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中國汽車行業,價格戰的硝煙彌漫,整個市場仿佛陷入了一個深不見底的漩渦。部分企業為了在這場混戰中搶占份額,不惜采取激進策略,甚至在產品質量上動手腳。研發投入因利潤被壓縮而大幅減少,技術進步的步伐隨之放緩,一時之間“0 公里二手車” 等畸形現象不斷涌現,這些怪象嚴重擾亂了行業的正常發展秩序。毫不客氣地講,目前整個中國汽車產業正面臨著巨大挑戰,稍有不慎便可能在全球競爭的浪潮中 “翻車”。
個人看來,中國汽車工業若要實現真正的強大,絕不能局限于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而應邁向更高層次的競爭維度,如價值戰、技術戰、品質戰、品牌戰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最終讓消費者獲益。
堅守品質紅線 是上汽大眾的答卷
當前,部分車企從創立到推出產品不到兩年時間,如此驚人的速度不禁讓人質疑這些產品是否經過了完整、嚴格的測試流程。反觀,看起來并不“合群”的上汽大眾卻始終堅持 “提效不縮水” 原則。即便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也為產品驗證環節預留了充足的時間,在每一個關鍵節點和風險控制點都嚴格堅守品質標準,確保產品從研發到制造,再到整個生命周期,都能保持性能與品質的高度一致。這種對流程的精準把控,源于上汽大眾對標準體系的高度重視。
質量問題本質上是一個概率問題,關鍵在于將產品出現問題的概率降至最低,杜絕系統性質量問題的發生。上汽大眾總經理陶海龍表示:“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不能‘瓜菜代’,這是刻在我們基因里根深蒂固的烙印。盡管現在面臨著新的發展目標,但是這些烙印、這些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寶貴品質,不能舍棄。”
以上汽大眾途昂(參數丨圖片)Pro為例,該車的所有零部件均經過了大規模、嚴格的試驗。其中,零部件臺架試驗和整車道路耐久試驗全面檢驗了零部件的性能和整車的可靠性。僅針對發動機這一核心部件,就投入了近 600 臺試驗樣機,綜合臺架耐久試驗時長累計達到 25,000 小時,試驗涵蓋了各種不同的工況。如此高強度、全方位的試驗,使得途昂Pro 在上市之初便能自信地推出終身整車質保承諾。這一承諾不僅體現了上汽大眾的技術自信,更是一種自我鞭策,促使企業在品質提升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形成良性循環。
合資 2.0 是上汽大眾走出的新道路
回顧上汽大眾的發展歷程,在合資 1.0 時代,上汽大眾不僅實現了自身的發展壯大,也為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從無到有奠定了基礎,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起步與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德方成熟體系的引入,上汽大眾也形成了一套嚴苛的質量標準,為此后40多年的發展打下牢固的品質基礎。
40年后的當下,中國汽車行業已有了長足進步,新品牌、新技術層出不窮。也許有許多聲音質疑合資企業已經落后于時代,但上汽大眾卻以“合資2.0”為戰略指引,發揮了不可或缺的獨到價值。
進入合資 2.0 階段,上汽大眾開創了 “德國品質 + 中國智慧” 的融合發展模式,重新定義了合資企業的價值邏輯。這一轉變不再僅僅依賴于傳統的 “技術輸入”,而是基于對中國市場需求的深入洞察,實現了全球資源的高效整合。這種深度融合也延伸到上汽大眾的產業鏈生態中。通過與眾多領先汽車新技術方案提供者的合作,逐步形成了上汽大眾的智能科技生態朋友圈。
進入合資2.0階段的上汽大眾也帶來了諸多落地成果。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大眾品牌首款增程SUV ID. ERA概念車、奧迪E5 Sportback等重磅新車驚艷亮相,這些新產品完美融合了德系造車的深厚底蘊與未來科技,它們亦標志著該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全新戰略布局。根據規劃,預計到 2030 年,大眾品牌將推出超過 20 款新車,產品將全面覆蓋燃油、純電、混動等多個領域。而上汽奧迪的新 AUDI 品牌和四環品牌也將協同發展,在新能源與燃油車市場實現全面布局,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這既是對未來市場競爭的未雨綢繆,也是上汽大眾打造品牌價值的具象體現!
車叔總結
在當前行業呼吁理性競爭的大背景下,上汽大眾的實踐為我們揭示了一個關鍵邏輯,即反內卷的核心在于摒棄短期利益博弈,將資源集中投入到技術創新與品質堅守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