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動作武俠電影《鏢人》因女主角身陷“高考移民”的輿情危機,導致該電影面臨該演員戲份重拍或AI換臉的可能,能否如期上映至今前途未卜。其實這在影視圈不是個例。因“違法或失德的污點藝人”而慘遭雪藏或戲份重制的影視作品不在少數,這些劇的命運更折射出資本市場殘酷的游戲規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張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會計學講師邵巍以及研究助理汪小舟,以曾經轟動一時的唐德影視的《贏天下》(后改名《巴清傳》)為研究案例,從影視行業的會計政策聊起,透過會計報表解讀影視行業的商業邏輯和風險。
張華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金融學副教授
邵巍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會計學講師
01
影視行業的會計政策
我國的電視劇行業,在經歷了地方衛視電視臺的百花齊放后,自2010年起逐步進入以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為代表的互聯網播控平臺的蓬勃發展期。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也加入了文娛產業的商業運作之中,諸多影視類、院線類的文娛企業陸續登陸A股資本市場,受到投資者和媒體的雙重關注。以2015年市值一度達790億元的華誼兄弟為例,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中國影視娛樂第一股。
在地方衛視、互聯網平臺、供需市場等多方因素影響下,優質電視劇集的價格不斷飆升。2011年我國的現象級電視劇《甄嬛傳》的采購價為95萬元/集,互聯網采購價為26萬/集。到了2018年的《贏天下》,電視臺采購價漲到了約400萬元/集,互聯網采購價的漲幅更為驚人,達到了800萬元/集。
左右滑動查看
在我國,根據《電視劇內容管理規定》,電視劇實行內容審查和發行許可制度,即電視劇制作完成后,必須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或省級廣播電影電視行政管理部門審查通過并取得《電視劇發行許可證》之后方可發行。拿到發行許可證以后,電視臺還要進行播前審查或者重播重審。
電視劇最終上映,需要經歷幾個關鍵節點的審查,這也是電視劇行業中一些會計處理的關鍵判斷要素。
電視劇制作行業較一般傳統行業有較大差異,所以有一些特殊的會計處理。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就專門為行業出臺了信息披露指引第1號文件,對一些具體的會計處理進行了規范。
電視劇行業普遍采用輕資產運營的模式。具體來說,電視劇制作企業的資本性開支較少,拍攝所需的劇本創作服務、演職人員酬勞大多以劇組項目勞務費的方式支出。攝制耗材、道具、服裝、化妝用品等設施設備,通常以經營租賃的方式取得并使用。因此,除了打造電影城、搭建攝影基地等情況以外,制作方在全過程無須購置生產型固定資產。
在現金流出端,電視劇制作行業仍然需要大量的投資。投入資金主要包括器材場地租賃、劇本、服裝道具、演職人員工資等。這些供應商一般不接受延遲付款,且一些強勢的編劇、導演、演員甚至需要預付款項。龍頭企業或者頭部制作方可能會有部分預收款,但一般比例不高,不足以涵蓋前期投資。
但是,在現金流入端,由于下游的電視臺、互聯網播控平臺具有較強話語權,行業普遍的應收賬款周期較長。
這也使電視劇制作企業體現出“輕資產”但“重運營”的特點。
