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工科建設的大背景下,優化和改革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顯得尤為重要,這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而學科競賽作為高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僅是衡量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試金石,更是推動教學質量提升、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增強學生團隊協作與社會競爭力的重要平臺。
從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國際性競賽到“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等全國性競賽,數以千計的學生相互組隊參加,在“實戰”中應用所學知識,與行業專家面對面交流,經過激烈競爭所獲得的獎金證書更是成為他們個人簡歷的閃光點。
就在剛剛過去的半個月內,文華學院智能制造裝備專精特新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捷報頻傳,接連在4項教育部白名單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共斬獲省部級以上獎項25項,延續了該團隊自3月以來"六日雙捷"、"一周三冠"的輝煌戰績。同時,這也成為了文華學院機電學部“專精特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又一次有力印證。
6月1日,第七屆湖北省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上,面對全省33所高校264名選手的激烈角逐,青科隊增材制造小組不僅拿下團體三等獎,還斬獲3項省級二等獎、3項三等獎,3名隊員晉級全國總決賽。
這場要求完成金相試樣磨制、拋光、腐蝕及顯微鏡觀察等精細操作的賽事,本質上是對材料加工精度的極致考驗,而文華學子能在這類“技術活”中脫穎而出,恰恰證明了該校在實踐教學中對“工匠精神”的培育絕非空談。
更值得注意的是,6月7日第十八屆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湖北賽區,這場堪稱 “工科生的繪圖奧運會”,匯聚了華中科大、武大等50余所院校的千余名高手。
最終,文華學院21名學生拿下 21 項省級獎項,其中機械類一等獎多達11項,周盼老師和徐國元同學更被邀請作經驗分享。這項賽事要求將空間想象轉化為精準圖紙,考驗的是工程思維與繪圖技能的深度融合,該校學生能在頂尖高校包圍中占據獎項“半壁江山”,足以說明其“多學科交叉培養”模式已結出碩果。
再加上6月8日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作品數字孿生設計挑戰賽全國決賽,青科隊數字孿生小組的《仿生蝴蝶數字孿生設計》從全國近百所高校的 190 項作品中突圍,勇奪全國銀獎;6月10日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省賽,該校青科隊三維數字化設計小組又獲得湖北省特等獎1項、一等獎12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1項。
2025年以來,文華青科隊在各類教育部白名單賽事中累計獲得422項省級以上獎項(其中國家級86項)的成績單不難發現,該團隊聚焦行業痛點和國家戰略需求,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機械工程等學科,持續產出了多項優秀成果。同時,這也說明該校在培養具備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新時代卓越工科人才和應用型人才方面的確顯著成效。
當然,這也只是文華學科競賽育人的局部體現,聚焦整體更會發現,2024年文華學院學生共參加87項學科競賽,獲獎總數達786項。其中全國性獎項332個(特等獎1個、一等獎78個、二等獎94個、三等獎145個、優秀獎14個),省級獎項454個(特等獎10個、一等獎75個、二等獎154個、三等獎205個、優秀獎10個)。
這清晰地體現了文華學院人才培養的核心特點:一方面是覆蓋面廣、參與度高,學生有充分機會在多元平臺上實踐所學;另一方面則是成果質量優、競爭力強,獲獎層級高、數量多,尤其在高等級獎項上的表現,證明了學生扎實的專業功底、突出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水平。
學科競賽是在校大學生檢驗知識理論、進行職業探索、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平臺。而文華學院從挑戰杯、到Robomaster步兵對抗賽再到全國商業精英挑戰賽……持續涌現的高級別獎項——無論是省級的“半壁江山”還是國家級獎項,都清晰展現了學生扎實的專業功底、卓越的實踐能力和突出的創新素養。這些在真實競技場中錘煉出的能力,正是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關注“一千零一個志愿”,獲取更多關于大學的原創解讀、最新最全的大學招生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