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在確診小腦萎縮后,往往陷入 “只能靠西藥維持” 的誤區。那么哪些小腦萎縮可以通過中醫調理改善?哪些情況需要配合康復治療?我們需要根據小腦萎縮的不同癥型,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第一類:脾腎兩虛型小腦萎縮
這類患者多因長期勞倦過度、年老體衰導致脾腎虧虛,腦髓失養。常見癥狀:走路不穩、肢體乏力、腰膝酸軟、記憶力減退,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舌淡胖、邊有齒痕。
調理核心:溫補脾腎、填精益髓。
第二類:痰瘀阻絡型小腦萎縮
這類患者通常體型偏胖,舌苔厚膩,伴有頭暈頭重、肢體困重、言語含糊,舌質紫暗、有瘀斑。
調理核心:化痰逐瘀、通竅活絡。
第三類:肝腎陰虛型小腦萎縮
這類患者病程較長,常伴有失眠多夢、五心煩熱、肢體震顫,舌紅少苔、脈細數。
調理核心:滋補肝腎、平肝熄風。
61 歲的陳先生,確診小腦萎縮 2 年,就診時需輪椅代步,說話含糊不清,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淡紅、少苔,脈沉細。盛勁強大夫辨證為 “肝腎陰虛、髓海失養”,制定系統性調理方案:
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龜板膠、鹿角膠、當歸、川芎、白芍、天麻、鉤藤
治療效果如何?
1個療程后:頭暈減輕,能在攙扶下站立;6個療程后:生活基本自理,能完成買菜做飯,復查腦部 MRI 顯示萎縮進展減緩。
盛勁強大夫強調:小腦萎縮的中醫調理不是 “一刀切”,而是像 “量體裁衣” 般針對個體差異設計方案。盲目依賴西藥營養神經,如同給干涸的河床 “灑水”,難以解決 “水源不足” 的根本問題。若您或家人正受小腦萎縮困擾,不妨通過系統中醫辨證,找到屬于自己的 “治本之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