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地區是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前沿陣地,邊境鄉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單元。要提高認識、拓寬思路、找對方法,統籌推進邊境鄉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扎實推進邊境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實現邊民富、邊關美、邊境穩、邊防固。
加強思想政治引領
強化邊境基層組織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邊疆地區考察,對新時代邊疆治理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具體部署,為深入推動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關于邊疆治理的重要論述,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邊疆治理各方面全過程,加強戰略規劃和統籌協調,把邊疆治理有機融入各方面事業發展,不斷開創邊疆治理新局面。
▲5月17日,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巴坡村村民子布魯在家中炒茶。據了解,基諾山基諾族鄉2024年累計接待雨林徒步游客超37萬人次,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328.6萬元,創造本地就業崗位1700余個。 新華社記者 高詠薇 攝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要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強化縣級黨委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責任。健全縣鄉村三級治理體系,加強縣級統籌協調,推動鄉鎮擴權賦能,完善村黨組織領導的村級組織體系。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創新村民協商議事形式。堅持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作為邊疆治理的底線要求,運用信息技術,打造省、市、縣、鄉、村五級社會治理一體化網絡,全面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效能。
牢牢把握發展這把總鑰匙
推動邊境鄉村產業更加興旺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要把邊疆地區發展納入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全局,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支持邊疆地區依托自身條件稟賦,在融入新發展格局、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
▲ 麥麥提向前來收購大蕓的商戶介紹自家種植晾曬的大蕓。數日前,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實現全面鎖邊“合龍”。在政策支持激勵下,和田地區已有8277戶群眾承包沙地41.2萬畝,14家農民合作社和33家企業參與防沙治沙。 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發展特色產業,提升鄉村內生發展動力,是推進邊境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將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相結合,將數字技術嵌入鄉村產業領域,深入挖掘潛力產業,完善產業發展機制,優化產業結構,形成鏈條式互動支撐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邊境地區特色鄉村產業體系,發展壯大縣域特色產業集群,以現代特色農業夯實第一產業發展基礎,以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有效銜接做活第二產業提效增值,以強化推廣、宣傳、物流配送等第三產業服務環節激活產業效能。圍繞“邊民互市+電商+旅游”,促進商旅有機融合,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在穩基礎的前提下,深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鄉村各生產要素科學配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鄉村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推進邊境鄉村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發展。
緊緊抓住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這條主線
構建共有精神家園
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邊疆民族地區工作的主線。要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邊境鄉村各族干部群眾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積極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這是2月27日在云南省元陽縣阿者科村拍攝的傳統民居“蘑菇房”和梯田(無人機照片)。近年來,當地不斷探索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路徑,這片由哈尼族先民創造的“大地藝術”,正以創新的姿態譜寫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生態傳奇。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弘揚新風正氣,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扎實推進鄉村書屋、文化廣場、藝術展覽館等文化設施建設,為村民提供文化交流和展示的場所,保護傳承好文化遺產,增強邊境鄉村文化創新的整體勢能。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提升鄉村精神風貌。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抓好以縣域為中心的學校建設,改善義務教育基本辦學條件,推進“互聯網+教育”深度融合,讓邊境地區的學生通過網上同步課堂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邊疆地區是確保國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美麗鄉村是現代化強國的標志、美麗中國的底色。加強邊境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筑牢邊境地區綠色生態安全屏障的應有之義。
▲這是新疆哈密市石城子光伏產業園一角(2024年9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一方面,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立重點監測站點,以科技賦能監測工作,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依法嚴厲打擊破壞環境資源違法犯罪行為。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對長期易受自然災害影響而暴露生態脆弱性區域進行生態修復,通過“人為+自然”方式恢復植被覆蓋度,對脆弱地區生態圈進行重點保護和修復。建立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建成多層級、多元利益主體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體系。選好用好管理好鄉村護林員隊伍,實現林草資源有效管護。另一方面,要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與生活污水治理有機銜接,提高生活垃圾治理水平,開展鄉村綠化美化行動和村莊清潔行動,提升村容村貌。
加強人才培養
吸引各類人才投身邊境鄉村建設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重要位置,堅持培養與引進相結合、引才與引智相結合,完善邊境鄉村人才培養、引進、管理、使用、流動、激勵等制度,吸引各類人才在邊境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促進各族干部群眾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三都鎮白見村板朝屯,顏茜茜(左三)、父親顏建條(左一)和村民們在展示剛剛采摘的芥菜(2025年3月6日攝)。30歲的顏茜茜是當地一名返鄉創業青年,和父親顏建條成立了農業公司,采用“公司+種植基地+合作社+農戶+加工廠”的經營模式,發展竹筍和蔬菜的種植、研發、腌制產業。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一方面,要加強本土人才培養。邊民是邊境鄉村的建設者、守護者,要面向各族群眾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持續壯大邊境鄉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引進機制。鼓勵支持大學畢業生、返鄉人員、退役軍人、退休專家等入鄉,完善邊境鄉村人才結構,重點加強農業技術、基礎教育、醫療服務、經營管理、法律服務、社會工作等方面人才隊伍建設。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邊境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離崗創新創業等。同時,大力宣傳返鄉入鄉創業典型和優秀鄉村企業家,營造全社會廣泛關心、支持和參與邊境鄉村建設的良好氛圍。
【作者系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本文系2024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內蒙古邊境鄉村治理與高質量發展研究”(2024AY08)階段性成果?!?/p>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牛銳 海寧
制作 |章音頔
來源 |中國民族報
看完了,點個“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