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攝于爸爸熱愛的故鄉(xiāng)——黑龍江省尚志市帽兒山鎮(zhèn)
生活吧,就像你明天即逝。學習吧,就像你能青春永駐。又譯: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樣生活,像永遠活著一樣學習。
——圣雄甘地
作者:張茵,多年就職于歐洲媒體駐華新聞機構。愿意在AI時代用最原始的方法為自己寫作,為惦記過的人,思考過的事而寫作。要讓文字和情感自己說話。個人公眾號: 余言1972;本文來源:公眾號“奴隸社會”(ID:nulishehui),不端不裝有趣有夢,聽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者說自己的故事。(ID:boyakids)。
一、
去年10月中旬,我需要去恩施盤桓幾日。出發(fā)前的晚上接到爸爸的電話,簡單問過行程后,他說:“恩施,我還沒有去過哦。有什么值得推薦的,別忘記分享一下?!币蝗缑恳淮挝壹磳⑦h行到他未曾游歷之處。
行程中,我每天堅持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在家庭群里分享見聞,帶大家領略土家的風土人情。其實很大程度上是領受父命,要給爸爸交作業(yè)。亦一如我的每一次出行。
一周后回來,還在為例行的當面匯報打腹稿,卻聽說他在我離京期間重拾畫筆,開啟了油畫創(chuàng)作。
這緣起于我在德國出生長大的外甥女豆豆對他的啟蒙。
豆豆在德國讀大三,作為交換學生來北大留學一年。她從小學畫,在北大也選修了油畫課程,家庭群里經(jīng)常有她分享的畫作,常常勾起爸爸對于高中時代學習繪畫的回憶。
在那個遙遠貧瘠的年代,他只接觸過非常初步的水彩練筆,油畫對于他們還太過遙遠,后來的工作生活里也再未有藝術探索的機會。豆豆秋季剛剛來京,表示愿意給姥爺當個小老師,一起切磋進步。沒想到,這竟成為之后幾個月爸爸生活的新熱點,新課題,并再次讓我們被他昂揚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所震撼。
10月的一個周末,爸爸聆聽了一堂豆豆對于油畫的啟蒙課程,同時進入實操階段。第一幅臨摹畫作旋即誕生:
我們這些繪畫的門外漢看到這幅畫作,還是頗為贊嘆的。但是據(jù)說爸爸對這第一幅作品并不滿意,他認為畫面充斥的都是大的色塊,沒有技巧體現(xiàn),前景里草叢的處理不夠細膩,只能算作初步入門。
豆豆的日常是大學里繁忙的學業(yè)和社團生活,時間精力都不允許再設講壇繼續(xù)授業(yè)解惑,爸爸也在入冬之前啟程赴三亞,開始了每年冬季的南居生活,于是在興趣的引導和毅力的加持下開啟了自學精進的新征程。
很快,11月13日,第二幅臨摹作品不期然地出現(xiàn)在家庭群里:
豆豆由衷贊嘆樹葉表現(xiàn)得非常細膩,還在群里請教姥爺白色天空是如何處理的。我們一眾人等也紛紛表達贊賞和鼓勵。
對此,爸爸表現(xiàn)得很冷靜,他的回復是這樣的:“大家的吹捧有點過了。冷眼看去尚可,但和原作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我的構圖和原作相當,但色彩偏重偏深,樹葉缺乏靈動之感,也缺油畫韻味。最后只好索性隨心所欲,信筆瞎畫。原圖不敢給你們看了,怕你們笑話!”
