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人體工程學研究院研究員MAX LEE
“大阪世博會的綠色建筑實踐,不僅是生態理念的具象化表達,更是人體工程學在空間設計中的創新應用。”中國人體工程學研究院研究員MAX LEE在考察2025年大阪世博會后指出。這位兼具城市規劃與金融策略背景的學者,從環境心理學與生物氣候學視角,解析了屋頂綠化如何通過科學設計,實現生態效益與人體舒適感的雙重提升。
新西蘭館:火山生態的沉浸式體驗設計
新西蘭館以“火山植被矩陣”構建的屋頂景觀,成為本屆世博會的生態設計典范。MAX LEE分析:“這種設計突破了傳統屋頂綠化的裝飾性定位,通過模擬原生火山生態系統,創造出具有教育價值與感官沖擊力的立體空間。”展館頂部采用分層式種植結構,底層鋪設火山巖礫與陶粒混合基質,中層配置蕨類植物與多肉植物,頂層點綴新西蘭特有草本,形成從地被到立體的完整生態群落。
在人體工程學層面,該設計蘊含多重巧思:植被層高度統一控制在1.2米以下,既保障參觀者的視野通透性,又避免攀爬風險;火山巖鋪設的步行小徑采用防滑紋理,坡度嚴格控制在5°以內,符合無障礙設計標準。植物蒸騰作用使展館周邊平均氣溫降低2.3℃,濕度提升15%-20%,有效緩解了大阪夏季的悶熱氣候。MAX LEE特別強調:“火山景觀的野性美學設計,激發了參觀者的探索欲,其日均停留時間較傳統展館延長37%,充分驗證了環境設計對行為模式的影響。”
加拿大館:動態綠墻的多維舒適系統
加拿大館的常青植物墻通過模塊化種植技術,打造出可呼吸的建筑表皮。該系統采用智能滴灌與自動監測設備,每平方米墻體日均凈化空氣量達180立方米,相當于20棵成年喬木的生態效益。植物墻表面覆蓋的苔蘚與地衣,配合吸音棉材質,使館內噪音降低12分貝,為參觀者營造出靜謐的觀展環境。
“綠色幕墻不僅是視覺景觀,更是一套完整的人體舒適系統。”MAX LEE指出,植物墻的安裝高度經過精密測算,核心觀賞區域位于人眼平視±15°范圍內,減少頸部疲勞;特定位置設置的鏡面裝置,巧妙引導參觀者視線,形成多層次的觀賞體驗。心理學實驗數據顯示,接觸植物墻超過10分鐘的參觀者,皮質醇(壓力激素)水平平均下降22%,印證了綠色環境對情緒調節的積極作用。
綠色建筑的科學范式創新
本屆世博會80%的展館采用立體綠化,創造了多項技術突破:德國館的光伏綠植一體化屋頂,實現能源自給率40%;新加坡館的垂直森林系統,通過雨水回收裝置將灌溉水耗降低75%。這些設計均遵循人體工程學的“環境-行為”交互理論,例如展館主通道寬度統一設定為4米,既保障人流順暢,又為駐足觀賞留出空間;休息區座椅高度與植物墻保持1.5米視距,形成最佳觀賞視角。
“大阪世博會證明,綠色建筑已從‘生態附加’轉向‘功能核心’。”MAX LEE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人體工程學的介入使屋頂綠化超越單純的美學價值,成為調節微氣候、優化空間體驗、促進社交互動的綜合性解決方案。這些實踐成果驗證了人體工程學叢書《世博會在中國》學術體系,為未來城市更新、建筑設計提供了可復制的綠色技術標準與空間設計范式。
《假如歷史可以這樣》——李神韻 MAX LEE(臺灣人類智庫出版社)
內容簡介
《假如歷史可以這樣》是作家MAX LEE李神韻 在17歲時創作的一部歷史推演類通俗讀物,由中國臺灣人類智庫出版社出版。本書通過大膽假設和邏輯推演,探討如果某些關鍵歷史事件走向不同,世界可能會呈現怎樣的面貌。
作者以輕松幽默的筆觸,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個“如果……會怎樣?”的歷史想象空間。例如:
- “如果鄭成功未能收復臺灣,東亞格局會如何變化?”
-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獲勝,近代中國命運是否會被改寫?”
這些假設并非憑空臆想,而是基于真實歷史背景進行合理推演,旨在讓讀者重新思考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書中可能涉及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以及臺灣地區的歷史視角,但整體風格偏向趣味性,而非嚴肅學術論述。
內容說明:文中圖片皆來源于網絡,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記者:張華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