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個人養老金在領取時還要繳納3%個稅”的消息,在網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要知道,個人養老金制度從傳出口風、推行到現在,其實一直都伴隨著很多的爭議。
目前的養老體系下,城鎮職工養老與城鎮居民養老是主力,但兩者之間的差距很明顯,民間對此的意見也是頗多。
應該說,體制內外、職工與居民的養老金差距,是當前主要的矛盾焦點。
重點在于,隨著國家老齡化的不斷加深,這種矛盾非但不會消失,很有可能會持續地增大。
需要注意的是,養老基金的現實壓力也是存在的。
據新京報的報道,由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顯示:
“全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將于2035年耗盡。”
養老金到2035年耗盡,這是一個預測,但也是一種警示信號。將來或許不會出現養老金發不出的情況,但是否還會延續如今的待遇,卻是一個未知數。
應該能夠明確的是,作為國家信用兜底的養老保險制度,破產的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大家擔心現在交的多將來領不到錢,這種概率幾乎不可能出現。
但在現實壓力下,將來的養老保險制度會不會改變,誰也無法預料。
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個人養老保險”,是一步好棋還是臭子,那只有通過時間去驗證了。
但這一則領取時還要再繳稅的傳聞,對于個人養老金的推廣,還是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不少網友都表示“不劃算”,看到這樣的新聞,就已經開始打起了退堂鼓。
對于傳聞,人社部近期也做出了回應,公告里提到,按照政策規定,個人養老金領取時,按照領取額的3%繳納個人所得稅,不區分本金和投資收益。
其實,這項政策規定早就在《關于在全國范圍實施個人養老金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公告》中說得很清楚了。
繳費的時候不計稅,但在領取環節,個人領取的個人養老金不并入綜合所得,單獨按照3%的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其繳納的稅款計入“工資、薪金所得”項目。
必須要說明一點,很多網友把個人養老金與基本養老金給搞混了。
基本養老金是國家強制入的,而個人養老金完全是自由參加,而且享受每年最高12000元的稅前抵扣優惠。
至于參加個人養老保險合不合適的問題,還要因人而異,不能因為繳稅就盲目斷定“不合算”。
一來,這是國家性政策,是國家拿著真金白銀用稅收優惠的形式來補貼,按理說應該差不了。
二來,如果參保人的個人稅率超過3%,稅率越高,優惠越多,等于變相提高了你的養老金收益率。
從它的制度設計來看,個人養老金對于個人所得稅納稅超過百分之十的人群是比較適合的。
假設納稅人目前適用稅率為10%,按照每年12000元繳納享受稅收優惠,則每年可減少當期稅費1200元,本金12000元在提取時繳納個稅360元,這樣算來,減少個稅840元。
這么算下來,在繳稅方面還是劃算的。
不過,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實際上以國內目前的收入水平,大多數人群是根本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的。
據人民日報的報道,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2023年度個稅匯算清繳數據顯示:
超過七成的人無需繳納個稅,在剩余不到三成的實際繳稅人員中,60%以上僅適用3%的最低檔稅率,繳稅金額較少。
大部分人在扣除子女教育,父母贍養這些之后,月均收入還不到5000元,尚未達到個稅起征點,卻要在領取養老金的時候繳納3%的稅,這部分人群是享受不到稅收優惠的。
對于他們來說,這項規定確實增加了個人所得稅負擔。
而對于真正的高收人群來說,12000元的抵扣額度可能又有些偏小,對他們的吸引力不夠大。
這樣一來,參與率較多的或許是處在中間階層的這部分群體。
據報道,自個人養老金試行以來,有超過7000萬人開始了賬戶,但實際繳存人數目前還不足30%。
按照政策規定,個人養老金賬戶要進行市場化運作,通過個人養老金賬戶購買相應產品是一種投資行為,個人享受全部收益并自行承擔風險。
而在當前環境下,普遍求穩的心態占據主流,對個人養老金的觀望也就不難理解了。
點贊、關注、轉發、在看都是鼓勵,喜歡點個關注吧
封面·配圖 / 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信息來源:
【新華網】人社部:個人養老金領取時需要繳納3%個人所得稅
【新京報】報告稱2035年養老金耗盡結余,80后沒退休就花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