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九剛老師:“生活的力量”——探尋經濟脈搏中的城市靈魂
作者/孫樹恒
2025年6月24日下午,內蒙古文學館多功能廳內,國家一級作家、中國萬里茶道協作體副主席、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會長、北疆文化研究專家鄧九剛老師,以“生活的力量”為題,展開了一場穿透歷史煙云、觸摸城市經濟肌理的思想之旅。
說起鄧九剛老師,著實令人敬佩。當呼和浩特的現代圖景與萬里茶道的駝鈴聲在時空深處重疊,他以深耕北疆文化數十載的積淀,著有長、中、短篇小說及電影、電視劇本大約三四百萬字,以北方商旅為題材的系列小說作品有《駝道》、《駝村》、《駝路歌》、《駝殤》、《大盛魁商號》、《茶葉之路――歐亞商道三百年》、《走西口》等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學景觀,以“我的故鄉我的城”,講述呼和浩特故事,揭示了一座城市如何在經濟變遷中熔鑄靈魂的密碼,從歷史層積的商業基因,到多民族協作的經濟智慧,最終落腳于“人”的生活實踐對城市精神的塑造。
一、歷史層積:在文明交匯中解碼城市基因
(一)2400年的包容底色:從云中城到多元共生
作為土生土長的呼和浩特人,鄧九剛老師對這座城市的歷史基因有著獨到洞察。趙武靈王筑云中城2400年以來,匈奴、鮮卑、突厥等民族在此雜居,形成“農牧交錯、多族共生”的獨特地貌。不同于單純的草原印象,2000年前的呼和浩特已是內地與草原的交流樞紐,趙長城的修建并未隔絕文明,反而讓云中城(方圓3平方公里)成為五族雜居的“百城之城”。 這種包容在歷史人物與事件中尤為顯著:北齊名將斛律金(敕勒人)演唱的《敕勒歌》成為中華文化經典;鮮卑政權從盛樂(今呼和浩特)出發,南下修建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將游牧藝術與中原文明融合;獨孤伽羅(云中出生)作為隋文帝皇后,以少數民族習俗影響宮廷制度,見證了文化交融的深度。
(二)地理饋贈:四季分明的經濟溫床
呼和浩特的地理優勢為其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元代劉秉忠描述此地“夾路禾黍”,農田廣袤;如今翻過大青山,杏樹難尋,而呼和浩特卻因四季分明,成為“什么莊稼都能長”的風水寶地。1543年,阿拉坦汗帶領部眾耕地,引入農耕技術,至1571年“隆慶議和”時,歸化城已實現糧食自給。這種物質基礎,為商業繁榮提供了可能。
二、召廟、土地與城市肌理:商業雕琢的空間敘事
(一)召廟經濟:宗教與商業的共生模式
呼和浩特曾是“召廟之城”,大召、席力圖召等不僅是信仰中心,更是經濟樞紐。扎薩克達喇嘛每日領固定錢糧,使召廟積累大量土地房產。召廟與商人合作開發房地產,形成獨特城市肌理:大召東側喇嘛印務所印制佛經服務草原廟宇;街道“三彎、八拐、十八道半街”是商業自由生長的產物,如需喊話通行的馬車巷,見證了“沒有規劃的歸化”。
(二)土地制度與財政智慧
清代呼和浩特土地分為召廟用地、蒙地和官地,土默特都統衙門與歸化道衙門因“官俸微薄”,依賴土地出租補充財政:雍正元年房租收入487兩,十年增至609兩。這種“以商養政”模式推動商業資本向房地產流動,綏遠城建成后,官方與民間租賃形成互補,催生“天元號”等老三大號,由兼具鄉耆與商會職能的崇厚堂管轄,維系商業秩序與地域認同。
三、板申:被誤讀的草原經濟密碼
(一)板申的本質:功能性經濟聚落
鄧九剛老師強調,板申(蒙古語“房屋”)并非內地農村,而是按經濟功能分化的共同體:
農業板申:如公喇嘛、太平莊,清代年輸糧食1200石、牛奶2000斤; 手工業板申:蘇木沁的明代陶窯為阿拉坦汗制作貢品,陶卜齊冶鐵融合漢蒙工藝;
服務商業板申:麻花板申清代每日加工熟肉干800斤,遠銷恰克圖。 板申通過“十二辰集”與歸化城形成物資循環,1720年記載每日有3000斤蔬菜、500件手工制品流入城內,構成精密的經濟協同機制。
(二)阿拉坦汗的規劃藍圖
《俺答汗金冊》顯示,板申布局蘊含“軍事-經濟-宗教”三重邏輯:按“北斗七星”陣型排列形成防御屏障;強制農業板申配套手工業板申,形成產業鏈;每板申劃十分之一土地建敖包,由召廟統一調配賦役。三娘子推行“計丁授田”,使板申蔬菜自給率從10%升至70%,1616年接待俄羅斯商隊時,板申的奶酪、氈帳成為主要貿易品。
