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張雪峰報志愿漲價” 的消息像長了翅膀,在家長群里飛得到處都是。有家長說,去年還是 5000 元的咨詢費,今年漲到 8000,再過兩年,怕是要把孩子的學費都搭進去了。這話聽著像笑話,可看著家長們攥著鈔票排隊的樣子,又覺得笑中帶刺,像吃了帶殼的炒栗子,硌得慌。
一、志愿咨詢的生意經:當分數成了搖錢樹
張雪峰這人,本是站在講臺上講考研的,后來不知怎么就成了 “志愿填報大神”。他的直播間里,總有人舉著孩子的成績單問:“張老師,580 分能上啥大學?”“報師范還是報計算機?” 他呢,拿著話筒,像個算命先生,噼里啪啦就能說出一串學校名字,末了還加一句:“想詳細咨詢?得加錢。”
這志愿咨詢,原本是老師、家長、學生三方琢磨的事兒,現在倒成了一門熱鬧的生意。家長們捧著孩子十幾年的考卷,像捧著一疊疊銀票,排著隊往 “志愿咨詢” 的店鋪里送。有家長說:“一輩子就一次報志愿,多花點錢買個心安。” 這話聽著有理,可細想又不是滋味 —— 什么時候,孩子的未來得靠銅板來丈量了?
二、漲價背后的焦慮:家長們的 “分數拜物教”
漲價的由頭,據說是 “咨詢量太大,供不應求”。可更深層的,怕是家長們心里那團越燒越旺的焦慮。如今的高考,不再是 “考上大學” 就行,得是 “考上好大學”“選個好專業”,將來才能 “找個好工作”。這鏈條環環相扣,壓得家長們喘不過氣,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張雪峰們身上,仿佛他們手里握著 “低分高就” 的金鑰匙。
我見過一個家長,為了給兒子報志愿,揣著銀行卡在咨詢機構門口等了三個小時。他說:“孩子考了 550 分,不上不下的,萬一報錯了,這輩子就毀了。” 這話里的 “毀了” 二字,像重錘敲在人心上。在他們眼里,志愿填報不是選擇,而是一場用分數和金錢做賭注的豪賭,而張雪峰們,成了這場賭局里的 “莊家”。
三、被標價的未來:當教育成了商品
志愿咨詢漲價,最刺眼的不是數字,而是背后的邏輯 —— 教育資源成了可以明碼標價的商品,孩子的未來成了待價而沽的貨物。以前說 “知識改變命運”,現在倒像是 “銅板決定出路”。有網友調侃:“以后高考考場外,是不是得擺個二維碼,掃碼支付才能填志愿?” 這調侃里的辛酸,恰是魯迅說的 “夢醒了無路可走” 的悲哀。
更叫人憂心的是,當家長們忙著給志愿 “加價”,卻忘了問問孩子:“你想做什么?” 有個女孩偷偷跟我說,她爸爸花大價錢給她報了 “財經志愿班”,可她只想學畫畫。“爸爸說學畫畫沒出息,可我看著那些財經專業的書,就像看著一堆廢紙。” 這話從孩子嘴里說出來,比任何漲價消息都更讓人心驚 —— 在銅板的叮當聲里,孩子的聲音被淹沒了。
四、該漲價的,或許是教育的溫度
魯迅曾說:“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 可如今的 “志愿童年”,卻被價格標簽貼得嚴嚴實實。要治這 “漲價病”,不能只盯著張雪峰們的收費單,更要看看教育評價體系這根 “指揮棒”—— 為什么家長們非得擠破頭去 “好大學”?為什么 “熱門專業” 成了唯一的出路?
或許,當社會不再用 “分數”“名校”“高薪” 給人生貼標簽,當家長們不再把孩子的未來押在一次志愿填報上,這志愿咨詢的價格,自然會冷靜下來。就像種莊稼,得看土壤適不適合,得問種子想怎么長,而不是靠撒一把錢,就能讓麥子結出金子來。
至于那些忙著漲價的志愿咨詢,我看著它們像街邊的雜貨鋪,賣著 “985” 的夢想、“211” 的希望,可真正該賣給家長的,或許是一份從容 —— 告訴他們:孩子的未來,不是一道可以用銅板算出來的算術題,而是一片需要耐心澆灌的田野。而這田野的肥沃與否,從來不在咨詢費的高低,而在有沒有種下孩子真正喜歡的種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