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1萬、降價3000、5折甩賣……那個曾讓廠商們魂牽夢繞,5000塊錢以下都不好意思騎出門的自行車市場,突然就崩盤了。價格一路俯沖,狠狠刺痛了老顧客的心。有人剛提的喜德盛自行車,半個月就發現降價3000元。一向自詡高端品牌的捷安特、美利達、崔克、閃電,也開啟了持續降價模式。
往年騎行熱的時候,1萬以上的自行車,一家店一年就能賣五六百臺,簡直一車難求。想加價購買,都得排隊一個月起步。而如今,車行成片倒閉,全行業都陷入降價清庫存的恐慌之中,大家都生怕跑得慢,被市場這頭“猛獸”吞噬。這個市場規模將近2000億,在社交軟件上紅極一時的騎行圈,怎么突然就涼了呢?
從本質上講,騎行圈從來就沒有真正火過,不過是中產階層營造出的一種流量假象,把自行車捧上了天。我們日常的自行車消費,主要還是圍繞著通勤、載貨這些功能性需求,追求便宜、皮實耐用。然而,疫情之后,情況發生了轉變。戶外市場迎來一輪超級爆發,露營、滑雪、槳板、飛盤、徒步、騎行等活動,都成了中產潮人們的新寵。需求暴增,很多自行車大廠即便產能拉滿,也跟不上中產們這股沖動消費的速度。一些熱門車型,排隊半年都是常事。
與此同時,在社交媒體上,騎行也成了熱門話題,相關筆記超過180萬條,總閱讀量超過13億次。這就是流量紅利砸到一個行業的結果。雖然品牌商們也不確定自行車的熱度能持續多久,但誰都不想錯過割韭菜的機會。于是,這幾年幾乎所有廠商都在拼命擴大產能,各種品牌不斷涌現。
但風口總有過去的時候。據報道,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捷安特和美利達的庫存過剩水平分別達到40%和45%。當流量轉向其他熱門賽道,自行車這個傳統產業,也只能見好就收,開始清倉甩貨,也就出現了開頭大幅打折促銷的情況,價格也回歸到疫情前的水平。
雖然自行車行業高速增長的態勢如曇花一現,但從產業角度看,這場危機中也孕育著希望。因為國產自行車進步實在太快了,現在我們能用相當實惠的價格,買到種類更豐富、體驗更舒適、技術更先進、性能更強大的自行車。當人們不再把自行車當成朋友圈的擺拍道具,騎行也終于回歸本質——用雙腿丈量城市的脈絡,在齒輪與鏈條的咬合中,感受生命的律動。如此,中國的自行車行業終將會迎來蓬勃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