電視劇行業的銷售收入主要來自于不同播控平臺采購的收入或者其他IP衍生收入。行業內一般認為,當期收入確認的節點以及確認收入百分比要依據監管關鍵節點,需要同時滿足以下條件:(1)電視劇完成攝制并經電視行政主管部門審查通過,取得《電視劇發行許可證》;(2)電視劇拷貝、播映帶和其他載體轉移給購貨方,相關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公司。收入確認的具體時點通常為電視劇母帶移交的日期,金額為雙方簽訂的合同金額。
在確認收入后,根據合同,仍然會存在一定的賬期。如果項目涉及審批未通過要求補拍、重新剪輯、后期特效、播放方排期等原因遲遲未能播出,回收現金的周期會更長。
在影視行業,成本的確認一般不根據實際發生的劇本費用、演職人員勞務費、拍攝費用、道具費用、后期制作費用等進行計量,而是根據“項目預期收入乘以項目的計劃銷售成本率”這樣的估算方法。此方法需要大量的管理層估計,對項目的預期收入做出一個基于經驗、行業認知的估算,從而進行成本和收入的配比。
例如,《武媚娘傳奇》一劇的實際拍攝成本為2.44億元,但2014年實際報表中確認的結轉成本僅為1.59億元。公司的會計政策中,預計該項目總收入能達到4.11億(截至2014年實際完成2.68億元)。制作成本中僅有64.9%(2.68/4.11)部分確認為成本,差額8516萬元暫時資本化計入存貨中。
因此,電視劇制作公司往往需先行投入自有資金進行拍攝。受資金限制,中小制作公司一年的產量一般只有一兩部,且普遍會和下游的視臺達成較明確的采購意向、合適的采購價格才會投資。大中型公司或知名企業可以提供銀行認可的增信手段,例如抵質押、實際控制人連帶責任擔保等方式,以較低成本獲得債務融資,從而投入大成本項目,或者同時上馬多個項目。
02
唐德影視的潮起
如果關注過命運多舛幾近夭折的巨資劇作《贏天下》,就不會對背后的唐德影視感到陌生。唐德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由吳宏亮和另外兩位合伙人創立于浙江東陽,其首次引起公眾關注,是藝人范冰冰離開華誼兄弟后與唐德影視首次合作推出的電視劇《胭脂雪》。
《胭脂雪》是唐德成立以來的首次大制作,其利潤接近唐德前三部電視劇總和的兩倍。《胭脂雪》的成功,使雙方信心大增。2008年,唐德影視與范冰冰推出了第二部合作電視劇《金大班》,銷售收入超過4000萬元,凈利潤超過1000萬元。
連續的商業成功使雙方不斷深化合作。2011年4月,唐德影視先后與范冰冰、趙薇簽下了電視劇獨家代理合同。協議約定,后者參演的電視劇必須由唐德影視同意并投資,同時唐德還為兩人提供電影和廣告表演等演藝活動的非獨家代理。
2011年,唐德啟動新一輪融資,吸引了不少知名演員和導演參與。其中,范冰冰和趙薇成為唐德影視IPO前持股最多的個人股東。多位知名演藝人員與唐德簽署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或演藝經紀代理協議。業務和股權紐帶將雙方的合作關系推向了新高度,為唐德影視鎖定了未來的內容生產服務方。
完成了融資和股份制改造后的唐德,開始增加投資規模和數量,陸續推出了《玫瑰炒肉絲》《心術》《裸婚之后》等較為成功的電視劇。2014年,與范冰冰工作室聯合推出的《武媚娘傳奇》創造了空前的熱度和業績,讓唐德影視真正成為炙手可熱的頭部制作公司。
取得巨大商業成功的《武媚娘傳奇》是唐德影視開啟金融創新的一個契機。2014年,唐德影視用《武媚娘傳奇》的電視播映權形成的應收賬款作為質押擔保,向銀行陸續申請了幾筆流動性貸款,并由實際控制人提供連帶責任擔保。融資端的創新舉措,緩解了公司同時上馬多個項目造成的資金鏈緊張。
該劇預售價格達到250萬元/集,是當年業界單集價格巔峰,并為唐德貢獻了2.68億元銷售收入,占據當年收入的71.5%。唐德銷售收入和凈利潤大漲,借此沖過了上市前最重要的業績關卡,達到了登陸創業板的財務基本要求。
2014年最后一天,還在熱播中的《武媚娘傳奇》,將福音傳導至在資本市場排隊的唐德影視。唐德通過了證監會發審委的IPO審核,并在馬年的最后一個交易日登陸資本市場,募集資金4.18億元。隨著《武媚娘傳奇》持續熱播,唐德影視市值走高,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從上市首日收盤約26億元沖上了150億元。
