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作為一類比較常見的皮膚病癥,一般也被叫做“風疹塊”,常常會在患者的體表長出水腫性的紅斑,大小不一,發無定時,蕁麻疹的病因比較復雜,有可能是飲食不當所致,也有可能是環境刺激所起,蕁麻疹通常會在冬季發作,尤其是在遇到風寒刺激后,癥狀會表現得更加明顯,風一吹,就特別癢。而中醫也將這一類型的蕁麻疹歸納為四個字,即“風寒束表”。
在古代,蕁麻疹也被叫做“風團”,也就是說這個病癥如同風一樣,一旦發作起來,時起時消,沒有定處;其次就是治血,中醫認為,風邪屬于陽邪,具有輕揚的特性,常常會在體內游走,而為了維持體內的陰陽平衡,那么就需要利用陰性的物質來制約,這就需要陰血了,如果體內陰血虧虛,陽邪失去制約,就會很容易導致病癥發生。
最后就是治療虛證,蕁麻疹的病變部位雖然在體表,但也是因體內正氣不足所致,在五臟之中,肺主皮毛,如果肺氣虧虛,就會在皮膚處表現出來,不過,不僅只有肺氣虧虛所起,脾氣不足也是蕁麻疹的常見病因,因為“脾土生肺金”,所以皮膚出現了問題,也多半是肺脾病變引起的。
在臨床上,對于風邪所起的蕁麻疹,不僅要祛除風邪,還要祛寒,而醫圣張仲景就有一個藥方,或對此具有奇效,這個方劑叫做“桂枝麻黃各半湯”,方劑的藥材配伍并不復雜,僅含7味中藥,分別是麻黃、桂枝、芍藥、生姜、甘草、杏仁以及大棗,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方劑就是其桂枝湯和麻黃湯的組合劑,具有辛溫輕散,小汗解表的效果。
其中,麻黃這味藥材最大的功效就是解表,“束表”其實就是讓肌膚的腠理關閉,而麻黃就是將這些緊閉的腠理打開,這樣會有助于病邪的宣發,可以通過出汗的方式,將病邪給驅散出去,很多受到風寒侵襲的患者常常會因為不出汗,而導致病邪積聚在體內,這個時候,用一把麻黃或就能將汗液發出來,而病癥也就會隨之得到緩解。
桂枝應該是張仲景最常用的藥材之一,桂枝辛溫,具有溫通陽氣的效果,有助于寒邪的驅散,同時桂枝還歸入心經,心主血脈,當心臟的功能恢復之后,那么氣血便就不會出現瘀滯。
中醫里有這樣一句話,即“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在治療風邪時,補養氣血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張仲景就用到了另一味常用藥材——白芍,白芍酸甘斂陰,具有補血的效果,尤其是能很好地補充體內的肝血,氣血通暢了,那么便有助于風邪病癥的緩解。
杏仁具有滋潤肺氣、加強肺主皮毛的功能,而且杏仁所含的油脂,還有助于滋潤腸道,起到潤腸通便的效果,尤其是在冬季,人們常常會因為寒冷而不愿意運動,這便會導致腸道的蠕動速度減緩,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從而郁積化熱,而杏仁就能讓腸道的熱邪,通過下竅排出。
雖說蕁麻疹是皮膚病,但實際上也是脾胃病,不少蕁麻疹患者的發病原因就與飲食有關,因此便可以用生姜、大棗、甘草這幾味中藥來顧護脾胃,不過,在《難經》里也曾明確說過,“損其脾者,飲食不為肌膚”,所以,想要有效緩解蕁麻疹,不能只依靠藥材,保持清淡飲食,調養好脾胃也同樣很重要。
桂枝麻黃各半湯,雖然只有簡單的七味中藥,但用途卻是比較廣泛的,除了治療蕁麻疹、皮膚瘙癢癥之外,還可用于治療感冒、流感,以及其他發熱性疾病,同時還可以治療外感風寒癥,只要辨證屬于營衛不和、寒郁于表的,均可化裁使用。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