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睿,男,內蒙古包頭市第九十五中學(原包鋼一中)高三學生,今年高考放榜,他考出713分高分。
當晚,北大派招生老師上門“搶人”。 “我現在還沒有想好要報哪所高校,目前傾向于北京大學。”潘睿說。
看吧,雖然是用最原始的方式搶奪生源,但真的有效。作為頂尖學府的北大,這一點還是懂的。
但這種做法不妥之處明擺著。
教育部早有明文規定,高校不得在錄取結束前以各種方式違規承諾錄取,更不能靠高額獎學金、預簽協議、入學轉專業等手段惡性搶人。
規定顯然對北大無效,它照搶不誤,赤裸裸的“我搶我有理”。
①
北大,以及同為國內大學TOP2的清華,其招生焦慮癥,早成了種時代病。
2015年四川招生組的微博互撕,把這場暗戰擺上臺面。
當時,清華指責北大“拿錢誘惑考生”,北大反嗆清華“多次毀約”。 兩所百年名校互揭老底,場面難堪。
北大清華為何如此執著于搶幾個尖子生?
這背后不是什么教育理想,是一整套現實利益鏈條。
焦慮癥的病根,得從高校的錢袋子找起。
高校經費來源主要有三塊:政府撥款、市場籌措、學術項目。
北大清華這些年的收入總預算,呈現逐年遞增態勢。
2021年,清華收入總預算為317.28億,到了2025年,總經費為395.18億,其中財政撥款66億。
北大2021年收入總預算221.34億,2025年259.14億,國庫撥糧51億。
撥款及收入構成方面,兩校除了財政撥款外,事業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占據重要比重。
以清華大學為例,事業收入主要包括學費及培訓收入、科研收入等,其他收入則包括校友和社會捐贈收入、科研成果轉化收入、相關附屬企業上交的收入等。
北京大學的收入構成也大致相似。
細究起來,三個奶瓶基本都攥在績效考評手里。
生源質量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教學質量關聯就業率,就業率又是績效考核的命根子。上述指標又直接關系到高校能拿到多少錢。
北大,你搶的不是人,是績效考評的KPI,財政撥款時的談判籌碼。
這幾年,圍繞高校的績效考評和撥款機制,越來越“量化”。
比如山東2020年就改了高校撥款制度,不再按學生人數給錢,而是看績效。
干得好,多給;干不好,少給甚至倒扣。
而所謂績效,主要圍繞“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出了多少SCI論文,錄取了多少尖子生。
山東這場高校撥款績效機制改革,當年該省屬本科高校預算撥款增長最多的山東交通學院,預算撥款增加了13%,預算撥款降低最多的高校則下降了10%。
假設清華、北大的預算撥款下降10%,就意味著一年幾億撥款沒了。這種機制下,誰還敢不要尖子生?
②
再次,北大,你爭的不是狀元,是排行榜上的臉面。
各類大學排行榜里,錄取分數線、狀元數量都是硬指標。
北大清華如果哪一年少了幾個狀元,排名一掉,社會資源跟著縮水。
媒體一炒,輿論一發酵,學校臉上掛不住,內部也坐不住。
③
第三,北大,你怕的不是落后,是既得利益的蛋糕被動。
當香港大學用高額獎學金挖走廣東狀元,當南方科大在科研指標上步步緊逼,你慌了。
大眾普遍認為,高分=好大學。分數越高,說明學校越牛。這種功利觀念根深蒂固。
北大清華要維持“中國第一”的名頭,就必須不斷制造“狀元收割機”的印象。哪怕明知這是個泡沫,也得吹大它。
④
當然,也不能說全是為“錢”。
北大清華確實承擔著培養拔尖人才的任務。
高分學生通常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創新潛力。把這些苗子集中起來,有助于打造高水平科研團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但這只是表面理由。
真正核心的問題在于:現行高考制度本身就是一個分數導向的篩選機制。
高校缺乏多元評價體系,無法通過其他維度識別人才。只能盯著分數搶人。
這就導致了一個荒誕局面:全國最頂尖的兩所大學,圍著十幾個高分學生打轉,仿佛沒了他們,學校就要垮了。
深層次看,這是整個高等教育生態出了問題。
高校之間的競爭,早已不是比誰更有思想、誰更自由、誰更能引領時代,而是比誰招得多、誰分更高、誰排位靠前。
一種典型的“內卷式競爭”,也是一種自我矮化的生存策略。
北大清華不是不想改,是不敢改。
一旦放開對高分學生的依賴,就意味著要重新定義什么是“好大學”。
而這個標準,目前還不掌握在它們手里。
掌握在“上面”手里,在排行榜手里,在公眾輿論手里。
所以,它們只能繼續搶。
哪怕知道這種方式不體面,也知道違背規則會損害公信力,但還是停不下手。
因為一旦停下,別人不會停下。
你不搶,別人就會搶走。你落后一步,可能十年都趕不上。
⑤
如此,就已不是單純的招生問題,而是一個制度性困局。
北大清華不是孤立存在,它們嵌在整個體制之中。
外部壓力越大,它們就越被動。
越是被動,越要抓住眼前可見的資源——哪怕只是一兩個高分考生。
北大,就像它東西校門那對石獅子一樣,被某種無形的東西困住了。那是一整套環環相扣的體制邏輯與輿論期待。
所以,別指望北大清華自己能走出這個怪圈。
只有當撥款機制不再唯成績論,社會評價不再迷信分數,高校之間不再拼狀元數量,這場荒唐的“尖子生爭奪戰”才有可能落幕。
否則,明年這時候,我們還會看到同樣的場景。
燈光一熄,招生老師拎包出發,沖向那個剛出成績的高分家庭門口。
北大清華和毛坦廠中學,終究是同根生的苦命兄弟,都被一根看不見的指揮棒牽著。
這根棒子叫“分數”,叫“排名”,叫“績效”,叫“狀元”。
誰也逃不掉,沒人敢松手。
全文完
愿本文令有緣讀到的朋友滿意,如您喜歡,煩請給文章一個點贊、在看或者轉發,也請關注我的公號。
感恩生命里與你的每一次相逢,都是時光饋贈的溫柔奇跡。
作者簡介
當你關注財經和時事熱點時,我愿與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