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無數令人驚嘆的傳統技藝,而飛天雕漆無疑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從新中國成立前的艱難起步,到如今成為行業龍頭,飛天雕漆的發展歷程不僅是一部技藝傳承史,更是一部甘肅文化企業發展的生動史詩。
從雕填到飛天雕漆的蛻變
飛天雕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6年,當時開辦的隴南工藝廠,也就是如今飛天雕漆的前身。在那個技術相對落后的年代,工匠們僅以雕填裝飾手法,開啟了天水漆器的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后,天水漆器業開始復蘇。1952年,已有七十戶作坊恢復生產。1953年,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成立天水市雕漆生產合作社,產品與之前大致相同。1957年前后,合作社派員赴閩、渝等地學習制漆裝飾工藝,省手管局也派設計人員支援,技術日漸進步,質量不斷提高。同年8月,經福州漆器廠介紹,天水生產的煙、茶、酒具及方、圓套盤等脫胎產品由上海口岸遠銷海外,開創了甘肅漆器出口的歷史。
1958年,合作社過渡為地方國營企業“天水雕漆工藝廠”,并將廢城根劃歸該廠。成立天水雕漆廠后,天水雕漆出現空前繁榮的景象,這個階段生產的產品已經在全國頗有影響,并且成為漆器行業的副主任委員企業,全國漆器重點生產企業之一。
改革開放后的騰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央提出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為飛天雕漆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隨即,雕漆廠增設了協作科,充實了質檢機構,商品信息反饋加快,工作效率提高,經濟效益上升,實行獎勤罰懶辦法。
1988年以后,廠里實行了集體承包,科室、車間也實行了層層承包,企業生產大有改觀,產值迅速增長。
特別是1984年到1989年這個階段,雕漆廠的生產達到了歷史頂峰,先后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獎、金獎,輕工業出口產品展覽會金獎,輕工業出口創匯先進企業,輕工業部質量管理獎等國家級的獎勵和輕工部輕工產品出口免檢企業稱號。其中,由何曉峰、周兆頤合作設計的《松鶴花鳥》系列,做工精美,畫面構圖飽滿,為花鳥類產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之一,深受消費者喜愛,多年暢銷不衰。
新時代的華麗轉身
1998年,伴著國家企業改制的春風,該廠成為天水市首家股份制改造試點企業,“天水雕漆廠”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2002年,國有天水市雕漆工藝廠改制為民營天水飛天雕漆工藝家俱有限責任公司。改制后,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發生了質的飛躍。同時,該公司逐步改變舊的生產經營模式,提高技術、改進方法、重視人才培養,使天水飛天雕漆成為天水乃至甘肅雕漆行業的龍頭企業。
經過多年發展,公司下屬了飛天雕漆、萬捷紅山加氣站、漆韻藝術品經銷部、麥積分公司等,有職工462名,其中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2人、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9人,區級雕漆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2人,高級技師84人、技師125人。
特別是近年來,為迎合、開發市場,飛天雕漆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開發適合市場銷售、顧客滿意的新產品,將中國傳統的四大漆器流派的工藝及時代氣息融為一體,改變了天水漆器工藝單一、品種單調的現狀,使產品藝術附加值高,多年來生產制作的各類產品在國內外備受青睞。
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先后承接了大連、福建、蘭州等高端酒店定制的接待廳背景墻及壁畫裝飾,為多個大型企業制作了大型屏風,多件產品還被中國工藝美術館、人民大會堂等收藏陳列。
可以說,飛天雕漆的發展歷程,是一部甘肅文化企業發展的生動史詩。從新中國成立前的艱難起步,到如今成為行業的龍頭企業,飛天雕漆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了甘肅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在新時代的征程中,飛天雕漆將繼續傳承和創新,為甘肅文化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文字: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程健
特別聲明:
1.微游甘肅內容文章旨在宣傳甘肅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由于條件所限,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所有權利人聯系授權,可能出現部分原創圖片或文字未署名,請聯系添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