從他和豆豆對話里我們得知,他以前收藏有外國人所著的油畫技法書籍,自己翻出來學習,也從網(wǎng)上的課程里有所獲益。自云雖然興趣濃厚,也很下了功夫,無奈“筆不從心”。
雖然“筆不從心”,但是再創(chuàng)佳作的雄心沒有止息。
一個月后,當妹妹全家利用圣誕假期舉家從歐洲來到海南,我們也由北國飛赴海島,一起實現(xiàn)20多年未有的家庭團圓時,大家驚訝地發(fā)現(xiàn),爸爸正全身心沉浸在一幅“巨作”的創(chuàng)作中,媽媽的描述是“每日癡迷”。我們親眼見證的是,雖然他也為難得的家庭團聚歡欣鼓舞,但是每日仍要雷打不動地花費數(shù)個小時在畫板前,或坐或站,籌謀運筆。
我們一眾人,無論年齡老幼,歷來的共識是,爸爸要達成的心愿和目標是我們這個家庭的頭等大事,所以舉家配合,每日把媽媽從家中請到我們入住的海濱酒店,陪她漫步散心,使爸爸獨享一個人的創(chuàng)作空間。
我們還“主動強烈要求”取消每日的家庭晚宴,改為外出就餐,使畫家本人從繁重的烹飪工作中解放出來,最大限度保證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寶貴時間。即便如此,我們常常是在晚上就餐的餐廳圍坐一陣,才看到爸爸一人按照我們提供的地址姍姍來遲。歡聚暢飲之后,藝術家又急急返回,晚上的日程還忙得很呢!
元旦假期之后,大家又各奔南北。除夕之夜,爸爸更新了自己的朋友圈,發(fā)表了最新出籠的“巨作”。他的配文是:“龍年歲尾,油畫習作《霜葉· 塔影》告成。慢工細活,心血的結晶,志趣和毅力的凝練!以此做為送給自己進入米壽之年(八十八歲)的一份禮物,也一并獻給八十七年漫漫人生中所有的至愛親朋,給大家拜年啦!”
爸爸第三幅臨摹作品《霜葉· 塔影》
“岸邊的房子細節(jié)太精彩了,水岸和房檐之規(guī)整就像用尺子量過,水里的倒影都那么鮮活”,學畫作畫多年的豆豆發(fā)出這樣的贊嘆。我私底下請教豆豆,姥爺究竟得了她多少真?zhèn)鳎茉谌绱硕痰臅r間內飛速提升畫藝到如此水平。豆豆的回答是“我也想知道這是怎么做到的!”
據(jù)她說,只在第一次碰面時,簡單講解了顏料如何使用,用筆的一些技巧,顏色明暗如何更好適配,色調如何更協(xié)調,但也都是泛泛而論。
“真不明白姥爺為啥就能達到這個水平。我猜可能是長期書法練習懂得如何運筆?還有他悟性好,有藝術天賦,敏感度和觀察力很強吧?”最后豆豆幽幽地說:“我即使技術上沒有問題,也絕對沒有每天五六個小時鉆研技巧和細節(jié)的韌性。姥爺真讓我驚嘆!”
在家庭群里,收獲眾多贊賞好評的爸爸寫道:“祝賀豆豆油畫課程取得優(yōu)異成績,不但自己增長了技藝,還把姥爺引進這個領域,激活了我沉睡的藝術細胞和濃厚的興趣,并小有成績。為此,一要祝賀豆豆強烈的求知欲望及其衍生而來的茁壯成長;二要慶賀我的精神不老,仍有不懈追逐人間至美的境界!后續(xù)的提高指日可待!”
