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創意,但還差點火候
封面 I 小紅書網友
作者 I 李東陽
報道 I 李東陽朋友圈
李奧·貝納曾言:“廣告是人與人溝通的行業。我們應永遠力行這個原則。”
好的廣告,恰似一座搭建在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以真誠、智慧與溫情贏得絕大多數人的贊揚。
而那些引發爭議的廣告,無疑在某些關鍵環節出現了偏差,暴露了諸多缺陷。
就像脈動在公交站臺投放的立體廣告而言,雖成功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卻也陷入了輿論的漩渦。
幾日前,成都錦江區東安南路的公交站臺上,一塊候車亭廣告牌突然“膨脹”起來。
1.5米高的巨型脈動飲料瓶從平面廣告中凸出30厘米,斜立在燈箱上。
一夜之間,北京、深圳、廣州、重慶、濟南等全國超20座城市的公交站臺,均被這種3D廣告攻占了。
從網友分享的照片來看,脈動這波3D營銷確實賺足了眼球。
一個擁有鮮明色彩的巨型脈動,讓人遠遠就能注意到,不少網友稱贊這個廣告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讓枯燥的公交站臺增添了一絲趣味性,甚至有人專門跑去站臺拍照打卡,自發在社交媒體上分享。
圖源:小紅書
也有網友借此玩梗:脈動回來,尖叫跑開。
平面廣告在信息爆炸時代早已淪為背景板,脈動這瓶“破墻而出”的飲料,用最原始的物理凸起成功激活了都市人的視覺疲勞神經。
從傳播度來說,它無疑是成功的,畢竟廣而告之的目的達到了。
但很快,事情出現了反轉。
隨著更多現場照片和視頻的曝光,這則廣告的爭議點也愈發明顯。
有網友指出,這個立體廣告霸占了公交站的座位區域,原本可以供多人休息的座位,現在因為突出的瓶身,只能坐下一兩個人,這對于那些在公交站臺等車,想要坐下休息的人來說,實在是太不友好了。
甚至言辭激烈,直批“這不是創意,這是缺心眼”。
圖源:小紅書
當然了,也不乏另一種聲音,與另一種視角,認為該立體廣告不但沒有霸占座椅空間,反而能充當靠背。
圖源:小紅書
此外,還有網友反映,這個廣告會影響到公共安全。
凸出的瓶身超出了原本廣告牌的范圍,如果行人不注意,很容易撞上去,特別是那些一邊走路一邊看手機的“低頭族”,危險系數直線上升。
要是遇到下雨天,站臺空間本身就有限,再加上這個突出的廣告,行人很容易被擠到雨棚外,被雨水淋濕。
面對這些爭議,有些地區已經展開了積極處理,把被瓶身擋住的座位椅挪到了旁邊,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矛盾。
而廣大網友也紛紛在評論區出謀劃策,民間智慧在此刻閃光。
有人提議“把凳子做成脈動瓶子的樣式”,或“搞一個LED屏,設計3D效果”,這樣既保留了廣告的創意,又不占用公共空間。
還有人從公益廣告的視角提供創意,“用脈動做一個大的水瓶放公交站,瓶里裝上礦泉水,方便過路的朋友喝口水,解解渴”。
這些建議無意間點破廣告業潛規則,真正的好創意應讓渡于人性需求,而非讓公眾為品牌的自嗨買單。
脈動并非首個吃立體廣告螃蟹的品牌。
近年來,戶外廣告從二維向三維的突圍已成風潮。
當平面海報在信息洪流中愈發無力,跳出框架的立體裝置似乎成了救命稻草。
去年,日本麒麟一番榨生啤酒在地鐵站放置了3米高的啤酒罐,配合任務表情和動作,給人一種廣告里的人伸出手來邀請路人干杯的視覺感。
圖源:小紅書
美團閃購曾用巨物產品+破墻而出的場景,來彰顯自身配送速度之快。
