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文章更新
大家記得將“掘金日本房產”設為星標
不錯過任何一篇精彩文章
◎日本通(ID: ribentong-517japan) ◎作者 | 森夏
在中國,教育是壓在家庭頭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幾乎沒有哪個父母能逃脫“雞娃”的宿命。
而在文化背景相似的日本,這個以“內卷”聞名的鄰國,家長們同樣為孩子的前途殫精竭慮,天天喘不過氣來。
和中國家長擔心高考加劇階級固化一樣,日本父母也早早踏入升學戰場:買學區房、砸重金上補習班、陪孩子面試到身心俱疲,就是為了孩子能躋身那條通往“名校—好工作—體面生活”的窄路。可一旦沒考上,家庭就會成為吞噬所有人的深淵,直到孩子復讀上岸。
東京,這個日本教育資源最密集、競爭最慘烈的城市,參與“教育戰爭”系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任務。那么,為了一個“好前程”,東京的父母究竟卷到什么程度?孩子們又是在怎樣的重壓下成長?這條升學之路,真的值得嗎?
學區房的執念
在中國,“學區房”三個字,早已是家長間默認的起跑線代名詞,一個老破小可以因為附帶的學位被炒上天價。而在東京,情況如出一轍,就像古代中國有“孟母三遷”,今天的東京也有“東大三遷”。為了讓孩子進入理想的升學小學,很多家庭選擇在教育資源最密集的區域溢價N倍購買一套不怎么樣的房屋。
以東京大學所在地文京區為例,這里不僅有東大、御茶水女子大學、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等國立學府,還有順天堂大學、日本醫科大學、東洋大學等私立名校。更重要的是,這里聚集了四所升學率極高的傳統公立小學,簡稱“3S1K”:昭和(Syouwa)、誠之(Seishi)、千駄木(Sendagi)和洼町(Kubomachi)。
這些小學因為高比例升入名校中學,成為家長眼中的“東大預備班”。于是文京區學區房應聲而漲,地產廣告甚至以“誠之小學步行3分鐘”為賣點。有家長明確說了:“我們買這套房子,根本不是為了自己住,就是方便孩子讀書。”
另一方面,除了“3S1K”,日本也有類似中國“X大附”的國立大學附屬小學,如東京學藝大學附屬、御茶水女子大學附屬等,這些國立小學雖然也是公辦,但競爭之激烈不亞于頂級私立學校。
這股教育遷徙潮,催生了“住文京、補塾、高升學”的升學模式:住址選得對,進了3S1K或國立附屬小學,配合早稻田塾三年戰略規劃,孩子高考時的起跑線就高出別人一個學區加兩個樓層。
不過,日本的中學不是直升,買到學區房并不代表孩子能順利進入名小學,還要讓孩子通過層層選拔。
我們寫了一本《東京23區介紹圖鑒》,詳細介紹日本各大核心區的生活/置業細則,下方掃碼即可免費領取:
堪比審判的小學面試
面試當天,孩子不僅要穿著專門挑選的禮服,整潔得體,體現出良好的素養與禮貌,還要在細節上暗暗透露出家庭的經濟實力和文化背景。
于是,專門為這種“升學面試”提供一站式服務的高端商場應運而生。
這里的導購員如同升學“造型師”,會根據各所小學的不同要求,為考生量身定制面試服裝——從西裝、裙子到配飾、鞋襪,一整套下來動輒高達2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一萬多)。當然,父母還得為自己準備一套,費用另算。
不僅如此,面試的內容遠不止成績那么簡單。孩子需要在面試中展現出端正的性格、良好的社交能力,甚至包括體育素質。
而被“考試”的也不止學生,還有家長們。他們不僅需要準備好便當,甚至在便當里的水果擺放順序上都要花心思,因為這些都被視為“家庭教養”的一部分,細節處體現出家庭的品味與教養水平。
這不僅是一場小學入學的面試,更像是一場360°無死角的“家庭審判”。可以說,《間諜過家家》中阿尼亞的入學橋段并非戲劇化的虛構,而是作者對殘酷現實的還原。
恐怖的補習費用
在中國,補習班幾乎是每個城市學生必有的成長經歷,家長四處尋覓所謂良師,然后豪氣一擲千金送孩子入門下。而在東京,這個gdp占了日本一半的城市,不惜費用就不是千金這么少了。
東京的升學補習班,并不是普通意義上課后復習的小灶,而是一整套精密設計、仿佛大學預科的系統工程,目標直指早稻田、慶應、上智等一流名校。
自然,這些補習班都價格不菲,以每年有上百人考入早稻田和慶應的補習班、以四大名私塾之首的“早稻田塾”為例:
入塾門檻從入塾金32,400日元起步,外加模考與綜合指導費用52,920日元、運營雜費12,960日元,僅“入門費”就接近十萬日元。而每年的平常授課費更是驚人,用高三年級的費用舉例:
·至尊課程(プレミアムコース)年費高達1,196,640日元;
·標準課程(スタンダードコース)要798,120日元;
·最基礎的課程(ベーシックコース),也需398,520日元。
這些費用還不包括春、夏、秋、冬四季講習課程的額外支出。對于一名從高一堅持到高三的學生來說,僅補習支出就可能突破300萬日元,堪比一輛中等價位的汽車。更別提家長還有教材、飲食、通勤等其他方面的花費了。
若只用幾百萬就考上名校,那即是堪比巴菲特級的投資,家長做夢都能笑出聲。然而,如果孩子沒有考上呢?