人生總有一些最沉著穩(wěn)定的底色。一生懷抱赤子之心,珍愛生命,熱愛生活,求索新知,追逐人間至美,這千真萬確是爸爸一生的底色和寫照,是他八十八年生命歷程最鮮明的特色。上面記述的四個月,就是爸爸一生嚴謹自律,磨練意志,求知進取的縮影。
二、
匯總一下爸爸八十幾年人生中創(chuàng)下的那些讓人驚嘆的大小記錄:
爸爸從1960年工作開始,堅持65年記日記,沒有一天遺漏,既使出國探親,或者工作到凌晨也要記過日記再休息。我們一家人一旦對于日期和事件有疑惑,多要求助于爸爸從日記中查證加以明確。對此,爸爸謙虛的說法是“沒啥用處,實際就是毅力的養(yǎng)成”;
爸爸從上世紀80年代就注意鍛煉與養(yǎng)生,迄今為止沒有一日停止過體育鍛煉。我對他中年時每日做俯臥撐的印象還相當清晰。現(xiàn)在體力不如當年,但是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功課,都是他在床上雷打不動的保健按摩一小時。
晚上的運動以健步走為主,無論春夏秋冬刮風下雨,從不停歇。冬季旅居海南時要參加社區(qū)的走秀社團,他老人家以絕佳的風度氣質和矯健的體魄成為團隊中唯一的男模,并被譽為“百萬中挑一”的人才,幾次想要退出都不得批準;
2024年12月,海南社區(qū)活動
爸爸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自學書法,一直堅持至今。中楷小楷都有練習,尤其苦練過行書,他自己說算是無師自通。雖然有很長時間感覺長進不大,但是得益于不懈努力,近幾年漸入佳境,一本清代成親王的草書《百家姓》碑帖練到基本掌握真髓,現(xiàn)在看到優(yōu)秀的行草書法作品,可以仿寫到位。他的自我評價是“基本功還不夠,掌握的字很少,尚不能獨創(chuàng),所以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閱讀是我們家最持久綿長的傳統(tǒng)。從我記事起,讀書學習沒有一天離開過爸爸的生活,伏案閱讀,摘抄記錄或者寫作,一直都是我童年和少年時代爸爸留給我的最深印象;即使后來我和妹妹因為求學而相繼離家,無論我們一家人相會在祖國的南北還是世界的東西,無論我們相談幾多熱烈歡暢,爸爸總會在某一時間點及時收尾,宣布他要完成今日的閱讀和日記寫作了。而我們因了這份家庭的傳統(tǒng)和對讀書求索新知的一致認同,都會在自愧不如老人家的自嘲中主動退場,自覺自愿地將一方天地留給爸爸;
爸爸興趣廣博,涉獵廣泛,對一切新知懷有強烈的好奇心,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雖在這樣的高齡,但不斷學習、充實自已的愿望并無任何衰減。除了盡力安排好生活,就是學習了?!?/strong>
只舉一例:記得他幾年前疑惑而探尋地問我,媒體提到性少數(shù)派時常用到的“LGBT”究竟指代什么。在我逐一講解后,他對于T和前三者的區(qū)別仍然不甚了了,甚至還頗有質疑。每念及此,除了讓我忍俊不禁,就是對他在如此高齡,還能對這些與他的生活相距甚遠,專業(yè)而又冷僻的知識抱有興趣感到無比欽佩;
微信在人們的生活中日益不可或缺時,爸爸已經(jīng)是八旬老人。我們這一代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上手的電子設備,對很多高齡人士往往都是跨不過去的難關。每每想到讓他戴著花鏡在一方小小的屏幕上學習飛動手指操作大小機關按鍵,我的腦子就會不由自主感到眩暈。所以我很長時間都避免主動提及這一新生的通訊工具,我希望耄耋之年的他能夠省卻這從頭學起的艱苦,畢竟手機最基本的通話功能足以滿足日常信息溝通,其他復雜的功用,我們都可以代為操作。
但是爸爸廣泛深入的閱讀和學習從未使他與社會脫節(jié),相反,他總是能精準及時地把握時代的脈搏,敏銳地感知新生事物,所以他一經(jīng)感受到微信已經(jīng)并且必將在今后的生活中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就以極大的熱情堅持要學習掌握以實現(xiàn)熟練使用。
對于網(wǎng)購等復雜且充滿誘惑和風險的操作,即使我反復表示自己可以代勞,他也堅辭不受。他的表達是“這種學習是對我的大腦的鍛煉,而且我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倚靠在他人身上,我要力爭獨立完成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個過程雖然不至艱辛,但是并不輕松。雖然如今爸爸已經(jīng)完全能夠熟練使用微信與人交流,閱讀信息,不時以文字和圖片更新朋友圈,甚至使用視頻通話與海外的親人對話,但是坦率地說,對于手機一類電子產(chǎn)品,以及與它們相關的其他衍生功能和應用,爸爸至今為止并沒有克服所有的認知和使用困難。
直到今天,無論是我們同處一地,南北相隔還是隔洲跨海相望,我和妹妹都時常會接到他詢問操作的電話或者訊息,甚至偶爾在深夜睡下后還會被喚起答疑解惑。有過幾次,我在睡眼朦朧中被叫醒,心里不禁吐槽“手機和微信這些鬼東西是誰發(fā)明的?”