圖源:小紅書
然而,有些時候,放大尺寸并不能與優秀創意畫上等號。
就拿麥當勞來說,它之前以辦公場景為靈感的早餐廣告就引發過一陣熱議。
廣告中,地鐵站的地面被布置成了一個巨大的Mac筆記本電腦,從鍵盤中伸出一雙手臂,左手拿著漢堡,右手握著麥咖啡。
不少網友表示,“有種社畜的窒息感”“死不瞑目的感覺”。
圖源:小紅書
本來早八人上班就迷迷糊糊,看到這么個“陰間東西”,心里直發怵,完全沒有勾起想吃麥當勞早餐的欲望。
從營銷效果來看,雖然這個廣告確實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在社交媒體上也有一定的討論度,但很多人記住的只是這個奇怪的畫面,而不是麥當勞早餐本身的賣點,有點本末倒置了。
要論驚悚程度,2021年東京澀谷公園的人頭氣球,也是當仁不讓。
圖源:小紅書
為配合奧運會造勢,藝術家荒神明香打造的巨大人臉氣球凌晨升空,目擊者形容“像走進噩夢”。
無獨有偶,LV與草間彌生合作的波點巨球也曾占領巴黎廣場,藝術之名難掩對公共空間的強勢入侵。
圖源:微博
當創意變成驚嚇,噱頭蓋過功能,立體廣告便淪為城市空間的“視覺污染”。
究其本質,這是品牌對“巨物營銷”的盲目崇拜。尺寸即正義,突兀即記憶點。
當廣告公司會議室里響起“不夠炸裂”的否定聲,設計師只能把模型尺寸再放大50%,卻無人問一句:“市民需要這個嗎?”
真正的好創意懂得與城市共呼吸,會在潤物細無聲處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2013年,IBM聯合奧美開展了一項“People for Smarter Cities”運動,旨在通過智慧的創意,為城市提供解決方案,致力于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舒適美好。
像IBM的戶外廣告,就把廣告牌變成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樓梯處的斜坡廣告牌為提行李箱的人們提供便利,它還可以是供人休息的長椅,是下雨時為過路人遮雨的雨棚。
圖源:小紅書
在滿足人們實際需求的同時,也巧妙地宣傳了品牌。這樣的廣告,大家應該不會討厭吧?
而新加坡打車租車服務供應商Grab,則把海報箱變成雨衣分發站。雨季來臨時,路人可以自取雨衣使用,穿行街頭的雨衣人群也就成為了“行走的廣告牌”。
圖源:數英網
國內也有潤物細無聲的典范。
顧家家居曾在線下投放了一組可摸可靠的“軟”廣告,直接把家具用品搬進了公交站臺、地鐵站與工作園區里,為在外奔走的人們提供柔軟的倚靠,通過場景的反差打破大家的認知,感受到廣告也可以是有實用價值的。
圖源:顧家家居
這些創意勝在四兩撥千斤。用服務思維替代流量思維,讓廣告從“被看見”升級為“被需要”。
回頭看脈動,其營銷團隊本非庸才。
2023年策劃的“City Jump”事件中,杭州西湖邊蛙跳的大爺引爆全網,#有爺在不怕沒狀態#和#被老年旅游刺客沖擊到了#等相關話題播放量超4億。
“老年旅游刺客”話題精準捕捉年輕人自嘲“走十步歇一步”與大爺日行兩萬步的反差,把民生新聞變種草現場,這才叫懂social的創意。
圖源:@1818黃金眼
當廣州公交集團連夜挪動被脈動瓶身擠壓的座椅時,這場爭議看似平息,實則留下更深的叩問。
在法規空白地帶游走的廣告創意,究竟服務品牌還是公眾?
或許當廣告學會蹲下身來,與等車的老人齊平、和低頭族保持安全距離、給嬰兒車留出位置,三維創意才能真正“脈動回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