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冉啟行
AI 眼鏡風風火火這一年,賽道上擠滿了形態各異的玩家,中國廠商們表現得尤為積極。然而,喧囂之下,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現在國內仍未打造出一款銷量可以媲美 Ray-Ban Meta ,進一步催化中國AI眼鏡市場。
縱觀接下來即將發布的 AI 眼鏡產品中,最有潛力成為爆品的,無疑是那個說著 Are You OK 的男人家的產品。
6 月 23 日小米 CEO 雷軍在社交平臺發布消息稱:“大家期待的小米 YU7,小米的首款 SUV 將于 6 月 26 日(本周四)晚 7 點正式發布。同場發布的新品還有:小折疊手機 Xiaomi Flip2、搭載玄戒 O1 旗艦芯片的小米平板 7S Pro、以及一款‘面向下一個時代的個人智能設備’等等。這次新品比較多,時間比較長,請大家提前做好準備。”
“面向下一個時代的個人智能設備”,目前除了 AI 眼鏡真的很難再聯想到其他形態產品了,畢竟我們已經聽了無數遍的“AI 眼鏡是大模型的最佳載體”。KOL 數碼閑聊站早前也在社交平臺爆料稱,本月底上新的產品中包含小米 AI 眼鏡,其定位類似 Ray-Ban Meta。
小米 AI 眼鏡的發布,被業內普遍視為一次可能攪動整個池水的“鯰魚事件”。對于業內大多數廠商而言,這一刻的到來事實上也充斥著矛盾:既恐懼小米以其強大的品牌勢能、成熟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和龐大的用戶基礎,對現有市場格局發動顛覆性沖擊;同時又熱切地期盼,這條“鯰魚”能夠憑借其一如既往的市場教育能力,徹底激活這片潛力巨大但仍顯沉寂的水域,將 AI 眼鏡進一步推向中國消費市場。
AI眼鏡賽道的“小米時刻”
「期待」與「擔憂」交織
「擔憂」——這是一種源于歷史記憶的本能反應。小米以“性價比”起家,其“價格屠夫”的形象深入人心。因此,當傳出小米要做 AI 眼鏡時,并將目標定到 30 萬臺時,業內最直接的擔憂便是如何避免正面競爭。
競爭對手們擔心,小米會憑借其強大的供應鏈議價能力,推出一款極具價格殺傷力的產品,從而讓自家定價普遍在 500 元至 3000 元區間的產品瞬間失去吸引力,進而壓縮整個行業的利潤空間 。
當然,目前來看,并不會朝這個趨勢發展。細究小米近幾年的產品線可以發現,小米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單純靠性價比突圍的手機廠商。相較于“性價比”,其已構建起的涵蓋手機、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汽車等多領域的智能生態體系,已成為小米最核心的競爭力。
此外,從市場層面來看,小米 AI 眼鏡的核心競爭力還在于多年以來樹立的品牌形象,強大米家用戶群體,以及完善的完善的線上、線下門店銷售體系。對于初創公司而言,同類產品下,獲客難度將進一步加大。
所以,2025 年的小米 AI 眼鏡一定不會是一款低價產品,相反,作為國內首個真正面向市場銷售 AI 眼鏡的手機大廠,其價格或定位中高檔。當然,不排除蛋糕做大之后,小米旗下主打中低端市場的紅米會進軍 AI 眼鏡,覆蓋更下沉的市場。
恐懼的另一面,是難以掩飾的期待,行業迫切需要一次比 Ray-Ban Meta 更為深刻的教育和用戶普及。盡管全球市場看似火熱,但 AI 拍攝眼鏡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依然極低。雖然全球 AI拍攝眼鏡銷量已突破 200 萬,然而中國市場在其中仍只是鳳毛麟角,份額不到十分之一。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對于絕大多數國內消費者而言,AI 眼鏡可能仍然是一個模糊、小眾的概念。
而小米,作為知名度極高的大眾品牌,雷軍,作為現象級“CEO 網紅”,擁有強大的營銷能力和用戶信任度,其入局能夠極大地加速 AI 眼鏡價值主張的普及,讓普通消費者理解并接受“為何我需要一副 AI 眼鏡,為何我的眼鏡需要替換成一副 AI 眼鏡”,從而推動品類向下一個量級增長。