但是這就是我的爸爸啊,他在這個年紀還葆有如此強烈的求知欲,還有與社會進步保持同頻的進取心,他在夜深人靜甚至遠隔重洋時的來電,不是像他的很多同齡人那樣對兒女傾訴病痛,或者是發(fā)表一通邏輯不清,頭緒紛雜,充滿爹味的說教嘮叨,只是為了求解某個困擾他的電子操作,或者求教如何在網(wǎng)絡購物時填寫地址信息和進行電子支付,無論對他多么繁瑣復雜,都堅決拒絕假手于人……對此,我除了深深的震動,感動和欽佩,夫復何言?!
讀書學習,不斷拓寬自己認知的邊界,是爸爸生活的主旋律。他關心時政,追蹤科技最新進展,他熱愛藝術,對所有藝術門類都有相當?shù)蔫b賞力。受益于從不間斷的學習和思考,他的思想和智識一直保持較高的水準,并且具有先鋒性。他不僅將絕大多數(shù)和他同時代的人遠遠拋在身后,就是比他年輕幾十歲的后輩,也有太多人難以望其項背。比如:
爸爸一生沒有做過Couch potato,也就是“沙發(fā)土豆”。
這個詞最早誕生在70年代的美國,指的是那些拿著遙控器,蜷在沙發(fā)上跟著電視節(jié)目轉的人。因為長時間坐在沙發(fā)上,像土豆一樣一動不動,時間長了,人也像土豆一樣圓胖。
研究顯示,這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可能導致膽結石甚至心理孤獨等疾病。但是這個概念廣為傳播,并且逐漸被國內讀者接納,卻要在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電視機走進尋常百姓家,大量的國產(chǎn)影視劇集對我們的閑暇文娛生活形成壟斷之后。
但是在我的印象中,爸爸幾十年關注新聞類,知識類,文體類節(jié)目,卻從來沒有追看過長篇注水的家庭劇,年代劇,戲說劇,近些年熱門的抗日神劇,網(wǎng)絡爽劇以及明星參與的綜藝節(jié)目更是從來不入他的法眼。
他給出的解釋是:那些膚淺的影視劇集往往劇情低劣,脫離現(xiàn)實。更重要的是,長期聚焦觀看這類作品,只是被動接受既沒有營養(yǎng)又不能提高認知的單一信息,對大腦的刺激有限,甚至是一種弱化。大腦缺少學習新事物、解決問題或參與復雜思維活動,會加速認知能力的衰退。
他的這種觀點在國內引進和介紹“沙發(fā)土豆”這一概念,尤其是專業(yè)人士介紹“沙發(fā)土豆”與老年癡呆等認知障礙相關的專業(yè)知識之前,就已經(jīng)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得出了。我除了深以為然,只有對他學習和思考能力的再次折服。
三、
爸爸一生愛自己。
首先,他愛護自己的生命健康,煙酒不沾。他酷愛美食,認為愛吃會吃才有健康。對于任何自己沒有品嘗過的美食或者錯過的大餐,都要在事后問個仔細,希望日后能夠細品端詳。
因為他的愛生養(yǎng)生,迄今為止他以88歲的高齡,耳聰目明,沒有任何慢性疾病,從未住過醫(yī)院,動過手術。這在整個家族,甚至包括各種姻親關系的成員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
他每年離京回鄉(xiāng)避暑,據(jù)說即使烈日當頭,也在小院苗圃施肥耕種,幾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亦樂乎。在最近的一兩年里,他還經(jīng)常會手持電鋸,登高修剪果樹,讓我們在遠方聽聞都不由得屏住呼吸,很是捏了一把汗。他身體之健碩,動作之靈活,真讓我輩望塵莫及;
其次,他更愛惜自己的容貌體態(tài)。他常年健身強健體魄,直到今天仍對自己的體重有嚴格的管理。我們經(jīng)常會從媽媽那里聽聞他“近幾日在控主食,因為早起稱重略微超標了”。在他的努力下,他以1.74米的身高,體重常年控制在148/149斤,很少超過150斤。這是他認為比較理想和標準的體重,自云“沒有大肚腩,走秀也好看,我很滿意?!?/p>
