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最新指南強調多維度健康評估,精準個體化方案,推動糖尿病診療從治病走向治人~
撰文:靜心
2025年6月20~23日,第85屆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科學會議在美國芝加哥隆重召開,全球糖尿病領域專家齊聚一堂,聚焦最新研究與臨床進展。備受矚目的《2025年美國糖尿病診療標準》(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5,以下簡稱“指南”)于
Diabetes Care進行了更新 ,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在6月21日的“2025年糖尿病診療標準更新”專題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對新版指南的核心內容進行了深入解讀,涵蓋人群健康管理、促進積極行為與整體福祉、特殊人群中孕婦的系統管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綜合照護,以及個體化導向的降糖藥物治療策略等關鍵內容,體現了從以“血糖為中心”向“全人健康”為目標的管理轉型。
從“治病”走向“治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Justin Echouffo Tcheugui教授表示,本次指南在人群健康板塊的更新尤為引人注目[1],突出了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強調多學科協作、社會決定因素的識別與干預,以及推動公平與高質量糖尿病診療的系統改革。這些更新不僅體現了醫療服務模式的深度優化,也為實現糖尿病防控的可持續健康轉型奠定了基礎(表1)。
表1:人群健康的指南針新增內容
此外,為進一步指導實踐,指南特別新增了表2,系統呈現了在患者全生命周期內推進以人為本的糖尿病診療理念時,跨專業團隊應發揮的關鍵作用。Tcheugui教授強調,這一舉措不僅推動了糖尿病管理體系的結構性優化,也回應了公共健康層面對于可持續、高質量慢病管理模式的迫切需求。
表2:在全生命周期內識別并滿足糖尿病患者需求時,需考慮如何有效動員綜合、以人為中心的糖尿病照護團隊中的跨專業成員參與。
DSMES:不是一次性教學,而是全過程支持
在糖尿病管理中,積極的健康行為和整體福祉的提升被視為改善疾病結局的關鍵。太平洋西北健康科學大學的Kathaleen Briggs Early教授指出,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與支持(DSMES)應貫穿患者全程,特別是在診斷初期、治療不達標、治療方案調整或合并復雜病情時及時介入。DSMES不僅可以強化患者的知情決策和自我護理能力,也有助于醫患協同管理,充分融合文化背景與社會支持,從而顯著優化疾病控制效果。
Briggs Early教授強調,醫療營養治療(MNT)同樣是糖尿病綜合管理的核心組成部分。營養干預應由注冊營養師因人制宜地制定,適用于1型糖尿?。═1DM)、2型糖尿?。═2DM)、糖尿病前期及妊娠期糖尿?。℅DM)患者。飲食建議應強調多樣化與個體化,兼顧飲食習慣、文化背景與食物獲取的可行性,以實現靈活、現實且可持續的治療目標(表3)。
表3:糖尿病營養與飲食管理相關推薦
技術層面,指南拓寬了連續血糖監測(CGM)的適用范圍,推薦其用于使用胰島素或其他降糖藥物的T2DM患者,以優化血糖控制(表4)。自動胰島素輸送系統(AID)因其顯著提升達標時間與減少低血糖風險,被視為胰島素缺乏型糖尿病的首選管理工具。對于使用開源閉環系統的患者,指南也提出應提供充分的教育和技術支持(表5)。
表4:CGM相關推薦
表5:AID相關推薦
在住院管理方面,指南強調建立“從入院到出院”的連續照護路徑。住院期間應動態評估HbA1c并結合營養攝入情況制定個體化胰島素方案。危重患者推薦靜脈輸注胰島素,非危重患者則采用基礎加餐時胰島素方案,明確反對僅使用滑動比例胰島素。特殊人群可選擇SGLT2i或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劑(DPP-4i)作為輔助治療。同時鼓勵在條件允許下繼續使用個人CGM和胰島素泵,保障血糖控制的連續性(表6~10)。
Briggs Early教授還指出,圍術期管理需預先停用部分降糖藥物,并控制HbA1c低于8%;對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KA)和高滲高血糖狀態(HHS),應規范實施液體、電解質與胰島素治療,并在出院前制定個體化隨訪計劃,確保信息傳遞,降低復發風險。
表6:住院成人血糖管理目標
表7:胰島素治療
表8:非胰島素治療
表9:糖尿病技術使用推薦
表10:低血糖相關推薦
CGM提升孕期管理,AID助力血糖穩定!
談及特殊人群中的孕婦糖尿病診療,科羅拉多大學的Sarit Polsky教授表示,指南針對T1DM、T2DM及GDM孕婦的診療策略進行了系統更新,特別強調了孕前準備和妊娠期血糖控制的規范化管理[3]。孕前檢查表(表11)也進行了修訂,建議糖尿病女性在孕前每日攝入400~800μg葉酸,同時對既有內容進行了澄清,為孕育提供更明確的干預指引。新增的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標表(表12)則根據糖尿病類型和治療方式,細化了空腹及餐后血糖參考范圍,為個體化管理提供具體依據。
表11: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或妊娠期糖尿病史人群的孕前檢查表
表12:與糖尿病相關的妊娠期血糖目標
指南更新中還重點突出CGM在孕期管理中的價值。相關研究顯示[4],CGM不僅能夠提升血糖控制時間范圍,還能有效減少高低血糖波動,因此被推薦應用于T1DM孕婦,并可能對GDM和T2DM孕婦帶來潛在益處(表13)。此外,對于條件允許的部分T1DM孕婦,還可考慮應用AID,以提升血糖管理的連續性與安全性(表14)。
表13:孕婦CGM與血糖控制相關推薦
表14:孕婦使用AID推薦
Polsky教授強調,此次指南更新不僅整合了以往孕期糖尿病診療經驗,更為臨床實踐指明了新方向。她指出,合理的營養攝入、科學的運動安排以及適宜的藥物干預,必須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和調整,才能確保母嬰安全,實現妊娠結局的最佳優化。
老年糖尿病診療不止血糖管理!
