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當我們期待已久的隱身戰機終于亮相時,它卻頂著一臉"痘痘"出場會是什么感覺?近期CCTV-7《國防軍事》頻道播出的《中國航母加速向深藍》節目中,一組關于福建艦的CG動畫引發了軍迷圈的熱烈討論。
畫面中,殲-35戰斗機從福建艦的電磁彈射器起飛時,兩翼下方明晃晃地掛著導彈和掛架!這是什么操作?我們引以為傲的隱身戰斗機就這樣帶著"痘痘"出門了?隱身性能不要了嗎?這優雅的身段就這樣被浪費了?
那一刻,軍迷的心碎了
多少年來,我們對隱身戰機的印象都是"干干凈凈"、"渾然一體",就像一把出鞘的利劍,鋒芒畢露卻不著一絲煙火氣。結果期待已久的艦載隱身戰斗機要帶著"痘痘"出門?
在節目中,殲-35的掛載方式非常明確:兩翼下方各掛載一枚霹靂-10格斗彈和兩枚近似于"金牛座"的隱身巡航導彈。這種"4對地+2格斗"的組合,是典型的對地打擊配置。這意味著,殲-35不僅僅是一架空中優勢戰斗機,還將承擔對海、對陸打擊任務。
不少軍迷開始抱怨:"都什么年代了還外掛?F-22、殲-20不都是內置彈艙嗎?""這不就是披著隱身外衣的第四代戰機嗎?"甚至有人夸張地說:"這不比掛著導彈的Su-57好看到哪里去..."
但冷靜下來想想,這可能是我們必須接受的現實。就像你買了一身帥氣西裝,結果發現不得不背個大書包上班一樣——雖然不那么好看,但真的很實用啊!
為什么殲-35會"不得不"外掛?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殲-35和它的"表兄弟"們有什么不同。
殲-35是中國新一代艦載隱身戰斗機,源自FC-31"鶻鷹"驗證機,屬于中型雙發隱身戰斗機。它的主要特點是機動性好、隱身性能出色,彈艙容量相對較大。據公開資料推測,殲-35的彈艙可能與殲-20相似,能夠容納6枚中型空空導彈(如霹靂-15)。
相比之下,美國的F-35受限于單發和垂直起降版本的存在,彈艙設計非常不規則,只能容納4枚AIM-120中型空空導彈。在執行對地任務時,F-35能夠攜帶2枚2000磅級炸彈和2枚AIM-9X格斗彈。
聽起來殲-35似乎更勝一籌?但問題在于:航母上的戰斗機,需要執行的任務實在太多了!
想象一下,一艘航母上可能只有20-30架戰斗機,但它們需要執行空中優勢、對地打擊、反艦攻擊、電子戰、空中加油、預警等多種任務。在美國海軍已經摒棄了F-14、A-6等專業戰機,轉向全面采用F/A-18和F-35的今天,多用途性已經成為艦載機的第一需求。
所以,在需要執行特定任務時,殲-35不得不像F-35一樣,忍痛犧牲一部分隱身性能,換取更強的打擊能力或航程。
航母"人少事多"的尷尬
理解了殲-35為什么會外掛,我們還需要看看航母特殊環境下的用兵邏輯。
陸基空軍有什么特點?對,數量多!中國空軍擁有上千架戰斗機,可以專機專用:殲-20負責隱身滲透,殲-16負責重型打擊,殲-10負責靈活支援,殲-7/8負責日常巡邏...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但航母上呢?一艘滿載的中國航母能帶多少飛機?按照福建艦的設計,滿打滿算也就60-70架,其中包括直升機、預警機等輔助機種。真正的戰斗機可能就30-40架。這么點飛機,要應對各種復雜任務,怎么辦?
只能是"一機多用"啊!
美國海軍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F-14"雄貓"是多么優秀的專業截擊機啊,但最后還是被更多用途的F/A-18取代了。甚至在F-35服役后,美軍航母上的F-35C也經常掛滿導彈出門執行任務。
有軍迷可能會說:"那不是還有殲-15嗎?讓殲-15干臟活累活,殲-35保持隱身不就行了?"
確實,在殲-35初期服役時可能會是這樣。但隨著時間推移,殲-15總會退役,航母上可能會全部換裝隱身戰機。到那時,查證、偵察、伴飛、巡邏等日常任務,也只能由隱身戰機來執行了。總不能為了維持隱身性,讓軍艦獨自面對未知威脅吧?
什么時候外掛?什么時候內置?
既然外掛已成必然,那么殲-35的使用邏輯可能會是什么樣的呢?結合美軍F-35和F-22的使用經驗,我們可以大致推測:
在高威脅環境下執行首次突防任務時,殲-35會盡可能保持"干凈"狀態,只使用內置彈艙中的武器,最大限度發揮隱身優勢。
在執行對地突擊、反艦攻擊等需要大量火力的任務時,特別是在己方已經取得一定空中優勢的情況下,殲-35很可能會外掛額外武器,犧牲部分隱身性能,換取更強的打擊能力。
在低強度沖突或日常巡邏中,特別是當航母上隱身戰機已經成為主力時,殲-35可能會常態化外掛格斗彈和中程空空導彈,以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長得丑但很強壯"的真相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現代戰爭中,能力比顏值重要得多!
當我們看到那些被外掛"污染"的隱身戰機時,可能會覺得它們不夠美觀,但戰場不是T臺,而是血與火的角斗場。在這里,一枚額外的反艦導彈可能意味著多擊沉一艘敵艦;一個外掛副油箱可能意味著多巡邏兩小時的空域;一枚格斗彈可能是飛行員在近距離遭遇戰中的救命稻草。
現代戰場上的隱身與反隱身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貓鼠游戲。即使是內置彈艙的隱身戰機,在面對最先進的雷達和傳感器網絡時,也不可能做到100%的隱身。所以,在某些情況下,與其追求完美隱身,不如通過增加火力和航程來提高整體作戰效能。
國產艦載機的"卷王"之路
回到殲-35本身,它的設計其實反映了中國航空工業的快速進步和務實態度。
與F-35相比,殲-35很可能具有更大的彈艙和更強的機動性能,但在多用途性和系統集成方面可能還有差距。這就像兩個不同風格的運動員:一個更專注于某幾項技能的精進,另一個則追求全面發展。
在航母這個特殊平臺上,殲-35需要比F-35更"卷"——因為中國航母數量少、任務重,每架戰機都需要承擔更多責任。而美國擁有11艘核動力航母,可以更加從容地進行兵力分配和任務規劃。
對中國來說,殲-35的服役將極大提升海軍航空兵的作戰能力,無論是否外掛,它都將成為中國航母戰斗群的重要"尖刀"。而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未來的改進型號可能會進一步優化彈艙設計,減少外掛的需求。
外掛的智慧
所以,當下次你看到殲-35或其他隱身戰機掛滿導彈的照片時,別急著失望。那些掛架和導彈不是戰機的缺陷,而是它適應復雜戰場的智慧。就像一位武林高手,在不同的戰斗中會選擇不同的兵器一樣,現代戰機也需要根據任務特點調整自己的"裝備"。
在未來的海空戰場上,殲-35無論是"清爽出門"還是"全副武裝",都將成為中國海軍的重要力量。而這種靈活多變的使用方式,恰恰體現了中國軍事發展的務實態度——不追求表面的完美,而是追求實戰中的高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