唐德影視隨后介入電影制作和發行業務。2016年,由成龍和范冰冰主演、唐德首次擔任執行制片方的電影《絕地逃亡》上映,取得8.89億票房。
2016年3月,唐德影視發布公告,擬進行重大資產重組,擬全現金收購愛美神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美神”)51%的股權。愛美神是范冰冰及其母控制的公司,擁有范冰冰未來十年全經紀合約,以影視制作投資、藝人經紀以及粉絲經紀作為主營業務。
當時,資本市場上正興起超高溢價收購明星工作室的風潮,監管機構對這類并購背后的風險控制、信息披露、關聯交易等潛在風險格外警惕。擬交易公告迅速被證監會叫停。
在監管壓力和輿論質疑聲中,唐德影視轉而與愛美神共同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在合資公司中占股49%。經歷一番監管審查風波,唐德影視最終還是通過間接方式與范冰冰達成了深度股權綁定。在接下來的2017年,唐德影視聚攏資源,啟動了公司最大的電視劇項目——《贏天下》。
03
《贏天下》的滑鐵盧
《贏天下》一劇立項于2015年。唐德上市后希望再次復制《武媚娘傳奇》的成功模式,在這部劇中制作預算超過了5億元,達到了《武媚娘傳奇》的兩倍之多,也超過了IPO的募集資金。資金壓力成為唐德影視推進《贏天下》項目拍攝的關鍵阻力。
然而,金融創新起到了關鍵作用。2016年6月,《贏天下》尚未開機,唐德影視以《贏天下》未來的發行合同收益權作為質押,向華美銀行貸款3.7億元。同年8月,《贏天下》正式開機,拍攝歷時405天,完成殺青。
開機后兩個月,唐德影視通過預售基本上實現了盈虧平衡。10月25日,唐德影視與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貓技術)簽署采購協議,約定以單集人民幣800萬元的價格,獲得項目的獨家網絡傳播權和署名權。協議以暫定集數60集達成合同總金額4.8億元,并支付預付款2.16億元。
800萬元/集的價格,刷新了電視劇集單集價格紀錄。幾天后,唐德影視以天貓技術此次采購形成的應收賬款,向中信銀行質押,取得貸款1.8億元。
2017年11月,唐德影視將《贏天下》的衛視播映權,分別以2.325億元的價格預售給東方衛視和江蘇衛視。至此,尚未取得播放許可的《贏天下》,已經實現了9.45億元的預售總合同價值。
2017年底,《贏天下》正式取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并按照協議約定先行向天貓技術轉讓母帶,定檔2018年1月12日在網絡首映。唐德影視按照行業慣例,將銷售收入正式計入當年報表。
然而,在《贏天下》即將“創造輝煌”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正式上映前幾日,幾位“秦朝歷史愛好者”輾轉多次,將一封7000余字的舉報信交到了國家廣電總局相關部門,指控《贏天下》與史實嚴重不符。上映前一天,東方衛視和江蘇衛視接到通知,臨時撤檔《贏天下》,并緊急改播其他電視劇。
臨時改期的通知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在爭議持續的這段時間里,唐德影視一直爭取盡快整改播出。
2018年3月,又一突發事件重創了唐德影視的努力。《贏天下》的男主和制片人在澳大利亞被指控性侵并被捕入獄。根據規定,我國不允許為污點藝人提供表演舞臺,《贏天下》一劇恐難登上熒幕。
雖然涉案藝人在澳大利亞積極上訴,否認指控,力證清白,但漫長的司法流程導致《贏天下》上映遙遙無期。唐德影視隨即向涉案藝人提起訴訟,要求其對唐德影視賠償損失6000萬。據傳,6000萬為更換男主的補拍和視頻重制費用。
2018年6月,《贏天下》遭遇毀滅性打擊,擊碎了唐德影視的最后一絲希望。女主范冰冰被實名舉報涉嫌陰陽合同、偷稅漏稅。稅務主管部門證實了相關指控,并對其進行巨額罰款。范冰冰的所有歷往影視作品遭遇下架處理。至此,《贏天下》已經幾乎沒有播出希望了。