(三)從歷史到現代:基因的延續
板申的多元經濟形態為現代產業埋下伏筆:阿拉坦汗的農耕技術演變為乳業牧草基地,喇嘛扎布的“會員經濟”轉化為供應鏈管理,召廟土地出租邏輯發展為產業園區運營模式。鄧九剛老師在《呼和浩特:被誤讀的商業基因》中指出,城市靈魂不在宏大敘事,而在板申牧民的算珠聲、駝夫的腳印里,更在當代企業家重構商業文明的實踐中。
四、萬里茶道上的民族共同體:從歸化城到國際商道
(一)歸化城:多元協作的商業實驗場
明末清初的歸化城(今呼和浩特)是中原與草原的貿易樞紐。1571年阿拉坦汗被封為順義王后,漢蒙貿易合法化,內地起義者白教、趙全等帶來農業技術,使歸化城實現糧食自給。城市周邊村莊如長坂坡(駝村)、五路村(旅店業中心)構成獨立經濟單元:五路村商人梁懷亮作為英國怡和洋行代理,能說蒙語、俄語、英語及“買賣語”,帶領萬峰駱駝的駝隊縱橫歐亞,彰顯了歸化城商業網絡的國際滲透力。
(二)萬里茶道:超越地域的經濟共同體
鄧九剛老師是我國唯一用腳步丈量萬里茶道的作家,他從田野調查中,糾正了“晉商獨自開辟萬里茶道”的認知:這條由康熙與彼得大帝通過《尼布楚條約》確立的國際商道,實則是中俄六大商幫(莫斯科商幫、索拉商幫等)共同參與的經濟體系。大盛魁作為晉商“旗艦店”,其成功源于對多元文化需求的精準把握——唯有呼和浩特商人知曉蒙古草原的物資缺口,也懂得南方茶葉的特性與運輸之道。 在商道上,多民族協作創造了震撼場景:2000匹野馬從草原進入農業區,馬牙紀與駝夫僅憑經驗口令,便能讓馬群不踐踏莊稼。這種默契背后,是“共同市場、共同生計”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歷史文脈孕育現代商業基因
當被問及“為何呼和浩特能誕生伊利、蒙牛”時,鄧九剛老師指出,乳業的爆發式增長本質是傳統商道文化的現代轉化:梁懷亮式的包容視野、大盛魁式的資源整合能力、駝夫的冒險精神,在乳業中轉化為“簡單大氣、寬廣包容”的企業氣質。例如,滿族女孩鄭雪在蒙牛建廠前率隊開拓深圳市場,與歷史上駝夫開辟商路的智慧一脈相承,而許多企業家曾在“賣藥團隊”歷練,構成商業智慧的代際傳遞。
五、軍事與商業的共生:從馬城到商貿樞紐
(一)軍事基因塑造早期經濟網絡
鄧九剛老師指出,呼和浩特不僅是“召廟之城”,更是一座“馬城”。清代綏遠城(今文學館位置)曾是八旗部隊駐防地,騎兵訓練與戰馬養護催生了完整的產業鏈:馬掌制作、馬鞍修理、獸醫診療等,圍繞軍事需求形成早期城市經濟網絡。春秋兩季的演兵場(西門外至內蒙古黨委舊院)萬馬集結,馬牙紀(馬經紀人)能通過體態、毛色判斷馬匹產地與習性,年均向內地產輸送馬匹20萬匹。 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中四座古城重疊的考古發現,印證了農耕與游牧文明的經濟互動——從春秋代郡到北魏盛樂,不同時代的城池廢墟層積著“軍事-經濟”共生的密碼,成為解讀呼和浩特“百城之城”身份的關鍵注腳。
(二)馬文化中的社會流動機制
在呼和浩特的馬文化體系中,“走馬”是貴族身份象征,而馴馬師的技藝
則充滿智慧——如以膝蓋頂住馬腹脾臟部位瞬間馴服烈馬。更重要的是,馬文化催生了獨特的社會流動路徑:駝夫往返于烏蘭巴托與內地,年薪20兩白銀,可私帶駱駝販運貨物,兩年即可從“打工仔”蛻變為小業主。這種“貿易+運輸”的雙重身份,讓呼和浩特成為“走西口”者改變命運的土壤。
六、生活的力量:城市靈魂的終極詮釋
鄧九剛老師的講座最終落于“生活的力量”:從趙武靈王筑城到現代乳業崛起,呼和浩特的蛻變源于普通人對“更溫暖的房子、更豐厚的糧食”的樸素追求。這座“百城之城”的靈魂,藏在馬牙紀辨識馬匹的眼神、駝夫的算盤聲、商人的討價還價中,更藏在召廟與商人簽訂契約的墨跡里。 “理解一座城市的經濟脈搏,必須回到‘人’的維度——是生活本身,推動著歷史的齒輪,也塑造著永不褪色的城市精神。”鄧九剛老師揭示,經濟從來不是冰冷數字,而是無數人用智慧、勇氣編織的生活之網,而這張網的經緯,正是呼和浩特歷經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城市靈魂”。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