環(huán)顧四周,身邊的男士人到中年,或早早謝頂,或弓腰駝背,或大腹便便。我每每看到自己88歲的父親,滿頭銀發(fā)卻依舊身姿挺拔,儀表堂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舉手投足風度翩翩,風韻氣質在家族幾十人中無人能及,連我在他的身邊也常常感到自慚形穢。當然,除了慚愧,更多的是驕傲和感恩。
一位八十八歲的老人,如果有幸沒有失智失能或者纏綿病榻,大概多已老態(tài)龍鐘,行動不便,困于斗室,最大限度減少生命的無謂消耗以求頤養(yǎng)天年,亦或每日仰仗人類醫(yī)學進步之成效,以藥物或補品來延緩壽命。他們的兒女,很多人也為了照顧高齡的父母而疲于奔命于醫(yī)院或者養(yǎng)老院,在親孝大義的踐行中日復一日地磨損親情,無奈地放棄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權。
有賴于爸爸對自己生命的熱愛和養(yǎng)護,他沒有如很多同齡人那樣,在沉寂中衰朽,反而生龍活虎,每天以昂揚的生命力馳騁于天地間;
歸功于爸爸對自己生命的熱愛和養(yǎng)護,我也沒有如很多同齡人那樣,陷入一種痛苦而又無解的狀態(tài)。我在五十幾歲的年紀,不僅父母雙全,而且還能繼續(xù)獨享自己不被打擾的人生,深耕于自己熱愛的領域,探索更多的未知。
叫我如何不感恩?
如果以上這些大家覺得雖屬難得,但在身邊也偶有所見,那么試試下面幾條:
爸爸從年輕時至今,幾十年如一日,工作生活安排都井井有條。他的日程表具體到年度,月度,每日,甚至小時。直到今天,大到每年出國旅行和探親,南飛過冬和北歸避暑,小到某天的采購,或者外出理發(fā),都有提前周密細致的安排,突發(fā)奇想或者沖動而為的事極少。
我去拜訪要提前聯(lián)系確認,妹妹一家回國探親也會提前問詢是否與他的計劃相沖突。對于我們臨時起意或者靈光乍現(xiàn)的提議,他多會直接否決,理由是“打亂了他的安排”。他對于自己生活的獨立性和掌控性可見一斑。
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時刻以自我為中心,只能嚴格刻板地執(zhí)行自己的日程表。對于親友合理而必須的請求,他都會積極爽快地配合,對自己的計劃做出合理調整;
爸爸在80高齡之際,先后兩次搬家。由于媽媽相對病弱,他幾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這兩次令任何年齡的人都頭疼不已的大工程。毫不夸張地說,除了搬運,他自己承攬了所有搬離舊居的整理,分類,裝箱,打包,以及搬入新居的拆箱,歸位,調整和安置工作。一切井然有序,自有章法,從沒有出現(xiàn)手忙腳亂,頭緒全無,紛亂如麻的局面。
對于我們要求協(xié)助的主動請纓,他不是婉拒,而是毫不猶豫地直接拒絕,并且建議我們在此期間不必勤來探視,理由是只有他自己了解所有物品的功能屬性,只有自己知道棄留與否以及如何安頓,親力親為才能速戰(zhàn)速決并且事半功倍。總之,如他所說,這又是一件“任何人不能代勞的工作”。
因此,我不僅沒有得到“染指”這兩個工程的機會,我甚至從始至終都沒有看到家里混亂如戰(zhàn)場的樣貌。兩次搬家,我都是在喬遷之日才得以和搬家公司一起上門,看到一些齊整打包的箱子被運走,后來又在新居看到那些箱子神秘失蹤,所有物品都各就各位,父母已經(jīng)又開始了秩序井然而又熱火朝天的生活。
坦率地說,除了一種魔幻感,就是自我對照下的羞愧汗顏。換做是我,搬家的戰(zhàn)場一定狼煙四起,每天哀嘆抱怨不絕于心.......人和人的差距為何如此之大啊!