唐德影視面臨著兩難困境。按照協議約定,唐德已經完成了“獲得播放許可證并移交母帶”這一業內通用收入確認標準。主管部門并沒有明確表示《贏天下》不可以播出,各購片方也暫時沒有書面要求取消或者更改合同。然而,無限期的播放計劃取消,使得甲乙雙方難以界定責任邊界。
《贏天下》的合同和付款還要不要履約?9.45億的預售合同金額究竟該如何應對?這成為唐德經營中的最大不確定性。
出于會計謹慎性考慮,唐德決定先行對《贏天下》產生的應收賬款做減值。2018年,公司為此計提壞賬準備4.96億,唐德影視上市以來首度虧損,凈利潤虧損超9億,一舉蕩平成立以來多年的利潤總和。唐德市值隨即暴跌,明星股東們也相繼減持退出。
《贏天下》產生的負面影響延續至2019年。2019年6月和9月,江蘇衛視和東方衛視分別書面致函唐德影視,要求解除采購《贏天下》的播放權合同。唐德影視同意以后,在會計上沖回了將預收款計入銷售的相應份額。2019年,唐德影視出現罕見的營業收入負1.15億,并最終報出1億的凈虧損額,成為出現銷售收入為負的極端情況的上市公司。
唐德影視與天貓技術就《贏天下》的合同如何履約進行了多次補充協議談判。經歷了追加投資AI換臉、換人補拍等方式,終于在2020年第五次補充協議中,以最終合同結算價折讓1.28億元的方式,將仍然無法播出的《贏天下》全領域全平臺著作權永久、獨家轉讓給天貓技術。
對《贏天下》帶來的巨額投入無法收回,唐德影視實際控制人在了結了《贏天下》的外部未決合同后,決定放棄公司控制權。唐德影視連續虧損三年后,負債率已經高達94%,吳宏亮自身的股權質押也臨近清倉線。雖然還沒有債務違約,但唐德影視和吳宏亮本人都已經面臨嚴重的流動性危機。在與天貓技術達成第五次補充協議一個月后,吳宏亮將公司股權和投票權正式轉讓給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唐德影視也不復存在,更名為浙江華智數媒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至此,唐德影視正式成為浙江國資控股的影視類上市公司。國資委陸續以股東借款的方式注入流動性,使其擺脫了連續虧損三年的窘境。《贏天下》的男主經歷了兩年的漫長訴訟后被宣告無罪釋放。范冰冰在海外拍攝電影,并于2023年亮相戛納。項目余波漸漸平息,而《贏天下》的播出,卻再沒有被提起。
04
對影視行業的啟示
唐德影視的潮起潮落是2018年前后我國影視行業在資本涌入和退潮后的一個縮影。
影視行業自2018年后全產業幾乎各個環節都出現“多輸”的局面,行業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上游明星限薪、劣跡藝人帶來的作品無法上映或下架、影視題材缺乏創新,中游以唐德影視為代表的制作公司大面積暴雷,下游播控平臺也面臨著多年巨虧下戰略的調整。
愛奇藝和優酷均因長期、大面積虧損而急需降本增效調整,減少高價外購IP,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內部原創劇集,影視行業未來將不得不長期應對下游播控平臺往上游布局,和它們比拼作品質量和成本。
流量明星和資本的結合是把雙刃劍,在過去十多年里鋪設了一條中國影視行業迅速工業化、商業化的康莊大道,但影視制作公司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和空間卻被逐步壓縮。
互聯網播控平臺對于觀眾流量的用戶研究和自身宣發資源的觸達,有著相較于影視制作公司而言無與倫比的優勢,因此播控平臺對于影視制作公司的選題、選角有著更高的話語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影視制作公司是對照互聯網播控平臺傳遞來的流量、算法下的“代工”企業,按需墊資完成甲方的訴求。
想要改變這一局面的一個方式是,影視公司和具備票房號召力的明星深度捆綁,提升和播控平臺采購談判中的話語權,這一策略也普遍存在于2018年前后明星工作室與上市公司資本運作聯動。但這帶來另一個結果,頂流明星的天價片酬擠壓了影視劇的其他成本結構空間。
