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籃最近的熱身賽其實并沒太多人關注,大家的焦點都盯在2米26的張子宇和韓旭身上,畢竟這倆人一個身高天花板、一個是老牌核心,但誰能想到,真正搶戲的居然是廣東隊的內線陳明伶,這姑娘24歲,身高1米92,沒啥噱頭,偏偏用兩場比賽搶下20個籃板,場場都是籃板王,按理說,大家都在等張子宇的“統治級表現,結果卻是陳明伶把籃板球這塊硬生生搶成了自己的舞臺,這事兒擱誰身上,不服都不行。
先說比賽,第一場中國女籃對波黑,張子宇首發站在場上,氣場絕對夠,韓旭也在,可全場籃板數最多的偏偏是陳明伶,21分鐘搶了12個,場上就像開了掛,得分不多,但籃板球幾乎每回合都能刷到,張子宇那場拿了7個,韓旭4個,說實話,這數據出來,有點出乎意料,畢竟張子宇身高優勢肉眼可見,按理說籃板應該“隨便撿,可現實告訴你,籃板這事真不是光靠身高就行,得拼位置、拼卡位、拼嗅覺,陳明伶打得就像搶命一樣。
再看第四場打日本,陳明伶19分鐘又搶了8個,蓋帽啥的也有表現,這場球中國女籃贏得比較輕松,93比61,顯然不是靠某一兩個人的超神發揮,但籃板球依然是決定比賽基調的大事,這次張茹和楊舒予也搶了7個,韓旭只有2個,數據擺在這,誰也洗不掉,陳明伶兩場20個籃板,場均10個,直接把女籃這批內線的籃板數據拉高了一檔,全隊第一,排面直接拉滿。
問題來了,這樣的表現,到底說明了啥,首先,陳明伶不是那種“體系球員,她不是靠著戰術配合或者隊友喂球刷數據的人,反而更像是靠個人能力和閱讀比賽的能力在搶機會,說白了,籃板球的本質就是搶資源,拼的是身體、預判和執行力,陳明伶這點做得很扎實,這也不是偶然,早在國青隊,她就是籃板怪獸,U18亞青賽場均14.5個籃板,決賽打日本14個板,2019年世青賽場均13個板,這就不是偶然事件,更不是一時運氣,屬于有歷史數據背書的硬實力。
但話說回來,中國女籃的內線競爭其實很激烈,張子宇2米26,直接天賦碾壓,韓旭經驗豐富、技術細膩,黃思靜、潘臻琦也是多面手,這一屆16人大名單,最后要縮到12人,誰能留下,主帥宮魯鳴得好好琢磨,尤其是內線怎么搭配,很多人都覺得張子宇和韓旭是“標準答案,但從熱身賽來看,籃板球這個指標,陳明伶的存在感太強了,如果只看得分,張子宇場均17分,籃板7個,韓旭場均12.5分,籃板4.8個,陳明伶雖然得分不多,但籃板10個頂在那,典型的“藍領型拼命三娘。
其實中國女籃歷史上并不缺“工具人式的藍領球員,像早些年的卞蘭、陳楠,都是靠苦活累活撐起防守體系,陳明伶這角色有點像三人女籃的那種“萬能膠,哪缺補哪,2023年她在杭州亞運會拿了三人女籃冠軍,這種經歷其實很鍛煉適應性和抗壓能力,打三人籃球對個人能力要求更高,攻防轉換快,籃板球拼得更兇,這也解釋了她為什么在五人制里籃板意識這么強。
當然,也有人會說,熱身賽數據含金量有限,畢竟不是正式大賽,強度、對手水平都不完全可比,這話沒錯,但熱身賽就是用來考察狀態和潛力的,誰在有限時間里能打出最直接的貢獻,教練組心里其實有數,這次陳明伶打了兩場,總共40分鐘,貢獻9分20籃板3助攻2蓋帽,效率和實際作用一目了然,這種球員能不能進12人名單,很大程度上就看教練組怎么權衡“即戰力和“長遠布局了。
再說說組合可能性,假如把陳明伶和張子宇搭一塊,理論上可以最大化內線籃板球優勢,一個主攻防守拼搶,一個主打高點牽制,互補性很強,尤其是碰上亞洲范圍內的速度型內線,這種組合更容易占據主動權,但實際操作還得看場上化學反應和陣容平衡,畢竟現代籃球對空間和速度要求也高,不能一味堆高度。
最后,聊點現實,女籃亞洲杯馬上要定名單,張子宇、韓旭、黃思靜入選幾乎沒懸念,潘臻琦和陳明伶屬于“邊緣競爭,但就這波熱身賽表現,陳明伶絕對值得一個機會,籃板球是最基礎也是最難被數據掩蓋的能力,這東西騙不了人,能搶就是能搶,搶不到就是搶不到,誰能想到這個24歲的“籃板怪獸會在熱身賽里把一眾高個內線都比下去,真是讓人有點“意外驚喜。
這支中國女籃內線資源豐富,競爭激烈,主帥怎么選人怎么用人,能不能把這些“藍領拼命三娘和“天賦型中鋒揉到一起,決定著球隊的上限,陳明伶能否站上亞洲杯舞臺,或許會是這屆女籃能否“破局的小變量,球迷們不妨再等等,看名單最終怎么定,也許下一個籃板奇跡,還真就會在她手里出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