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以下稱民營經濟促進法)開始施行至今,已過去了一月有余。作為我國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民營經濟促進法填補了民營經濟領域立法的空白,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民營經濟促進法對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產生怎樣的積極影響?民營企業如何更好地利用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實現穩定發展?如何推動民營經濟促進法落地見效?帶著這些問題,中國城市報記者于近日專訪了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會長、北京中企華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權忠光。
權忠光正在作報告。
法治護航
民企安心謀發展
中國城市報: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也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施行會對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產生哪些積極影響?
權忠光:民營經濟促進法會對民營企業的公平競爭、權益保障、創新動力激發以及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一是平等市場準入的突破性保障。針對實踐中民營企業在要素獲取(如土地、數據)、資質許可等領域的不平等待遇,民營經濟促進法明確提出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民營企業可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平等進入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并要求實行公平競爭審查與反壟斷執法,減少行政干預,保障民營企業公平獲取生產要素(如資金、土地、數據)和公共資源,這一規定將有效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業壟斷,為民企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激發投資活力。
二是權益保護的剛性約束。民營經濟促進法通過一系列制度設計筑牢民營企業合法權益防線,包括規范賬款支付與反“背靠背”條款,緩解中小企業資金鏈壓力,增強其經營穩定性;嚴格規范涉企執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人身安全,增強法治安全感;加強融資創新與風險分擔,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助力企業擴大投資,進行技術升級;健全失信懲戒和信用修復制度,為改過自新的企業開辟信用重建通道,重塑發展信心。
三是科技創新的全方位賦能。民營經濟促進法將民營企業定位為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核心主體,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數字化共性技術研發和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鼓勵其牽頭承擔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任務,并通過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降低企業創新門檻,提升民營企業在核心技術領域的參與度,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質生產力。
四是發展環境的立體化優化。民營經濟促進法構建了覆蓋政策制定、服務保障、國際合作的全鏈條支持體系,從多維度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在政企溝通機制方面,要求重大政策出臺前充分聽取民營企業意見,并留出適應調整期;在人才服務創新方面,支持高校、職業院校培養適配民營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暢通職稱評審渠道;在國際合作保障方面,完善海外利益保護機制,引導民營企業在海外依法合規開展投資經營等活動……這些措施協同發力,不僅優化了民營企業當下的生存環境,更從戰略層面增強其抗風險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動民營企業在良性循環中實現長期、穩定、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持久支撐力量。
主動作為
民企發展堵點易疏通
中國城市報:民營企業如何更好地利用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實現穩定發展?
權忠光:民營經濟促進法通過“放活”“賦能”“護航”三位一體的制度設計,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放活”即打破市場準入壁壘,確保公平參與競爭;“賦能”即強化融資、創新、人才等要素支持,提升持續發展動能;“護航”即通過法治化手段保護權益,優化營商環境……這些措施既回應了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準入歧視、融資難、成本高、權益弱等痛點,也為其長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未來,民營企業有望在更公平、更穩定的環境中成長,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民營企業需以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為杠桿,通過精準對接資源、深化技術創新、融入產業生態、強化合規能力,實現從“政策受益者”到“市場主導者”的躍遷。
一是民營企業要積極參與重大項目建設。政府推動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民企開放,如核電、交通等傳統壟斷行業,中小企業可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PPP新機制等方式參與,擴大業務范圍。
二是民營企業要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民營經濟促進法提出,支持民企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并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中小企業可主動對接科研機構,申請技術合作或資金支持。
三是民營企業要善用政策化解資金難題。民營經濟促進法明確完善民企融資風險分擔機制,推動解決賬款拖欠問題,中小企業可申請專項信貸支持,關注政府主導的融資擔保項目,并通過法律規定的“賬款拖欠調解程序”追討欠款。
四是民營企業要合理規避違規執法風險。民營企業應積極主動參與相關政策意見征求,利用常態化溝通渠道表達訴求,減少政策執行偏差。若企業遇到不合理行政執法等問題,可依據相關法律規定向監管部門申訴或通過民營經濟綜合服務平臺反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五是民營企業要優化內部管理、合規經營。民營經濟促進法強調民營企業需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鼓勵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中小企業要聚焦治理能力提升與風險防范體系建設,如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通過市場化選聘、績效考核與股權激勵分離所有權、經營權,提升專業化管理水平。
服務配套
推進惠企措施見實效
中國城市報:推動民營經濟促進法落地見效,還需在哪些方面進一步加強服務支撐?
權忠光:推動民營經濟促進法落地見效,加強服務支撐能力建設需聚焦法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針對民營企業痛點和經濟發展新趨勢,從“政策供給”向“效果落地”轉變,從“粗放支持”向“精準滴灌”轉變,從“政府主導”向“多元協同”轉變。通過構建“法律保障+政策賦能+市場服務+社會共治”的立體化支撐體系,真正讓民營企業在公平競爭中激發活力、在創新驅動中增強韌性,推動民營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一是要建立配套實施制度和政策效果評估機制。針對法律中“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平等競爭審查”等原則性條款,需在行業監管、項目審批、政府采購等領域出臺操作指南,明確民營企業參與標準(如資質認定、業績要求等),消除隱性壁壘。同時,要定期開展法律實施效果評估,重點監測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融資成本、權益保護等領域的獲得感,針對執行中的“中梗阻”及時修訂配套措施。
二是要精準施策提升服務效能。建立政策“精準推送”系統,利用大數據向企業定向推送稅收優惠、補貼申報、資質認定等政策,解決“政策知曉率低”問題。分類施策,實行差異化幫扶,例如對傳統制造業企業提供技改補貼和財稅支持,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優化市場準入和融資支持,對小微企業著力解決賬款拖欠和稅收緩交問題等。
三是要積極培育市場化服務機構。支持行業協會、商會轉型為“服務型樞紐”,承接政府轉移的標準制定、行業調研等職能,為企業提供貿易摩擦應對、跨境電商培訓等專業服務。并且,要發展第三方服務市場,規范管理咨詢、財稅審計、人力資源等中介機構,建立服務質量評價和失信懲戒機制,降低企業服務采購風險。
四是要營造包容審慎的輿論氛圍。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優秀民營企業家、“隱形冠軍”企業的宣傳力度,樹立“尊重創業、寬容失敗”的社會導向。建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對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的企業給予榮譽表彰和政策傾斜,引導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原標題:為民營企業主動作為提供堅實法治保障——訪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會長、北京中企華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權忠光
■來源:中國城市報記者 張永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