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美、歐都在嘗試各種電動重卡新興商業模式,包括“運輸即服務”(TaaS)租賃+里程計費、換電租賃、電池租賃+按次換電、半公共充電網絡等,那么,這些模式哪種更適合中國市場,真正幫助中國電動重卡邁向規模化應用呢?
總站網電動卡車觀察嘗試對此進行綜合分析:
中國電動重卡市場現狀與滲透率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終端上牌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電動重卡累計滲透率達到13.61?%,
寧德時代創始人稱中國電動重卡預計將于2028年達到50%的滲透水平,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同時,國內企業正在加快向海外市場布局,一批電動重卡出口試點項目已在東南亞、歐洲等地啟動。
國外視角:如何看待中國電動重卡崛起?
在全球范圍內,中國電動重卡的迅猛發展引發了廣泛關注。歐美行業觀察者普遍認為,中國的優勢在于完整的電池產業鏈、成本管控能力和政策紅利。
然而,部分西方專家也指出,中國模式對政府補貼的依賴度較高,市場化運作的靈活性和可持續性仍有待檢驗。
在2025年1月的華盛頓智庫研討會上,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研究員喬納森直言:“中國電動重卡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大規模的政府補貼和產業政策扶持,但要真正實現可持續增長,必須轉向以市場需求和成本驅動為核心的商業模式”。
此外,歐美的普遍看法是中國電動重卡的成功,得益于強有力的政府補貼和產業政策扶持,但要真正實現可持續增長,需要轉向市場化驅動的商業模式。這一看法強調了在補貼退坡后,運營效率和商業可行性的重要性。
中國探索多元的電動重卡創新模式
國內市場的政策環境與歐美有所不同,政府補貼政策力度大、地方配套支持充足,但也因此形成了多種并行試點模式,包括:
電池銀行(Battery Bank)模式:由運營商集中采購、管理電池,車主按需租賃;
半公共充電網絡:廠商或物流園區自建場站,并在閑置時對外開放,配合第三方平臺進行運營;
融資租賃+運營分離:物流企業通過融資租賃獲得車輛,電池或充電設施由專業機構負責運維;
換電+TaaS復合模式:在廣州、上海等主干線物流走廊試點,將TaaS與換電結合,提升運營效率。
這些模式在推動電動重卡落地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面臨標準化程度低導致不同模式間難以規模復制;運營碎片化,多頭管理、平臺互不兼容,資源利用率偏低;補貼退坡壓力,財政支持退坡后,單純補貼驅動的項目面臨財務可持續性風險。
歐美形成以市場行為為導向的運營模式
在歐美市場,電動重卡運營模式以TaaS和換電網絡等服務化、平臺化為主要路徑。DHL與戴姆勒卡車及租賃商Hylane合作的30輛eActros TaaS項目,正是典型案例:DHL無需前期購車,可按里程付費,車輛采購、維護與電池管理由Hylane負責,預計2026年第二季度交付。
DHL 將通過 Hylane 的“運輸即服務模式”TaaS獲得 30 輛梅賽德斯奔馳 eActros 600 型電動卡車
與此同時,德國“RouteCharge”項目已在多條干線公路部署換電站,運營商按次收費,實現了高頻次長距離運營的補能需求。這些模式的共同特點是:
市場化定價:按服務或里程收費,隨著網絡規模擴大,單位成本不斷下降;
多方協同:OEM、租賃商、運營平臺和物流客戶深度合作,共擔風險、共享收益;
可復制性與可移植性:商業模式與基礎設施標準化,并逐步形成跨區域擴張的閉環。
電動重卡新興商業模式全景對比分析表
注:“Depot Charging”(車隊基地充電)是指重卡車隊集中在自有或租賃的停車場/車庫(Depot)內,采用大功率充電設備對車輛進行統一、計劃化的充電模式。
中國電動重卡新興模式升級與突圍
從 TaaS 租賃到電池換電,從半公共充電網絡到電池租賃,各方主體通過分工協作、資源共享,實現了技術與商業模式的深度創新。
由此可見,中國市場化進程雖勢頭迅猛,但也存在隱性風險,需要適當借鑒海外經驗為我所用,創新結合歐美的市場化導向模式與中國的政策導向模式,加之政策和資金支持,為電動重卡商業模式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來,中國應在保持政策引導的同時,更加注重市場行為的價值發現,加速構建開放、可復制的商業生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