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位57歲大叔的體檢報告上,空腹血糖值7.8mmol/L的箭頭格外刺眼。
醫生追問病史后發現,他每晚嚼食的枸杞量竟達到30克,相當于把藥膳當零食吃。醫生得知當場跟他急了:“你快別吃了,再吃下去還怎么得了!”
我們追捧了千年的養生圣品枸杞,卻有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健康密碼,快來看一看你吃對了嗎?
01
劑量失控釀成災
保溫杯里泡枸杞的養生方式,早已成為了近現代中年人的健康標配。
就連當代三十多歲的年輕人也開始養生,意外地發現枸杞桂圓大棗泡起來很好喝,于是泡枸杞也成為了部分年輕人之間流行的養生方式。
但某三甲醫院體檢中心的數據顯示,約18%的枸杞長期食用者出現血糖波動、肝功能異常等狀況。
這些患者,大多數恰恰是那些自認為在“科學養生”的趕潮流的人。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枸杞在《中國藥典》中的推薦日用量是6-12克,但市面流行的“每天一把枸杞”養生法,實際攝入量往往超標3-5倍。
南京中醫藥大學實驗發現,每日服用30克枸杞、連續服用一個月的小鼠,肝臟代謝負擔增加40%。
這就像是給汽車持續使用高標號汽油,短期之內還看不出問題,但發動機積碳會日益嚴重,時間長了后果可想而知!
而且最重要的還是枸杞的含糖量,為啥年輕人也愛泡枸杞?就是因為它甜甜的,跟桂圓、大棗這類一起泡,口味那是相當舒適。
但也正是因為枸杞的這層“中藥”外衣,讓很多人下意識認為枸杞、大棗非常健康,多泡也沒關系,天天喝也沒事。
每100克枸杞含糖達46克,是蘋果的3倍,哪怕是身體健康的青壯年,如果按照那些“養生建議”服用,每天嚼20克枸杞,相當于額外攝入9克糖分,再好的身體也扛不住啊。
值得警醒的是,許多糖尿病患者嗜甜,他們聽信了錯誤的“科普”信息,用泡枸杞、嚼枸杞代替之前的含糖量高的零食和飲品,更是會直接加重病情!
根據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的數據統計看來,此類隱性糖分攝入導致11%的控糖患者血糖波動超出安全范圍。
所以,這些看似養生的紅果子,實則是藏在健康外衣下的“糖衣炮彈”。
02
時間選擇有講究
中醫古籍明確記載枸杞“助陽氣而生熱”,現代研究則發現,枸杞的多糖成分能提升基礎代謝率15%左右。
這就解釋了不少人睡前嚼枸杞會出現入睡困難的現象——相當于在準備休眠的身體里點燃了小火爐。
某睡眠研究中心追蹤300例失眠患者發現,19%的人有晚間食用枸杞的習慣。
晚上食用枸杞,會影響肝腎代謝的晝夜節律,肝臟解毒酶在夜間活性降低,此時大量攝入活性成分可能造成代謝壓力。
上海瑞金醫院肝病科數據顯示,喜歡在晚上吃枸杞制劑的患者,轉氨酶異常發生率比早晨服用者高出23%。
養生若不顧及人體生物鐘,就像逆著河流劃船,再好的補品也難見效。
03
配伍禁忌尤其重要
一個熱知識:華法林等抗凝藥與枸杞同服可能引發危險。
枸杞含有的水溶性成分會競爭血漿蛋白結合位點,這會導致抗凝藥物的游離濃度突然升高。在美國FDA藥物不良反應數據庫收錄的27例相關報告中,有4例出現嚴重出血事件。
這種組合就像讓兩個拳擊手共用一個擂臺,難免發生意外碰撞。
并且結合美國的國情來看,美國肥胖人群、遺傳病患者比例更多,對這些中藥藥材的反應會比我們更加明顯,案例更多,這也是走在我們前面,幫我們“踩坑”了。
同樣危險的還有降壓藥配伍問題,枸杞中甜菜堿成分的擬膽堿作用,可能增強某些降壓藥效果,杭州某醫院心內科曾接診過聯合用藥后血壓驟降至80/50mmHg的案例。
很多患者不知道,藥食同源的食材與西藥相遇時,產生的化學反應可能遠超預期。
因為現代醫學也就是所謂的“西藥”中的成分是大量原材料濃縮加工、提純后的產物,本身有著明確的用藥劑量。
所以在用藥期亂吃中藥,很可能會導致西藥成分反應劇烈。
因此許多醫生和藥店員工都會叮囑病人“中西藥不要一起吃”,這都是有科學依據的。
04
體質差異被忽視
古人生活條件差,體虛者較多,用枸杞養生非常合理,但不適合當下的現代社會。
現代人約60%屬于痰濕或濕熱體質,多是因為身體虛胖、少鍛煉,工作多是辦公室久坐,因此導致了濕熱體質。
濕熱體質的人群過量食用枸杞可能出現口舌生瘡、大便黏膩等癥狀。
廣東省中醫院膏方門診統計顯示,不當進補導致的上火病例中,枸杞相關占比達34%,這足以說明當代大家養生都是按照老路子,吃錯了枸杞,必須要轉換思路了。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更要警惕,枸杞含有的免疫活性多糖可能刺激Th1細胞因子分泌。
臨床觀察數據報告顯示,紅斑狼瘡患者連續三月每日服用15克枸杞后,抗核抗體滴度上升者占28%。
這項數據意味著,民間還有太多人不懂得中醫藥常識,按照模模糊糊的認知,在下意識地給家里的病人胡亂用藥,認為枸杞是養生的、補身體的,就以為能夠提升免疫力,結果導致紅斑狼瘡患者病情加重,這值得我們深思。
結語
當超市貨架上的枸杞包裝印著“每日必備”的標語時,當朋友圈流傳著“吃得越多越健康”的各種秘方時,我們是否思考過,古人的養生智慧,是否真的按照本意傳承下來了?
那位57歲大叔的體檢報告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多少人對“藥食同源”的誤解。
在養生成風的今天,或許我們最該補的不是枸杞,而是那顆懂得分辨真偽的清醒頭腦,畢竟真正的健康,從來不是靠跟風嚼出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