爸爸對自己的形象有嚴格的要求,他一直相信一個美好的形象是對自己,也是對他人的尊重。他一年四季的服裝都是自己打理,絕沒有一般老年人常見的落伍的款式和沉悶的色調。
他似乎比我更懂時尚和搭配,甚至是以自己的審美走在時尚的前沿;媽媽說共同生活50余載,看到他的皮鞋永遠一塵不染;客人來訪,他一定要換上相對正式的衣服待客,而不是慵懶軟塌的家居服,即便我突然造訪,他也會在聽到敲門后,盡快換上得體的便裝才來迎接;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我?guī)缀鯖]有看到他身著很多老年人常穿的跨欄背心,或者是圓領老頭衫,他也沒有露趾涼鞋。這類服飾在他的眼里太不莊重,沒有品味,不能表現(xiàn)他的審美,任何時候他都不能以這樣的形象示人。
所以,我的爸爸,在八十幾年的人生歲月里,無論身在北國,還是旅居海南,即便是在北京近40度的酷暑季節(jié),即使是在夜晚出去散步或者丟垃圾的那幾分鐘里,也一定是身穿一件有領的polo衫,系好紐扣,配上正式的腰帶,腳踏一雙閃亮的皮鞋走出家門。哦,對了,盛夏時分,也許還要噴幾滴香水保持清爽,清新空氣,娛人娛己。
2020年攝于北京
四、
至于說到他如何學習新知,有意識地強化自己的腦力訓練,把每一次與世界的溝通都當作提升自己的機會,就不得不提到這一件:
你們使用過微信語音嗎?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使用過。貪圖其便捷省力,從而完全拋棄文字編輯,專一依賴這個功能的也大有人在。
但是,微信語音,尤其在微信為其增加語音轉文字,語音倍速播放,以及語音暫停后繼續(xù)播放等一系列優(yōu)化功能之前,它的問題非常明顯:語音信息需要從頭到尾播放,無法快速瀏覽和查找關鍵信息。
尤其是在信息量較大的對話中,信息的整理和回顧更加困難;其次,文字消息可以方便地復制、粘貼和轉發(fā),而語音信息則需要通過其他步驟才能記錄和引用,增加了操作的復雜性;還有,在公共場合,播放語音信息可能會對他人造成打擾或暴露個人隱私;此外,環(huán)境噪音或發(fā)音不清晰可能導致對方無法準確理解語音內容……
說了這么多,重點在這里:
為了寫作此文,我特意查詢了手機里保存的所有記錄。我88歲的老爸,從2016年2月初學習使用微信到現(xiàn)在,在過去整整九年的時間里,在日復一日的微信溝通中,竟然沒有發(fā)送過一條語音信息。
無論是給我個人,給其他親人,在我們的家庭群,還是他的鄰里群,舊友同事群...,這些信息短則三五行,長則數(shù)百甚至近千言,有事務性的溝通,有他的時事評論,感懷暢想,文體不一。這些信息,事實表述準確清晰,情感真摯充沛,邏輯嚴謹周密,但無一例外的是它們全部以文字的形式發(fā)送,沒有一條使用了微信語音??!
