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荷蘭海牙這座象征著和平的城市,卻因北約峰會的舉行被卷入地緣政治的風暴眼。在峰會召開前,北約32個成員國經過艱難談判,最終就軍費支出占比方達成妥協:到2035年,北約盟國承諾將軍費開支提高至國內生產總值的5%,相關方案將在本次峰會上提交審批。24日至25日,北約各國領導人在海牙商討軍事戰略,而與此同時,來自荷蘭、法國、比利時、盧森堡等歐洲國家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用抗議表達對北約行徑的不滿,直指北約正演變成“軍事推銷公司”與“全球戰爭機器”。
峰會前夕,海牙的庫坎普公園成為抗議的核心場所。示威者們手持各國旗幟與反北約標語,沿著主干道向海牙和平宮行進。從實際行動來看,北約不斷鼓動成員國增加軍費開支,這一行為被民眾視為將資源從民生領域轉移至軍工產業。
特朗普還把北約秘書長呂特發給他的私信公布出來,呂特在信中肉麻的向特朗普匯報,說您要的所有國家軍費提高5%的事,已經搞定了,這是您的偉大勝利。荷蘭示威者們認為,特朗普提出的“5%的軍費標準”,帶來的不是安全保障,而是美國軍工企業利潤的暴增。大量資金原本可用于改善社會福利、發展教育與醫療,如今卻被投入到軍備競賽中,普通民眾的生活質量受到影響,這無疑是對公共資源的錯配。
回顧歷年北約峰會,民眾的抗議聲從沒斷過。從布魯塞爾到馬德里,從倫敦到華盛頓,抗議的足跡遍布舉辦過峰會的城市。去年華盛頓峰會上,民眾就強烈反對北約推動成員國將軍費開支提升至GDP的2%。這一持續的抗議浪潮,反映出民眾對北約政策的深刻質疑。北約一直宣揚“戰爭等于安全”,但現實卻是殘酷的。
阿富汗戰爭中,北約打著“自衛”的幌子,實則對一個貧窮國家發起攻擊,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留給阿富汗的是滿目瘡痍和無數流離失所的民眾。正如抗議者所說的,北約從未進行過真正的防御性戰爭,其發動的戰爭都是侵略性的,又都是以失敗而收場。
北約政客將戰爭包裝成“人道主義的公共服務”,這種虛偽的行徑遭到民眾唾棄。北約發動的諸多沖突,如在中東地區的軍事行動,不但沒有帶來持久和平,反而導致地區局勢動蕩不安,地緣政治格局一再崩塌。可以說,一場又一場沖突從未換來持久和平,留下的都是失敗的戰果與匆匆離場的身影,以及深重的災難。這些沖突使得當地經濟遭受重創,民眾失去家園,無數生命在戰火中消逝。而北約在沖突后往往匆匆撤離,不負責任的態度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
此次海牙峰會,民眾的抗議是對北約政策的一次強烈批判,也是對和平的深情呼喚。當戰爭成為政治表演的工具,和平的希望便愈發渺茫。正如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24日所說的,北約和歐洲正走在不受約束的軍事化道路上。北約是一個為對抗而生、只會帶來對抗和侵略的聯盟。
所以,國際社會需要深刻反思,北約應回歸其維護和平的初衷,而非淪為軍事利益集團的代言人。目前多國民眾的抗議行動,正提醒著世界,和平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任何破壞和平的行為都將遭到人民的反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