其次,業內普遍期待小米能夠“做大蛋糕”,而非僅僅是“搶奪蛋糕”。小米在智能手機和 IoT 領域的歷史已經證明,它有能力將一個原本小眾的市場,通過規模化和生態化運營,培育成一個巨大的產業。AI 眼鏡行業同樣如此,從業者們期待,小米的加入能夠引爆中國市場需求。
當小米不再做中低端的「性價比」代表之后,相信市場上還會有更多的“小米”可供選擇。一個被充分激活和擴大的市場,將為所有參與者,包括上游的元器件供應商、中游的整機廠商、AI 云計算廠商等,創造出更多的商業價值。
撥開“性價比”迷霧
小米AI眼鏡定價推演
再來聚焦小米 AI 眼鏡產品本身。
盡管“性價比”是小米品牌最深入人心的標簽,但在 AI 眼鏡這一新興品類上,簡單地套用歷史經驗可能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上文,我們已經解讀了小米在近幾年在商業戰略打法上的變化,通過對 BOM 成本的進一步分析,可以預見,小米 AI 眼鏡的定價將大概率高于行業普遍預期,走一條“物有所值”的 路線。
結合網上已曝光的消息,從配置方面來看,小米 AI 眼鏡堆料較足。最大的看點在于,小米 AI 眼鏡搭載的高通驍龍 AR1 Gen 1 + 恒玄 BES2700 雙芯片架構,AR1 主要負責影像處理與算力支撐,恒玄芯片優化藍牙音頻,保持長時間低功耗待機。
該方案被認為是解決 AI 眼鏡「性能」與「續航」的一個關鍵,可能較 Ray-Ban Meta 帶來更長的續航,作為對比,后者的續航時間僅為 4 小時,無法支持全天候使用,需要依賴眼鏡充電盒。此外,小米 AI 眼鏡還將采用索尼 IMX 681 傳感器,配以 1200 萬像素攝像頭。
形態方面,傳聞小米 AI 眼鏡預計將推出近視/平光、墨鏡、電致變色三個版本。其中,電致變色版本頗有看點,通過外接電壓,鏡片可由透明變為“深色”,以解決因外界光線過強造成的一系列視覺干擾,變身太陽鏡。小米對于該技術早有探索,曾在 MWC 2023 上發布的小米無線 AR 眼鏡探索版上便采用了該技術作為演示,該技術也被視為 AR 眼鏡未來會標配的一項技術,不過鑒于電池續航、產品設計、市場普及程度等原因,目前仍未大面積應用。
小米無線AR眼鏡探索版電致變色效果展示
以下為部分 AI 基于陀螺君提供的特定 Prompt 帶來的價格預測:
- Gemini 2.5 Pro:2499 元至 3499 元之間,2999 元可能是一個最平衡的定價點;
- DeepSeek R1:在 2500-3500 元區間,較可能接近 2999 元;
- Qwen:在 2000元~3500元 區間,2999 元為可能性售價;
- 豆包:1500-1999 元;
小米AI眼鏡
進一步挖掘中國市場潛力
2024 年 H1 發布的 Apple Vision Pro 并未帶來 XR 空間計算的「iPhone」時刻,或許是它本身的市場定位于價格就脫離了「普通用戶」。相比之下,2024 年 H2 發布的 Ray-Ban Meta 倒是脫穎而出,成為了一匹市場黑馬,帶動了「全球 AI 眼鏡創業潮」。
海外用戶于國內用戶在用戶習慣、消費偏好等存在明顯差異,本土大廠小米 AI 眼鏡的發布,也將進一步驗證中國消費者對于多模態 AI 眼鏡的接受程度與市場潛力。據電商平臺京東數據顯示,小米米家系列眼鏡產品銷量已超過百萬副(含太陽鏡、AI音頻眼鏡)。
相對于不少互聯網大廠,XR 初創公司的產品,小米 AI 眼鏡憑借強大的米家生態鏈,可以打通手機、汽車和一系列智能家居,可做的場景落地和功能拓展其實非常之多。當然,最終要看小米內部如何去定義它,以及它是否值得投入如此多的資源。
于小米而言,在目前整個 AI 眼鏡市場暫未掀起太大的消費情緒波動下,第一款產品也許更多是試水。
但從整個行業角度來看,小米的入局,其意義遠不止于發布一款新硬件,正如前面所言,把蛋糕做得更大,激發行業與市場活力才是更大的價值。
靜待小米 One More Th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