你以為看到的是世界全貌,實則常被偏見、假設蒙蔽。想要做出更好決策,關鍵在于挑戰內心預期。本文提出 BIAS 框架,從行為、信息、分析和環境結構四個角度,幫你揪出隱藏的思維誤區,擺脫錯誤預設,打破偏見束縛,讓決策回歸理性,避免預期帶來的不良后果。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如實看清世界的模樣。然而,眾多行為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實際上我們是透過一塊布滿偏見、臆斷與評判 “污垢” 的 “擋風玻璃” 來觀察世界。那么,我們該如何梳理并識別那些遮蔽視野、阻礙清晰思考的思維誤區呢?在識別自身偏見后,又該如何加以控制與應對,從而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呢?
對抗偏見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審視我們內心深處的預期,即那些支撐我們決策過程的假設與判斷。
預期并非消極被動的存在。它自有一股推動力,因為它驅使我們基于或真或假的假設采取行動。若不審視預期,我們便無從知曉自己正催生何種推動力。我們是在敞開心扉,尋求與他人的交流和聯系,還是在關閉通往包容與全面解決問題的路徑與機會呢?
預期能夠影響,甚至左右我們的決策過程。因為即便我們展望未來,思維也會受過往行為及對過往結果的認知所塑造。我們常常意識不到自己已設定了預期,因為我們在未將隱含假設明朗化的情況下,就倉促進入了決策流程。
BIAS框架
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并考量自身的預期呢?我構建了一個框架,它要求你從四個視角審視自己的決策:自身行為(behavior)、所涉信息(information)、分析方式(analysis),以及決策時所處的結構或環境(structure)。取每個視角英文單詞的首字母,我將其命名為BIAS框架。其目的在于采用一種結構化的方法,讓思維保持開放,深化分析,避免陷入僵局。因為即便部分受直覺影響,經過深思熟慮得出的決策,總歸比僅憑靈光一閃做出的決定更為可靠。
為闡釋如何運用BIAS框架,先介紹一下比爾的情況。比爾已步入中年,他年邁的父母打算搬離那座養育全家的多層住宅,并找比爾幫忙做這個重大決定。他們要共同決定父母接下來的安身之所。三人都認為,此次搬家無論在情感上還是體力上都會困難重重。他們覺得,一次性搬到能提供持續照護服務的養老機構最為省事。但這真的是最佳選擇嗎?
行為
挑戰預期的第一步,是審視你對自身行為,以及參與決策的其他人行為的假設。
比爾從未幫父母做過如此重大的決定。父母找他幫忙,他頗感榮幸,但之前在其他重大決策上與父母有過糾葛,所以這次他一心只想給予支持。比爾也意識到自己不擅長處理艱難且情緒化的對話。因此,當父母因不想面對未來多次搬家的麻煩,而只考慮能提供持續照護服務的養老機構時,比爾欣然附和。他認定,除了一次性搬入這類機構,其他任何選擇父母都不會接受。
在審視自身行為時,比爾意識到,自己之所以順從父母專注于養老機構的想法,部分原因是想避免艱難的對話。他發現自己的行為中存在錨定偏見和框架偏見,這可能會誤導他和父母。他們要做的決策,不應著眼于簡化搬家流程,而應聚焦于父母當下期望的生活方式,以及未來可能的需求。
為更清晰地理解圍繞行為的預期如何影響決策,不妨問問自己:
- 即將做出的決策中,是否存在某種行為,可能影響你更客觀地看待形勢?
- 過去的決策如何影響你的行為?此次決策與以往有何不同?
- 你期望其他利益相關者會有怎樣的行為?
需留意的偏見:框架偏見(依據信息呈現方式做決策);錨定偏見(過度依賴最先獲取的信息)。
信息
接下來,要明晰你對做決策所需及想要的信息的預期。
比爾擅長收集信息,實際上,他很享受收集數據的過程。當他和父母開始調研當地的養老機構時,他以為自己能獲取到透明的價格信息,以及每個地方提供的服務和生活質量設施清單,并且認為這些數據至關重要。
比爾期望父母會關注與當下如何獨立生活相關的信息,同時希望確保未來有任何需求時都能得到滿足。
在審視關于所需信息的假設時,比爾又回到了行為預期這一步:如果他和父母從錯誤的框架(即只考慮一次搬家)出發去解決問題,那他們實際上并未收集到真正需要的信息。他們怎么可能準確評估父母未來的需求呢?再者,他們又怎能判斷某個機構能否滿足這些未來需求呢?他們會不會誤以為大量的照護就等同于優質照護呢?這就是所謂的證實偏見。
為更清晰地理解圍繞信息的預期及其對決策的影響,審視一下自己收集信息的習慣。問問自己:
- 此次決策與你過去做的決策有哪些相似與不同之處?
- 對于能夠收集到的信息類型,你有怎樣的預期?
- 你期望其他決策相關者能提供哪些信息?