不僅如此,很多時候,在爸爸的信息發(fā)送之后,下面很快還會出現(xiàn)一個短促的更正信息,有時是更正他筆誤寫下的錯別字,有時是糾正某些表達不夠順暢的句式,有時是反復推敲他創(chuàng)作的舊體詩后,對某個字詞有了更好的選擇,還有時是若干天后經(jīng)過其他渠道認證來修正他前面提出的錯誤觀點。
他為何舍易就難,寧肯戴著花鏡,在手機上以手寫輸入的方式,逐字逐句反復推敲編輯,連標點符號的使用都力求合理準確,卻絕不肯輕松省力地按下語音鍵留言?我不用向爸爸求證也知道,我在前面對這個功能的分析就是他的態(tài)度和認知的總結。
我以為,對于技術的利弊,對于自己應該擁抱哪些技術,對哪些又要保持警惕和距離,他一直都有深入和理性的思考,清醒而科學的認知。
因此,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向每一個交往對象表達最大限度的誠意和尊重,他自覺自愿地把每一次的表達都當作對大腦的操練,他認為每一個可以表情達意的平臺都會有他給這個世界留下的足音,所以他選擇把麻煩留給自己,把方便送給對方,他珍視每一次自我訓練自我提升的機會,他珍愛每一個與世界溝通的陣地,他更希望能通過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的努力給這個世界留下自己最好的印記。
讀及此處,也許有人會說—一個望九之年的老人,何苦讓自己活得這么累?怎么舒服怎么來吧!生活又不是活給別人看的。
很抱歉,雖然我對爸爸的境界自愧弗如,但是我不能茍同。
我想,爸爸的態(tài)度,是他對生命最大的敬畏,是對這個世界最深沉的熱愛和眷戀。這種生活,他不是活給任何人看的,他只是在為自己而活,為自己對生命的理解而活,為自己對自己的期許而活。生而為人,不是為了舒服而來世界一遭,這不會再有的行程是為了按照自己的心愿塑造自己,超越自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作為他的女兒,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所以,每當我收到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隨隨便便發(fā)來短則三五秒,長則若干條,語義混亂哼哈不絕的語音留言,我真想說:年輕人,動動筆,動動腦,寫寫字吧!你知道我88歲的老爸怎么做的?
每當我看到微信里那些“的地得”不分,“在再”混淆,標點錯亂的文字信息,我在心里哀嘆:拜托修正一下錯別字,學學正確使用標點,好嗎?我88歲的老爸都沒有這樣哦!
對于那些窩在沙發(fā)上,沉迷于家長里短的電視劇,或者幾乎全天候沉浸于抖音搞笑視頻并時時爆發(fā)笑聲,或者在牌桌和游戲中打發(fā)時間的中年人,我更是在心里為他們深深嘆息:人們啊,你們放棄得太早了!爸爸88歲啦……
西語云:“The capacity to learn is a gift; the ability to learn is a skill; the willingness to learn is a choice.”(翻譯:學習的潛能是一種天賦,學習的能力是一種技藝,而學習的意愿是一種選擇。)
爸爸的一生就是自主選擇的自立自強的一生,學習進取的一生,嚴格自律的一生!
爸爸作畫
五、
探索真理,建功立業(yè),是古往今來仁人志士高遠的志向;修齊治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中國士大夫傳統(tǒng)的追求;“成為更好的自己”,終身學習和成長的理念相對晚近,但是近些年也在大眾中接受度更高。
無論哪一種表述,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人要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樹立高遠的志向,不斷提升和挑戰(zhàn)自我,努力度過昂揚向上和有意義的一生。
爸爸作為一個普通人,不能奢談功業(yè),修齊治平也只能謀得前一半,但是他通過自己一生的學習和實踐,努力擁有了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躺平”從沒有出現(xiàn)在他的字典,困擾很多人的老年抑郁從來與他無緣,至于卷,年輕時也許還難免世俗功名的追求,老年后益發(fā)回歸自身,只和自己卷,卷的是視野的拓寬,認知的提升,智識的增長,對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總之,爸爸用活潑潑的生命力踐行了,并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引導我認識,思考和努力奔赴這些高遠的理念。
他們包括但不限于:對知識和終身學習的渴求,對生命無論在哪個階段都一定要有成長的企盼,對生活持續(xù)不斷的求索和理性思考,對真善美的認同和追求,對探索世界永葆好奇和勇氣,對低俗保持警覺和距離,對獨立人格和獨立生活能力的不懈追求和培養(yǎng),自覺地超脫于僅僅滿足人的動物本能和基本生存需求,對個體作為一個公民的社會責任感的思考和擔當……
古語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近些年隨著年齡的增加,我愈發(fā)意識到,爸爸為我計的,已經(jīng)脫離了吃穿用度冷暖日常的層面,還有一些,甚至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在為我所計。相比很多父母,他的為我所計更加深遠。
爸爸一生,其實養(yǎng)育了我兩次。一次是以基因和DNA的方式給予我生命和血肉之軀,并且撫育我成長;第二次,他又用自己近90年的生命歷程給我活生生地演練和授課,讓我肉眼可見他如何踐行他對生命的理解。
他的一生,沒有教我仕途經(jīng)濟,功利得失,沒有教我怎樣獲取功名利祿,飛黃騰達,更沒有教我與人相處如何察言觀色,左右逢源,但是他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為我樹立了一個楷模,一個樣本,為我打造正確的價值觀,奠定我人生最穩(wěn)的底盤,也讓我在觀察,對照和思考后明晰自己的選擇和方向,讓我在人生的下半場走得更深遠更安穩(wěn)!
