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夜郎西
編輯|夜郎西
審核|燁 Lydia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日晞研究所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留言申請開白。
圣家堂外,游客為一張完美打卡照而推搡。
威尼斯水道中,本地人劃船穿過擁擠的游艇,無奈看著鄰居一家家搬離。
巴黎盧浮宮內,員工因不堪人潮壓力掛起罷工標語。
2025年夏天,歐洲熱門旅游城市的街頭巷尾,一場本地居民與游客間的“隱形戰爭”正在上演。
一面是巴塞羅那14%的GDP由旅游業貢獻的亮眼數據,一面是“巴塞羅那是非賣品”的憤怒涂鴉。
當歐洲各國政府試圖用入場費、民宿禁令平衡天平兩端時,這場博弈早已超出旅游管理的范疇,成為全球化時代城市發展困境的殘酷縮影。
歐洲原住民的無聲退場
威尼斯的面包師馬可最近總在凌晨三點失眠,不是因為烤箱的轟鳴,而是窗外永不停歇的游客腳步聲。
這座曾孕育出馬可?波羅的傳奇水城,如今常住人口不足5萬,卻要每年接待3000萬游客。
狹窄巷道里,行李箱的滾輪聲取代了悠揚的船歌,脆弱的瀉湖每天要吞下近20噸垃圾。
更荒誕的是,當地年輕人威爾遜發現,自己在大學課堂里成了“稀有物種”——交換生們總調侃他是“在威尼斯認識的唯一本地人”。
數據不會說謊:75年間,這座城市的人口從17萬銳減至如今的數字,島群正淪為沒有靈魂的空心博物館。
巴塞羅那的居民安娜則在社交平臺上發起了“逃離宣言”。
過去十年,她見證著身邊的鄰居陸續搬走,取而代之的是亮著Airbnb標志的度假屋。暴漲68%的租金,讓這個地中海城市成了房東的天堂、租客的噩夢。
公共泳池永遠擠滿操著各國語言的游客,超市貨架上的生活用品總是被旅行團搶購一空。
就連市政府的供水系統都開始拉響警報,有限的水資源在旅游旺季變得比黃金還珍貴。
雅典衛城的守衛者喬治,每天都要重復無數次“請不要攀爬古跡”的提醒。2022年,超過300萬人涌入這座承載著千年文明的遺址,古老的大理石臺階被踩得光滑如鏡,部分墻體因過度震動出現細微裂痕。
為了保護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希臘當局不得不像管理核電站般嚴格控制游客流量,每小時只放行固定人數,讓這座歷史地標在人潮與保護間艱難平衡。
歐洲“放大招”,效果一言難盡
威尼斯的“入門稅”政策像一記尷尬的重拳。
當游客們被要求為不過夜的短暫停留支付5歐元時,有人調侃這是“史上最貴自拍費”。
更戲劇性的是,試行期間日均游客量不降反升,比去年同期多了1萬人。
市政府本想靠經濟杠桿調節人流,卻沒想到反而激發了游客“來都來了”的打卡心態。
面包師馬可無奈地說:“收稅像是給旅游熱澆了一勺辣椒油,越辣越有人想來嘗鮮。”
巴塞羅那的“禁租令”同樣遭遇現實阻力。
當議會宣布2028年后禁止新建度假屋時,民宿平臺上的房源瞬間被搶購一空。
房東們瘋狂趕在政策生效前簽約,租客安娜看著每月上漲的房租欲哭無淚:“政府像是在和市場玩貓鼠游戲,可受傷的永遠是我們這些普通人。”
而提高城市稅的舉措,更是引發了游客的集體吐槽,有人在旅游攻略里寫道:“巴塞羅那的美景很治愈,但錢包更痛。”
阿姆斯特丹的“禁建令”讓酒店行業陷入寒冬。
原本規劃中的高端酒店項目紛紛擱淺,建筑工人失業,旅行社也開始抱怨接待能力不足。
更諷刺的是,民宿市場反而因供給減少變得更加火爆。
哥本哈根的“環保換福利”計劃倒是收獲了不少點贊,但實際參與人數寥寥。游客們更愿意把時間花在景點打卡,而不是撿垃圾換一杯免費咖啡。
這些政策如同隔靴搔癢,始終沒能觸及過度旅游的核心病灶。
中歐“對對碰”,思路各有千秋
在中國西安,兵馬俑的守護者老周見證著另一種智慧。