諾瓦東南大學老年病學系主席Naushra Pandya教授強調,在老年糖尿病管理中,臨床團隊應超越單純血糖控制,將評估范圍拓展至功能能力、認知狀態、心理健康及社會支持等全方位健康指標。她強調,指南更新的一大亮點是明確推薦“4Ms”框架(心理、藥物、行動能力及最重要的患者目標)作為系統識別與應對老年綜合問題的核心工具[5],協助制定更契合患者實際需求的治療方案(表15)。
表15: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總體評估與管理建議
Pandya教授特別指出,老年患者低血糖風險顯著升高,尤其在使用胰島素或磺脲類藥物時,因此門診隨訪中應常規評估低血糖發作。指南現已明確推薦為所有T1DM老年患者提供CGM,并推廣在使用胰島素治療的T2DM患者中應用CGM,以改善血糖控制并減少低血糖發生。同時,對于具備良好支持系統者,也可考慮使用AID系統與其他高級設備,簡化管理流程并提升治療安全性(表16)。
表16: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與技術應用推薦
在藥物治療方面,她指出應嚴格防止“過度治療”。治療目標應結合患者預期壽命、功能狀態和心理承受能力進行個體化調整,避免過度追求HbA1c指標,尤其對于體弱多病或合并認知障礙的老年人,應更重視生活質量與舒適度。在長期照護機構中,她呼吁加強醫護人員對CGM和胰島素泵的培訓,提升設備使用能力,保障患者安全(表17)。
表17:老年糖尿病藥物簡化與個體化策略推薦
面對臨終階段患者,Pandya教授強調,應將治療重心轉向舒緩照護,優先考慮減藥和治療簡化。她指出,應依據低血糖頻發、經濟負擔或生活變故等因素,通過醫患共同決策逐步調整治療方案,實現臨床合理、安全的人性化管理(表18)。
表18:長期照護與臨終階段的管理推薦
降糖與器官保護,兩手都要抓!
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Rozalina G. McCoy教授提及,指南在藥物治療方面作出了多項關鍵更新,進一步凸顯了個體化治療策略的重要性[6]。她強調,對于T1DM患者,指南不僅更新了吸入式胰島素和胰島素貼片等管理手段,還明確了在使用AID系統時的劑量調整策略(表19),以更貼合不同患者的生理需求與生活方式。
表19:T1DM患者AID技術推薦
在T2DM管理中,McCoy教授指出,治療策略應擺脫“千人一方”的模式,臨床團隊應依據患者的功能狀態、并發癥譜系與器官受累風險,制定個體化方案。尤其是對于合并ASCVD、HF或CKD及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MASH)的高危人群,指南推薦優先選用兼具器官保護與血糖控制作用的藥物(表20~22)。這些藥物不僅在降低HbA1c方面表現良好,也被證實可顯著減少心腎事件及肝臟疾病進展風險。
表20:T2DM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合并癥干預
表21:T2DM患者的慢性腎病干預
表22:T2DM患者的MASLD/MASH管理方面
此外,對于有生育潛力的糖尿病患者,應在孕前階段及早啟動血糖管理規劃,確保母嬰安全。指南也首次就此類人群提出基于共同決策的干預路徑,強調停用潛在致畸藥物并優化妊娠前后的血糖控制。針對現實中可能面臨的藥物供應短缺問題,McCoy教授指出,指南明確提出替代用藥原則,同時對復合制劑和未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藥物的使用風險發出強烈警示,呼吁臨床醫生堅守循證藥物安全底線(表23)。
表23:降糖藥可用性與妊娠準備
總之,這一系列更新所傳遞的核心理念,是糖尿病治療正從“以降糖為中心”向“以風險識別與人群管理為導向”轉變,通過綜合評估患者多維健康狀態,實現治療療效、安全性與可及性的多重平衡。治療不應被機械化的HbA1c目標所綁架,而應回歸臨床本質,在科學循證的基礎上,尊重患者意愿與生活質量,真正落實“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治療理念。
參考文獻:
[1] Improving care and promoting health in populations: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5[J]. Diabetes Care, 2025, 48(Supplement_1): S14-S26.
[2] 5. Facilitating positive health behaviors and well-being to improve health outcomes: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5[J]. Diabetes Care, 2025, 48(Supplement_1): S86-S127.
[3] 15. Management of diabetes in pregnancy: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5[J]. Diabetes Care, 2025, 48(Supplement_1): S306-S320.
[4] Lee T T M, Collett C, Man M S, et al. AiDAPT: automated insulin delivery amongst pregnant women with type 1 diabetes: a multicent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tudy protocol[J]. 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2022, 22(1): 282.
[5] ElSayed N A, McCoy R G, Aleppo G, et al. 13. Older Adults: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5[J]. Diabetes Care, 2025, 48.
[6] 9.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5[J]. Diabetes Care, 2025, 48(Supplement_1): S181-S206.
更多信息,敬請關注醫學界 2025ADA會議專欄
責任編輯丨小林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