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重磅消息在投資界和咖啡市場引發了廣泛關注:高瓴資本參與了星巴克中國區的反向管理層路演,表達了對收購星巴克中國業務的濃厚興趣。
隨著凱雷投資、信宸資本等多家投資機構的參與,以及此前華潤控股、KKR、方源資本、PAG和美團等表達的收購意向,星巴克中國業務的競購大戰已然拉開帷幕。
星巴克,這個全球咖啡連鎖巨頭,在中國市場走過了25年的歷程,如今卻站在了股權交易的十字路口;高瓴資本,亞洲知名的私募基金,其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
此次高瓴對星巴克中國業務的興趣,背后蘊含著怎樣的表層邏輯,又將對中國咖啡市場產生何種影響?讓我們深入剖析。
星巴克中國業務現狀:輝煌與困境并存
星巴克自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憑借其獨特的“第三空間”概念,迅速在一二線城市站穩腳跟。它不僅為消費者提供咖啡飲品,更打造了一個介于家庭和工作場所之間的社交空間,讓人們可以在這里放松、交流和工作。
多年來,星巴克在中國市場持續擴張,門店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24年,星巴克在中國已擁有7685家門店 ,覆蓋了1000多個縣級市場,2024年新增縣級市場量較前一年幾乎翻倍,成為中國咖啡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也成為了高端咖啡的代名詞,擁有一批忠實的消費群體。
然而,近年來星巴克在中國市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土咖啡品牌如瑞幸、庫迪以及茶飲品牌如喜茶、霸王茶姬等的崛起,給星巴克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瑞幸構建“咖啡+”產品矩陣,并結合強補貼策略,實現了快速擴張。2025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總凈收入88.6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2%,GMV達103.54億元,與星巴克中國的業績差距逐漸拉大。
從星巴克自身業績來看,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趨勢。
2024財年內,星巴克中國營收29.58億美元,同比下降1.4%。其中,第四季度營收7.84億美元,環比增長6% ,同比下滑7%。
進入2025年,雖然業績有所改善,但壓力仍存。2025財年第一財季,收入雖同比增長1.22%至7.44億美元,但同店銷售額則同比下跌了6%;第二財季,收入同比增長4.80%至7.40億美元,在平均客單下降4%的情況下,交易量同比提升4%,同店銷售額才得以保持持平。自2023年以來,星巴克中國已經連續10個財季出現客單價下降的情況。
面對競爭壓力,星巴克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025年6月10日起,星巴克中國對星冰樂、冰搖茶、茶拿鐵三大品類數十款非咖啡飲品實施全面調價,降價幅度2 - 6元,這是其入華25年來首次官方主導的全線價格調整。
此外,星巴克還在產品創新、渠道拓展、營銷玩法等方面動作頻頻,如推出“真味無糖”創新體系,入駐京東外賣平臺,與五月天樂隊、史努比、瘋狂動物城等展開聯名合作等。
高瓴資本的投資邏輯與策略
高瓴資本管理著超6000億人民幣資金,在投資領域有著獨特的偏好和策略。其注重長期價值投資,關注具有成長潛力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在消費領域,高瓴有諸多成功投資案例。
2021年,高瓴參與了蜜雪冰城的投資,作為其IPO發行引入的5位基石投資者之一,認購了3000萬美元蜜雪冰城股份,加上此前投資的4%股份,一躍成為蜜雪冰城最大的外部股東。高瓴不僅為蜜雪冰城提供了財務支持,還利用自身經驗和資源,幫助其完成數字化建設的轉型升級,助力蜜雪冰城在香港成功上市。
多年前,當有著“星巴克祖師爺”之稱的皮爺咖啡進入中國市場時,高瓴資本就參與了其在華從0到1的成長過程,包括品牌本土化、門店設計、與政府部門溝通以及員工招聘等,助力皮爺咖啡在中國市場初步立足。
2008年,高瓴在底部抄底百麗,經過10年的跟蹤和運作,2017年,高瓴、鼎暉聯合百麗管理層出價531億港元將百麗私有化,這是中國迄今為止由PE機構發起的最大規模私有化案例。之后,從百麗分拆出來的滔搏運動在港成功上市,市值一度突破600億港幣,高瓴成為最大受益者。
從高瓴資本的過往投資來看,其參與星巴克中國業務競購可能有以下幾方面考量:
首先從品牌價值來看,星巴克作為全球知名的咖啡品牌,在中國市場擁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忠誠度。盡管目前面臨競爭,但品牌的影響力依然存在。高瓴資本可能看中了星巴克品牌在未來的增值潛力,通過收購后進一步優化運營和品牌策略,提升品牌價值。
