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鏈圖譜及投資布局分析(附產業鏈全景圖)中商產業研究院 2025-06-26 08:43
中商情報網訊:智能制造裝備行業為工業生產體系和國民經濟各行業直接提供技術設備,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方向之一,具有產業關聯度高、技術和資金密集、應用領域廣泛的特征。
一、產業鏈
智能制造裝備的產業鏈上游為零部件及系統,主要分包括傳感器、減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統、軸承、電子元器件、顯示器、變速器、驅動器、通訊模塊、控制系統等;中游為智能制造裝備,主要包括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打印設備、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智能倉儲與物流裝備、智能專用設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等;下游為應用領域,主要應用于汽車制造、工程機械、生物醫藥、電子制造、鋼鐵化工、航天航空、物流、能源等領域。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鏈以上游高精核心部件(RV減速器傳動精度≤1arcmin、23bit伺服系統)為技術底座,中游裝備集成實現精密控制(數控機床定位精度±3μm、機器人重復定位±0.02mm),賦能下游垂直領域——汽車制造依賴毫秒級焊接控制、電子產業需微米級貼裝精度、生物醫藥苛求無菌環境粒子控制≤3.5個/m3;未來發展聚焦極端工況部件突破(耐溫>500℃軸承)、多機協同智能(數字孿生同步誤差<10ms)及全生命周期預測(故障預警準確率>95%),亟需解決高端諧波減速器國產化(壽命追趕至15,000h)、AI工業算法泛化(小樣本學習效率提升50%)等瓶頸問題,同時應對全球供應鏈重構挑戰。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上游分析
1.傳感器
(1)市場規模
智能傳感器是具有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信息交換、信息存儲功能的多元件集成電路。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調查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市場規模約為3324.9億元,2024年市場規模約為3630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到3802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重點企業分析
在我國傳感器企業中,大立科技是少數能夠獨立研發、生產紅外熱成像相關核心芯片,機芯組件到整機系統全產業鏈完整的高新技術企業,旗下傳感器業務占比高達90%以上,主要生產紅外溫度成像傳感器;華工科技是全球有影響力的傳感器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傳感器產品主要應用于智慧出行、智慧家庭、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減速器
(1)市場規模
減速器是連接動力源和執行機構的中間機構,具有匹配轉速和傳遞轉矩的作用。近年來,隨著工業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等智能制造和高端裝備領域的快速發展,諧波減速器與RV減速器已成為高精密傳動領域廣泛使用的器件。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減速器市場前景及融資戰略咨詢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減速器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387億元,2024年約為1448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減速器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510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產業區域競爭力分析
中國減速器產業區域競爭力呈現差異化特征:長三角地區產業鏈完整、技術領先,但面臨成本壓力和高依賴進口問題;珠三角地區市場響應快、出口優勢明顯,但核心技術薄弱、品牌影響力不足;環渤海地區國企和科研院所支撐力強,但市場化活力不足、新興領域布局慢;中西部地區成本優勢和政策紅利突出,但產業鏈不完善、技術水平偏低;東北地區歷史技術積淀深厚、科研資源密集,但體制機制僵化、人才流失嚴重。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控制器
(1)產量
智能控制器以其強大的功能和廣泛的應用領域,成為現代工業生產、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領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之一。隨著智能化浪潮興起,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應用迅猛發展,智能控制器作為實現萬物互聯的基礎物件,開始滲透進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智能控制器產業前景預測與戰略投資機會洞察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智能控制器市場規模約34251億元,五年內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2.3%,2024年約為37690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智能控制器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0億元。
目前,我國智能控制器企業在工具市場的競爭格局較為分散。拓邦股份的市場份額最高,占比達13%。和而泰的市場份額占比為4%,居第二。此外,我國領先的智能控制器廠商還包括貝仕達克、朗科智能、振邦智能等,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3%、2%、2%。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4.伺服系統
(1)市場規模
伺服系統又稱隨動系統,是一種用來精確地跟隨或復現某個過程的反饋控制系統。近年來,伺服系統市場規模呈現出波動增長態勢,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伺服系統行業市場前景調查及投融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伺服系統市場規模約220億元,同比增長6.8%,2024年市場規模約為234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我國伺服系統市場規模將達248億元。
中國伺服系統市場近年來發展迅速,涌現出一批優秀企業。未來,隨著工業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和智能制造的發展,伺服系統市場需求將持續增長,國內企業需要加強技術創新,提升產品性能,拓展應用領域,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5.軸承
(1)產量
軸承行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基礎產業,我國軸承產量呈現增長的趨勢。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中國主軸軸承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顯示,2023年中國軸承產量約275億套,較上一年增長6.18%,2024年約為296億套。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軸承產量將超過300億套。
軸承制造行業作為機械工業的關鍵組成部分,近年來在全球市場展現出穩步增長的趨勢,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軸承市場,正積極推動技術創新與國產替代。重點企業主要包括人本股份、瓦軸集團、五洲新春、光洋股份、萬向錢潮,具體如圖所示: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6.電子元器件
(1)市場規模
近年來,隨著5G通信、新能源汽車、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高速發展,對電子元器件的需求持續增加,推動了電子元器件市場規模快速增長。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電子元器件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我國電子元器件市場規模由2020年的12.69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7.18萬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0.6%。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電子元器件市場規模將達到19.86萬億元。