根據影視行業權威報告及市場數據分析,中國與好萊塢、日韓在影視作品成本結構中的演職人員工資占比存在顯著差異。
中國的電影成本結構中,工資占比在60~70%,電視劇中演員工資占比在50~70%,這兩項數據基本是好萊塢、日韓的兩倍。而且,中國演員的片酬分層差距極大,一部作品中男女主角可能拿走絕大多數預算,而角色演員、群眾演員的薪水微不足道,且沒有穩定可言。
相較而言,好萊塢通過工會談判和分賬模式制度保障基層收入,超級明星則依靠底薪和票房分成保障收入,整體薪資結構呈紡錘形,頂流明星收入和票房掛鉤,普通演職人員仍能有穩定且較高的收入作為基層,因此好萊塢的人員梯隊建設較為完善。
日韓則強化編劇和制作端投入,編劇在整個收入分配中占有相對較高的地位,頂流明星的收入被壓縮,制作成本更多向劇本和特效傾斜。
過去幾年,中國出現了流量演員片酬畸高擠壓制作成本的現象,低質、雷同的爛片頻出,播控平臺在爛片頻出的選片中不得不更加依賴明星的流量效應,甚至會要求制片方選用他們算法下高流量的演員,并愿意支付更高的薪酬,因而出現惡性循環。
這一策略隨著一系列藝人違法失德丑聞、資本市場亂象頻出而被監管嚴厲控制。國內的“劣跡藝人”導致作品不得不大幅度調整,下圖整理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及其后續處理結果。
2018年中宣部、廣電總局等五部門發布《通知》,首次明確演員總片酬≤制作成本40%,主演≤總片酬70%,試圖將中國的影視制作成本結構貼近好萊塢。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通過陰陽合同、演員參與股權分紅、資本運作等方式規避監管或者轉移片酬的現象,實際上執行效果有限。
中國影視從“明星驅動”轉向“內容驅動”仍然任重而道遠。
回到影視行業的公司經營層面,在類似唐德影視重注《贏天下》這種高風險、高回報項目的行業特征下,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種經營理念仍然普遍,影視行業存在資源依賴、路徑依賴的發展模式。唐德影視之所以結果悲慘,除了項目層面的暴雷導致收入縮水,更重要的是高杠桿押注項目的暴雷帶來的實控人連帶責任擔保下,經營危機向債務危機蔓延。
未來影視劇的選角風控將更為關鍵,“重流量輕藝德”的模式難以為繼。盡管AI換臉技術、換角重拍、補拍等方式仍有成功案例,但大多是在非主角戲份有限情況下,或者補拍角色的演技精湛不亞于原角色。絕大多數影視制作公司在面臨“劣跡藝人”事件時,盡管有違約條款和救濟、保險、AI換臉技術等方式作為風險控制手段,但是違約方的償付能力,以及作品的補救滿意度仍然難以覆蓋影視作品失約的損失。
這也輻射出影視行業目前的另一個困局,中小制作公司在資本市場關閉了大門后,融資將越發困難。近兩年微短劇模式流行,一方面是因為流量明星薪酬過高負擔不起,另一方面是因為微短劇的監管審核風險較小。然而,隨著內容同質化以及制作水平較低,今年許多微短劇的投資制作也陷入了低迷。
歸根到底,流量和資本只是助力的工具,影視行業需要盡快正本清源,回歸優質內容的制作和生產。而這個行業是一個手藝活,需要時間的閱歷和沉淀,需要藝人的匠心與堅守。
版權聲明:本文根據中歐案例文章(中歐案例編號:CI-124-120)改編并補充而成,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張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會計學講師邵巍以及研究助理汪小舟共同撰寫,案例信息來源于公開資料檢索。封面和文中圖片由POOK AI生成。
編輯| 李鈺婷
責編| 岳頂軍
歡迎點擊小程序,全方位了解中歐!
你還可以在這些平臺關注中歐
關注中歐官方視頻號
點擊咨詢中歐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