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倡絕圣棄智,要求人們放棄聰明和智慧,就會變成大智慧。這樣的說法好不好?
如果從人修行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說法是很好的。因為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會出現雜念紛呈的階段,倘若去除了各種雜念,人就會進入一種高級的精神境界,會獲得思想和精神的自由。按照佛家的解釋,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有欲望,倘若放棄了欲望,人就不再痛苦。這是一種主觀上的調節,和客觀環境沒有任何關系。即便人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下,只要主觀精神方面看開了,去掉了各種欲望,就會安之若素,知足常樂。儒家卻不這樣看,但明明實行了這樣的策略?;实垡罄习傩罩愠?,而皇帝自己卻享受榮華富貴,要保證絕大多數人成為農民,才能從民間源源不斷地榨取錢糧,供整個統治階級消耗。他若農民數量變少,生產的糧食就會變少,錢財也會變少,那么皇帝以及整個統治階級的官員就會降低生活標準,甚至忍饑挨餓,導致國家崩潰。不管皇帝信仰道教還是信仰佛教,都喜歡從主觀上放棄智慧,放棄各種欲望,進而達到精神的自由。這是一種個人主觀上的修煉,卻不是真的治理天下。倘若治理天下要求絕圣棄智,要求所有人都放棄聰明智慧,都變成愚蒙大眾,那么社會將不再進步,整個統治階級不會擁有太多的知識和文化,當然也就不會治理天下了。
按照老子的解釋,所有人都絕圣棄智,就會實現天下大同。那時候沒有皇帝和大臣,也沒有商人和農民,所有人都自食其力,都去種地,當然就不會存在階級差距,也不會存在奸詐刁滑之徒。這種理想類似于《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民風淳樸,沒有戰亂,也沒有壓榨和剝削,人民安居樂業,連同老人和小孩都很高興。這樣的社會理想和《禮記》中天下大同的理想是一致的,并不像現代人理解的共產主義那么復雜,只需要人們有吃有喝,不互相欺詐,絕圣棄智,知足常樂,就可以實現社會和諧。當然,在一個小范圍內是可以實現這種社會理想的,但社會比較復雜,由多個組成部分構成,似乎每一個人都帶有功利目的,不然就無法好好生存下去。不管是官員還是農民,都喜歡生活得更好。官員要層層加稅,要壓榨和剝削農民,還要賣官鬻爵,吃了原告吃被告,獲得大量的銀子,用于官場運作,才可以順利升遷,做更大的官,獲得更多的銀子。農民想要產更多的糧食,即便忍受壓榨和剝削,失去了話語權,也仍然想要過上好日子。他們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他們盡量多種糧食,攢下糧食之后賣了錢,多租一些土地,再多種糧食。如此循環往復幾代,就可以成長為小地主,前提是沒有天災人禍。一旦成為小地主,他們就會供養自己的兒子讀書,讓兒子去參加科舉考試,一旦考中,就可以光宗耀祖,改換門庭。
似乎沒有多少人能像老子說的那樣絕圣棄智,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在社會上生存就要有智慧,起碼要工作,掙了錢之后養活自己。即便到了現在,人們仍然存在這種觀念,而這種觀念是被社會規則馴化的。社會規則是被資本和權貴制定的,或者說是作為權貴的統治階級制定了社會規則,要幾乎所有人都遵守。特權階級可以輕松超越社會規則,干成很多事。他們不但可以獲得大量的優質資源,而且形成權力系統內部的利益聯盟,互相安排子女到重要的部門工作,讓子女世世代代成為權貴。他們甚至為了安排子女到重要的部門,私自改變重要部門的人才選拔標準。也就是說,存在著權大于法、錢大于法的現象。他們哪里肯絕圣棄智?即便是底層老百姓,也不肯絕圣棄智,而是要多打幾份工,多掙一些錢,努力改善生活條件。他們大多被資本影響,被社會規則馴化,最終變成了功利之徒。倘若有人看透了社會運行的規則,就要到室外修煉,到深山中租一個小房子,整天參禪打坐,要在主觀上絕圣棄智,而客觀生活條件并不好,甚至租的房子漲價了,他們負擔不起租費,就要重回城市,打工掙錢。
從主觀上來說,老子的絕圣棄智是好的,可以讓人放棄各種欲望,放棄各種機巧之心,不會成為奸詐之徒,而且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不至于耽于形而下的物質生活,而忽略了精神的修煉。但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絕圣棄智又是不好的,因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每一個人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僅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而且要貢獻自己的勞動力。倘若人人都絕圣棄智,那么社會將會回到農耕文明時期,不能保證不出現奸猾之徒。老子說的這種絕圣棄智是在精神修煉的層面起作用的,而對于社會發展卻沒有太大的作用。即便權力系統強制要求,要所有人都絕圣棄智,也不可能實現。因為國與國之間是不對等的,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軍事實力,都存在不對等的現象。倘若一個國家絕圣棄智,回到農耕文明,而鄰國雖然小,但努力發展科技,最終發展出了尖端武器,就有可能牽著這個大國,最終占領這個大國,實現事實上的控制。在國際風云變幻的時代,絕圣棄智絕對是一種落后的現象,但從個人修煉的角度來看,卻是一種先進的修煉原則。或許世界原本不是這樣的,是絕圣棄智的,但經過人類進化以及社會化運作之后,人類正好走上了人性的反面。功利之徒出現,很多奸詐小人出現,那么社會只能用法律和道德來約束,用迷信思想來警示,卻沒有老子絕圣棄智那么古樸和高尚的境界了。老子認為“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币馑际?,拋棄權謀與詭辯,民眾就會獲得百倍的利益;拋棄虛偽和狡詐,民眾就會恢復孝順仁慈的本性;拋棄奸巧和逐利,盜賊就會消失。智辯、偽詐、巧利這三者都是虛假的偽裝,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統治者要做到:保持樸素的本質,循道而行,減少私欲。從個人修養引申開去,引申出治理天下的大道??此朴械览恚鋵嵵皇且环N說法,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卻與現實不符。
老子的絕圣棄智對于個人修煉來說是好的,對于認識社會以及人生的原初形態也是好的,甚至可以讓人心靈得以休憩,精神境界得以提升。倘若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看,就不要絕圣棄智了,因為社會的發展是反人性的,是約束人性的,是要人提供勞動力的,而人的天性并非如此,應該是絕圣棄智的,卻最終只能讓人在夢中稍微感受一下,或者人主動絕圣棄智,在精神修煉層面得以獲得相對自由。倘若人要面對世俗生活,就要出賣勞動力,而且要追求錢財,不如就不能生存。那么,絕圣棄智只能是一種心態,一種修煉的境界,而不是面對世俗的好辦法。即便如此,絕圣棄智也仍然具備一定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