這是父母能夠給與子女的最深的計,最遠的計!
感謝爸爸潤物無聲的教誨,今天的我,接受自己的平庸和普通,我不為此焦慮。但是任何時候,我都不接受自己渾渾噩噩,不學無術地虛度光陰。在53歲的年紀,我欣慰于無論在學校還是職場,無論在職還是離職,自己從未中斷學習,讀書和思考;理想主義沒有被系統(tǒng)異化,尊崇智識才干的初心沒有被銅臭侵染,磨損和吞噬,對精神世界充盈富足的渴盼從未改變;
感謝爸爸潤物無聲的教誨,今天的我知道人生離不開柴米油鹽這些眼前的茍且,但人生更有詩和遠方等待我們沉浸和探索;我能對物質和消費主義保持警覺,我知道如果人一定要有價簽,那絕對不是財富,而是視野,學養(yǎng)和胸襟;我能主動遠離人情復雜與恩怨是非,不愿意在家長里短中耗費生命;我還能為蹉跎時光而愧悔,我還能每日三省吾身,我還愿意見賢思齊;
感謝爸爸潤物無聲的教誨,今天的我還懂得感恩,懂得不把擁有的一切視做理所應當,天經(jīng)地義;我還有對世界和自我的不斷追問,我還在持續(xù)關注社會現(xiàn)實和問題,我的血還沒有冷,還在努力發(fā)現(xiàn)世界的美,人性的善,我還有沖動去歌頌這善與美,去鞭撻那些丑與惡(哪怕是在自己心里發(fā)出微弱的聲音);我還在努力成為一個好公民,對社會有所裨益;
感謝爸爸潤物無聲的教誨,今天的我還在努力發(fā)掘和拓展自己的熱情和愛好,我還愿意通過閱讀和藝術滋養(yǎng)豐盈自我,我還對思辨有著濃厚的興趣;我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學和知永無止境,我還期待和求索于自己智識上的提高,哪怕是最微小的自我更新,因為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總之,我堅信,真正成功富足的人生,在于縱向提升,而不是橫向磨損消耗。而這一切的一切,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爸爸幾十年對我的言傳身教。
有親如此,這是命運對我的恩典!
我想,雖然無論是體魄,健康,儀表,還是風度氣質和才華智識,抑或高度的自律與堅韌,我樣樣都無法與爸爸匹敵。只有這點志向,自覺,警醒,這份從未改變的初心和沒有停歇的努力,還能使爸爸略感欣慰吧。
生命總有歸處。近些年,我已經(jīng)開始不時感慨生命之短促,嘆息美好時光的稍縱即逝,對于人生列車終點站的來臨感到心下惶然。但是親在不敢言老。爸爸以八十幾歲的高齡,無論身體多么康健,這幾年也偶有流露他描述的那些略為悲觀茫然的瞬間。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堅決拒絕對老年生活悲情化,他坦然面對老之已至,他用更大的熱情去探索未知,擁抱藝術,學習新知,就如同過去的四個月他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只爭朝夕,在學畫作畫的過程中充分展現(xiàn)他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
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個人在用更高度的自覺與自律,更大的激情與努力,去對抗生命的虛無,用遺忘生命終將衰朽的必然規(guī)律來牢牢掌握自己對生活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就像圣雄甘地所說:“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生活吧,就像你明天即逝。學習吧,就像你能青春永駐。又譯: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樣生活,像永遠活著一樣學習。)
--------End---------
繼續(xù)閱讀:
作者簡介
本文來源:公眾號“奴隸社會”(ID:nulishehui),不端不裝有趣有夢,聽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者說自己的故事。(ID:boyakid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