每天清晨,景區工作人員會像精密儀器般校準預約系統,確保每小時進入的游客數量不超過承載上限。
來自上海的游客小李在社交平臺分享體驗:“雖然提前一周搶票,但進館時不用人擠人,能靜下心感受歷史的厚重。”
這種預約制不僅保護了文物,更讓游客獲得了沉浸式體驗,形成了“限流不限質”的良性循環。
成都的文旅局則玩出了“流量分流”的新花樣。
當寬窄巷子人滿為患時,官方適時推出“非遺村落深度游”“熊貓基地夜探”等特色項目。
數據顯示,這些小眾線路分流了近30%的游客,讓城市旅游從“擠爆熱門景點”變成“多點開花”。
當地茶館老板老張發現,過去只來打卡的游客,現在會愿意花幾天時間深度體驗成都的慢生活,消費反而比以前更高了。
麗江古城的改造工程堪稱文旅融合的典范。
政府沒有簡單地將原住民遷出,而是鼓勵居民開設特色民宿、手工作坊。納西族姑娘阿麗把自家老宅改造成融合現代設計與民族元素的客棧,旺季時一房難求。
她說:“現在游客不再只是拍照就走,他們會跟著我學東巴文,聽我講納西族的故事。”
這種模式既保留了古城的煙火氣,又創造了可持續的旅游價值,實現了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產業“一條腿”,城市咋走路?
威尼斯的玻璃匠人安東尼奧至今記得疫情期間的至暗時刻。
當游船停運、游客消失,他的工坊連續三個月沒有接到一筆訂單。
這個曾經靠旅游業養活三代人的家庭,第一次體會到“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代價。
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威尼斯GDP暴跌40%,失業率飆升至25%,單一的產業結構讓城市在危機面前毫無招架之力。
巴塞羅那的建筑工人馬丁也在經歷職業危機。
隨著旅游業的興起,大量資金涌入酒店、民宿建設,傳統制造業卻因缺乏投入逐漸萎縮。
當政府出臺禁建令后,他和工友們突然發現,除了蓋房子,自己竟找不到其他謀生技能。
這種畸形的就業結構,不僅讓城市經濟失去韌性,更讓居民的生活充滿不確定性。
希臘圣托里尼島的漁民喬治,看著岸邊新建的豪華度假村感慨萬千。
曾經,這里的居民靠捕魚、種植為生,生活雖不富裕卻安穩。如今,年輕人都跑去當導游、開餐廳,農業和漁業幾乎消失。
當旅游淡季來臨時,整個島嶼陷入死寂,超市關門、餐廳歇業,曾經的世外桃源變成了一座“候鳥城市”。
單一的產業模式,正在讓這些美麗的城市失去靈魂,淪為沒有生命力的旅游標本。
當歐洲城市在人潮中掙扎,中國正嘗試走出一條差異化的文旅之路。
過度旅游的困局,本質上是城市發展模式的危機。
無論是歐洲的“堵”還是中國的“疏”,都在提醒我們:真正的旅游繁榮,不該以犧牲居民生活質量為代價;
可持續的城市發展,需要的是多元產業的協同共生。
或許未來,我們能找到一種平衡——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聽見城市的心跳;讓旅游經濟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依然保留住城市的溫度與靈魂。
參考資料:
1.鳳凰WEEKLY國際《“你們的假期,是我的苦難”》
2.錦觀新聞《世界知名旅游勝地大規模抗議!居民用水槍驅趕游客,旅游業“野蠻生長”讓多個城市矛盾激化》
3.巴黎瘋人院《雙倍特種兵涌入!歐洲超負荷:旅游限制措施來了!》
一點想法(北京)旗下矩陣公眾號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中美網友“賬本大公開”:原來我們都想錯了?》
《“TikTok難民”涌入小紅書,中美網民開啟民間外交》
《“病來如山倒”,造車開始大退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