需留意的偏見:證實偏見(以證實自己現有信念的方式尋找、偏愛或解讀信息);注意力偏見(對某些數據的關注多于其他數據)。
分析
我們分析信息的方式,同樣可能在決策過程中引入偏見。
比爾通常會先列出優缺點清單來評估各種選項。然而,他意識到這種分析方式可能并不適用于此次決策。實際上,做決策的主體是他的父母,關乎的是他們未來的住所,而非他自己的。
這一步讓比爾清楚地認識到,他不想把自己認為最好的選擇強加給父母。否則可能會產生投射偏見,這是我們思維中常見的一種傾向,即認為別人與我們有相同的優先級、態度或信念。比爾意識到,他需要父母分享他們希望如何分析居住選項,以便自己更好地協助他們。
此外,比爾知道父母更關注維持當前的自由,而不太在意未來潛在且未知的問題。這種對單一數據點的過度重視,即顯著性偏見,可能會使父母傾向于選擇與當前生活方式相關的服務信息,而忽略未來不確定的健康需求。
通過明確這些擔憂,比爾可以提前與父母探討他們將如何分析信息。他意識到,或許這個決定不應僅由他們三人來做。于是,他決定詢問父母是否愿意與各自的主治醫生會面,以便根據他們的具體病史,獲取關于未來應關注哪些醫療服務的專業建議。
為更清晰地理解分析信息的方式可能對決策產生的影響,問問自己:
- 你通常會進行何種分析?這對當前決策是否適用?
- 對于綜合理解與當前決策相關信息的能力,你有怎樣的預期?
- 其他決策相關者能為分析過程做出哪些貢獻?
需留意的偏見:投射偏見(認為別人與我們有相同的優先級、態度或信念);顯著性偏見(過度重視單一數據點)。
結構
最后一步,是審視你做決策時所處的結構或環境。
比爾父母確實設定了一個期限,不過是他們自己設定的:他們想在冬天來臨前搬離這所房子。他們的預算也是固定的:會有房屋出售所得以及一筆可觀的每月養老金。
雖然比爾覺得他和父母預留了足夠的時間做決定,不會有太大時間壓力,但他意識到,他們都只關注了年度成本,卻并未充分了解未來的醫療費用可能是多少。但這或許難以預知,這個家庭的規劃能力可能確實有限。
盡管比爾父母找到了兩家符合他們諸多標準的機構,但每家都有致命缺陷。其中一家,雖然他們現在能購置所需的住房類型,但無法保證未來需要更多照護時,仍有相應住房可供選擇。而另一家機構,他們意識到由于路程太遠,不得不更換主治醫生。但他們都非常希望維持與主治醫生的關系,因為兩人都有復雜的病史。
為更清晰地理解結構如何影響決策,問問自己:
- 你即將做出的決策存在哪些機會與限制?
- 是否有時間期限?
- 決策是否會因資金或其他外部壓力而具有靈活性或受到限制?
- 其他利益相關者是否面臨任何約束?
需留意的偏見:規劃謬誤(盡管知曉以往任務通常耗時比計劃長,但仍低估完成未來任務所需時間);現狀偏見(偏好當前狀況,從而抗拒改變)。
比爾和父母將BIAS框架應用于決策過程后,意識到他們一直在解決一個錯誤的問題。他們并不需要養老機構,如果強行選擇一家以避免二次搬家,可能會做出既昂貴又令人不滿意的決定。他們僅僅需要一所沒有戶外樓梯,且一樓有主臥的房子。
當比爾將決策權交還給父母,并促使他們明確自己的預期時,他們都意識到,是焦慮和壓力讓他們執著于一次搬家的想法。
威廉·莎士比亞曾寫道:“預期乃一切心痛之根源。” 當面臨艱難決策時,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為自己和他人設定關于決策過程及結果的預期。我們的偏見深植于預期之中,因其始終伴隨著我們的思考,所以極難察覺。
BIAS框架將可知因素分解為不同部分:我們的行為、信息、批判性思考決策的能力,以及影響決策的外部力量。這個框架使我們能夠審視自己的預期和習慣,從而審視并挑戰偏見、假設和判斷,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并做出決策。心痛是生活的一部分,但預期并非一定會導致心痛。
關鍵詞:
謝麗爾·施特勞斯·艾因霍恩(Cheryl Strauss Einhorn)| 文
謝麗爾·施特勞斯·艾因霍恩是決策科學公司Decisive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該公司運用她的AREA方法決策系統,為個人、企業和非營利組織解決復雜問題。Decisive提供數字工具以及線下培訓、研討會、輔導和咨詢服務。謝麗爾長期在哥倫比亞商學院和康奈爾大學任教,其調查性新聞報道曾多次獲獎。她著有兩本關于解決復雜問題的書籍,《問題解決:個人與職業決策》以及《投資金融研究:商業、金融與投資決策》。
周強 | 編校
我們常說“能者多勞”
殊不知在企業里 這種慣性正在逼走頂尖人才↓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系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
newmedia@hbrchina.or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