被異化的家庭
今年有一位化名“カニエ?カニオ”的日本網友,用數萬字長文講述自己被升學壓垮的人生。他的故事并非個例,道盡了無數東京家庭的集體焦慮。
“螃蟹”同學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小學全優,初中跳級,家長群里的模范生,老師眼中的種子選手,家族親戚爭相“內卷”的參照標準。
從他記事起,“考進東大”就像一塊牌匾,高高掛在他人生的天花板上。補習、模擬、競賽、面試,每一次都是全家總動員。父親負責經濟供血,母親負責全職陪讀,一家三口就像個公司項目組,圍繞“東大計劃”精細運營。父親曾對他說:“你只要考好就行了,其他全部交給我們。”
可天不遂人愿。在決定命運的“共通測試”中,被壓力壓垮的他國語僅得75分(滿分200),直接被東京大學“足切”刷掉。消息傳來那晚,他母親整整一夜沒說話,僅僅坐在客廳角落抽泣。父親將報紙狠狠摔在桌上,只留下一句:“你知道我們為你花了多少錢嗎?”
那一刻,名為“親情”的寶物,轟然破碎。
之后他被送去一個小鎮上復讀,獨自一人住在狹小宿舍,每天重復著“刷題—吃飯—睡覺”的生活。生日那天無人記得,只有一封補習班寄來的繳費單擺在書桌上。他寫道:“19歲的我,感覺人生提前結束了。那一年,家不再是港灣,而是一場無法結束的戰場。”
這種因升學壓力導致的家庭悲劇,在東京并不少見。父母因為“付出太多”而變得控制欲強、情緒化,孩子因為“期待太高”而無法喘息,一旦失敗,雙方都無法承受那種“全盤皆輸”的沉重感。
許多家庭,在不知不覺中把“親情”變成了“業績”,母親為孩子準備便當,細致到切水果的花紋摻雜好意頭;父親加班到深夜,只為支付下一次補習班特訓的學費。
可在這一切高強度運作下,雙方真正的溝通卻越來越少,孩子不敢傾訴備考的壓力,另一邊,父母不愿聽見“失敗”的可能。一旦孩子沒能如愿考上名校,家庭分分鐘分崩離析,全家陷入煉獄中。
這一切值得嗎
中國、日本、還有韓國,這三個東亞國家的家庭無一不卷入了激烈的“教育戰爭”。當孩子還是個受精卵時,父母就已運籌帷幄,想著決勝千里之外了,從學區房到名牌大學,啟動一場長達二十年的“考試工程”。
這背后,或者是對階級固化的深切焦慮。當社會流動性變窄,教育成了中產乃至工薪階層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哪怕再辛苦,也要咬牙為孩子贏得一張可能有用的、通往“上層”的門票。
北京的海淀區、東京的文京區、首爾的江南區,代表了各自國家最深刻的教育焦慮——學習變成一種“投資”,孩子成了“項目經理”,父母則是不敢失敗的“股東”。
但問題在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原本是點燃希望的火種,如今卻被推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放眼盡是異化的孩子,異化的家庭,異化的教育。我們不該只嘲笑“雞娃”,更該問問:除了拼教育,我們是否再也找不到通向體面生活的出口了?而答案又是為什么?
我們有個【日本資訊交流群】,會分享更多日本最新熱點、在日生活細節、日元資產動向等資訊,歡迎大家下方掃碼加入: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日本通(ID:ribentong517-japan),介紹日本資訊的大型中文門戶網站——日本通(www.517japan.com)官方訂閱號,但一點兒也不端架子。致力于做新鮮有趣的日本相關科普,帶你領略你未曾見過的日本,看看島國人民究竟在想些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