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與標準更新意義
2025年版《中國藥典》正式發布后,“4201 121℃玻璃顆粒耐水性測定法”成為藥用玻璃容器質量控制的核心標準。該標準全面替代2020年版《中國藥典》四部4001條款及YBB00252003-2015相關規范,結合國內藥包材行業實際需求,借鑒國際先進標準(如GB/T 12416.2-1990),通過優化操作流程和提升測試科學性,為藥用玻璃容器的化學穩定性評估提供了更嚴格、精準的依據。
這一修訂標志著我國藥用玻璃容器檢測體系與國際接軌的深化,尤其針對高溫高壓滅菌工藝(如121℃濕熱滅菌)對玻璃材料性能的嚴苛要求,確保藥品在儲存和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二、新標準核心變化與技術亮點
1.測試條件升級:聚焦121℃嚴苛環境
- 摒棄98℃測試:舊版標準中98℃耐水性測試因條件溫和、無法真實反映滅菌場景下的材料性能而被刪除。新版僅保留121℃測試,模擬實際滅菌環境(如高壓蒸汽滅菌),更精準評估玻璃的化學穩定性。
- 適用場景擴展:覆蓋玻璃輸液瓶、安瓿瓶、預灌封注射器玻璃套筒、筆式注射器組件等全品類藥用玻璃容器,確保與藥品直接接觸的包裝材料符合高標準要求。
2.結果判定體系優化:分級標準更貼合實際
- “判定分級”替代“結果判定”:取消與藥用場景無關的三級耐水性要求(原三級標準適用于非藥用玻璃),細化為Ⅰ級(≤0.1mL/g)和Ⅱ級(0.1-0.2mL/g)兩類,明確不同藥品包裝的適用等級。
- 操作細節規范化:對試驗用水純度(需符合藥典要求)、冷卻速率、滴定精度等關鍵參數提出量化要求,減少人為誤差,提升結果可重復性。
3.自動化技術引入:破解傳統制樣痛點
- 傳統方法局限:手工制備玻璃顆粒(錘擊、碾磨、篩分)存在效率低、粒徑不均、操作風險高等問題,直接影響測試準確性。
- 自動化解決方案:山東泉科瑞達儀器等企業推出的自動玻璃顆粒制備儀實現精準控溫、粒徑篩選和高效制樣,確保顆粒尺寸一致性(300-500μm),顯著提升測試效率與數據可靠性。
121℃玻璃顆粒耐水性制樣儀
三、測試流程與關鍵技術環節
1.樣品制備
- 破碎與篩分:將玻璃容器破碎后研磨成300-500μm顆粒,通過不銹鋼篩網篩選并清洗去除雜質。
- 自動化優勢:電動振篩機與淬火鋼碾缽組合,替代人工敲擊,減少顆粒損傷和粒徑偏差。
2.高溫高壓處理
- 模擬滅菌環境:取10g玻璃顆粒與50mL純化水混合,置于壓力蒸汽滅菌器中,121℃保持30分鐘,加速玻璃表面堿性物質析出。
3.滴定分析與分級判定
- 酸堿滴定法:冷卻后用0.02mol/L鹽酸滴定浸提液,計算每克玻璃顆粒的堿析出量(以消耗鹽酸體積計)。
- 分級標準
- Ⅰ級:析出量≤0.1mL/g(高耐水性,適用于注射劑、生物制品等高風險藥品包裝);
- Ⅱ級:析出量0.1-0.2mL/g(中等耐水性,適用于口服液、外用藥等)。
全自動 121℃玻璃顆粒耐水性制樣裝置
四、結語
2025年版《中國藥典》4201標準的實施,不僅是藥用玻璃容器檢測技術的革新,更是藥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深度完善。通過嚴苛的121℃耐水性測試、科學的分級判定體系及自動化技術賦能,我國藥包材行業正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以上內容由山東泉科瑞達儀器設備有限公司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