其次,從市場規模與增長潛力來看,中國咖啡市場近年來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盡管星巴克當前業績有所下滑,但市場整體的增長空間依然巨大。高瓴資本可能認為通過自身的資源和運營能力,可以挖掘星巴克中國業務的增長潛力,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中分得更大的蛋糕。
第三從協同效應上來講,高瓴資本在消費領域有著廣泛的投資布局,收購星巴克中國業務后,可能與旗下其他消費品牌產生協同效應。例如在供應鏈整合、數字化營銷、渠道拓展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競購大戰中的各方角逐與市場影響
除了高瓴資本,此次競購星巴克中國業務的還有凱雷投資、信宸資本、華潤控股、KKR、方源資本、PAG以及美團等。
先分析一下老牌PE機構。KKR、方源資本、PAG和凱雷投資作為老牌PE,在并購領域有著豐富的操盤經驗。它們擁有專業的團隊和成熟的并購流程,能夠對目標企業進行全面的評估和整合。這些機構參與競購,可能是看中了星巴克中國業務的投資回報潛力,通過優化運營和資本運作,實現資產的增值。
再看產業生態布局者。信宸資本曾參與麥當勞中國投資,在跨境企業的中國區業務拆分上有一定的沉淀;華潤控股在零售行業經驗頗豐,旗下的萬象城也能夠為星巴克提供門店支撐;美團在即時零售和線下門店管理方面實力雄厚。它們參與競購更多是從自身產業生態布局出發,希望通過整合星巴克中國業務,完善自身的產業鏈,提升在相關領域的競爭力。
這場競購大戰如果最終達成交易,無論花落誰家,都將對中國咖啡市場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一方面,這是對競爭格局的重塑。如果高瓴資本或其他實力買家成功收購星巴克中國業務,可能會加大對星巴克中國業務的投入和改革力度,提升其競爭力,從而加劇與瑞幸等本土品牌的競爭,促使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推動行業加速洗牌。
另一方面,這會加速行業整合。收購行為可能引發行業內其他企業的效仿,促使更多的資本進入咖啡市場,推動行業整合加速,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品牌并購和合作,市場集中度可能會進一步提高。
此外,還可以提升消費者體驗。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收購方可能會加大在產品創新、服務提升和門店體驗優化等方面的投入,這將最終使消費者受益,享受到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交易背后的深層不確定性與挑戰
目前,星巴克中國業務的交易處于早期階段,交易結構尚未敲定。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說法,2月份是第一輪談判,現在這筆收購案可能處于第二輪或第三輪談判階段,但參與的投資機構反而在增加,一種可能的推測是,星巴克總部對第一輪談判的條件不夠滿意,就又增加了新的參與方。
這表明買賣雙方在價格、股權比例、未來運營控制權等關鍵問題上可能還存在較大分歧,未來的談判過程可能充滿波折。
即使高瓴資本成功收購星巴克中國業務,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星巴克當前的業績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如何提升同店銷售額、穩定客單價、拓展市場份額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收購方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戰略,在產品創新、成本控制、市場營銷等多方面發力,才有可能實現星巴克中國業務的扭虧為盈和持續增長。
而中國咖啡市場競爭激烈,新的競爭對手不斷涌現,市場份額爭奪也日益激烈。即使星巴克在被收購后進行改革和優化,也難以迅速改變市場競爭格局,持續面臨來自瑞幸、庫迪等本土品牌以及其他潛在進入者的競爭壓力。
高瓴資本參與星巴克中國業務的競購,是資本與產業在市場變化下的一次深度互動。
從表層邏輯來看,高瓴資本看中的可能是星巴克的品牌價值、市場潛力以及潛在的協同效應;而星巴克尋求出售部分股權,也是為了應對業績困境和市場競爭壓力,尋求新的發展契機。
這場競購大戰不僅是高瓴資本與其他競購者之間的角逐,更是中國咖啡市場變革的一個縮影。
當然,無論交易結果如何,中國咖啡市場都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競爭將更加激烈,創新將成為企業立足市場的關鍵。對于消費者而言,也有望在這場市場變革中享受到更多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