中國電子元器件企業競爭呈現出企業數量多、競爭激烈的特點,中國電子元器件企業在中低端領域有一定優勢但高端市場仍需突破。目前行業整合加速、頭部企業不斷提升競爭力,同時面臨著國產替代機遇與國際巨頭競爭壓力并存的局面。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中游分析
1.數控機床
(1)市場規模
數控機床,即數字控制機床,是一種配備有程序控制系統的自動化機床。近年來,數控機床市場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行業規模持續擴大,整體運行狀況穩中向好。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數控機床行業調查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數控機床市場規模達到約4325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行業市場規模將超4500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五軸數控機床
五軸數控機床代表了當前工業母機領域較高技術水平。中國五軸聯動數控機床主要應用于在航空航天、軍事、模具、汽車、船舶等行業,目前國內需求持續增長,市場規模快速增長。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數控機床市場需求預測及發展趨勢前瞻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市場規模達到約120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市場規模將達超130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工業機器人
(1)產量
近年來,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總體呈現增長趨勢。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深度調查及投融資戰略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55.64萬套,同比增長14.2%。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產量將超過60萬套。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
(2)銷量
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銷量約為30.2萬臺,與2023年相比有所下降,同比下降了4.50%。預計202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將達到32.5萬臺,同比增速約7.7%。
數據來源:GGII、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3D打印設備
(1)產量
3D打印技術,有別于傳統減材制造,是一種快速成型技術,通過對模型數字化立體掃描、分層處理,借助于類似打印機的數字化制造設備,利用材料不斷疊加形成所需的實體模型。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數控機床行業調查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3D打印設備產量341.8萬臺,增長11.3%。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產量將超400萬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企業布局情況
當前3D打印設備領域呈現“雙軌并行”競爭生態,國際巨頭(如Stratasys、EOS)憑借技術積淀主導高端工業市場,尤其在航空航天、醫療領域構建了深度合作壁壘;本土頭部企業(如鉑力特、華曙高科)則通過大尺寸設備突破與成本優勢加速國產替代,聚焦軍工與民用產業化落地。技術路線分化顯著——金屬打印向多激光協同與粘合劑噴射量產化演進,聚合物打印則圍繞高速批量生產與生物相容材料創新。未來競爭核心將集中于人工智能驅動的全流程優化能力與垂直行業深度綁定的生態構建效率。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4.智能倉儲與物流
(1)智能物流裝備
智能物流裝備指用于產品運輸和儲存的自動化裝備和系統。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智能物流裝備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在供應鏈自動化需求增長、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進步的推動下,中國智能物流裝備的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449億元增至2024年的1041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3.4%。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智能物流裝備市場規模將達到1261億元。
智能物流包括智能包裝、智能裝卸以及信息的智能獲取、智能倉儲、智能運輸、智能配送、加工和處理等六項基本活動,涉及的智能裝備產品包括立體倉庫、AVG移動機器人、智能配送機器人、無人機、智能快遞柜等,各細分領域重點企業如下圖所示: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5.企業潛力排行
當前智能制造裝備行業呈現技術融合深化(AI+5G+工業互聯網)、國產替代加速(核心部件成本降至進口50%)、綠色制造升級(能耗與碳排雙控)、全球化布局提速(東南亞/歐盟/新興市場項目落地)四大趨勢,企業通過細分領域技術壁壘構建(如半導體MES認證、軍工精度)與規模化復制能力(如模塊化工廠方案)形成核心競爭力,同時面臨核心算法自主化(工業軟件國產率<10%)、跨國標準適配(碳關稅合規)、復合型人才缺口等挑戰,未來增長將依賴技術普惠(低代碼平臺)與生態協同(整機廠+零部件+軟件商垂直整合)的雙輪驅動。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6.重點企業分析
目前,中國A股上市智能制造裝備相關企業數量眾多,營業收入TOP50企業主要分布在廣東省,共15家。北京市排名第二,共7家。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7.企業熱力分布圖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下游分析
1.汽車制造
2025年5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4.9萬輛和268.6萬輛,環比分別增長1.1%和3.7%,同比分別增長11.6%和11.2%。2025年1-5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82.6萬輛和1274.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7%和10.9%。
數據來源:中汽協、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工程機械
隨著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需求預計將更多轉向設備更新和智能化升級。政府大力推動新基建、智能制造2025和雙碳目標等舉措,加速了智能化和電動化技術的普及,推動行業綠色轉型和技術創新。這些趨勢使中國成為全球市場的重要增長引擎。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工程機械市場需求預測及發展趨勢前瞻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工程機械市場規模為234億美元,占全球總規模的11.0%。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受交通、能源和城市建設等領域設備更新換代和基建投資的推動,預計2025年中國工程機械市場規模將達269億美元,到2030年預計將增長至570億美元。
數據來源: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3.生物醫藥
近年來,政府鼓勵醫藥企業的研發、生產、銷售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為醫藥行業發展注入新動能。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分析及發展預測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生物醫藥市場規模約為21359億元,同比增長8.12%。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生物醫藥市場規模將增至22427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更多資料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智能制造裝備行業分析及發展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情報、行業研究報告、行業白皮書、行業地位證明、可行性研究報告、產業規劃、產業鏈招商圖譜、產業招商指引、產業鏈招商考察&推介會、“十五五”規劃等咨詢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