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X LEE
畢業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金融與社會學專業
現任美國紐約百老匯制作人
昨天央視記者居然扛著攝像機站在了托尼獎紅毯上!作為一個在央視跑文化口的記者,見過故宮的雪、敦煌的沙,可當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的金色穹頂砸進眼簾時,手還是抖得像剛喝完三倍濃縮咖啡——畢竟,這里可是百老匯的“心臟”,連空氣里都飄著《歌劇魅影》的旋律碎片。
一、紅毯名場面:藝術家們的“戲精”時刻
赤腳的加菲貓與鎏金女王
安德魯·加菲爾德居然光著腳走!紅!毯!這位《日落大道》的男主,腳趾頭都寫著“藝術不羈”。我舉著話筒沖上去時,他正甩著頭發笑出褶子:“知道嗎?演諾瑪·德斯蒙德就像穿著高跟鞋走鋼絲——哦不,我現在連高跟鞋都扔了,直接踩在刀刃上。”(突然嚴肅)“其實是想致敬那個年代的好萊塢,所有光鮮背后都是赤足奔跑的真實。”旁邊的莎拉·斯努克更絕,穿著鎏金長裙像剛從《權力的游戲》片場穿越而來,卻說:“演了26個角色后,我發現最難的是演‘自己’——但在百老匯,你可以隨時把靈魂切成碎片,再拼成新的模樣。”
非二元演員的“林肯夫人”梗
最讓我瞳孔地震的是科爾·艾斯科拉,這位非二元性別演員居然扮成了“林肯夫人”!頂著爆炸頭、穿著蓬蓬裙,手里還拎著個寫著“退票”的小旗子。我問他們怎么想到這個造型,他們眨眨眼:“林肯夫人總被歷史寫成‘附屬品’,但在戲劇里,她可以是任何樣子——比如現在,她想沖上臺喊‘這戲太爛啦’!”(突然正經)“百老匯該有點‘刺兒’,不然怎么戳破那些固化的標簽?”
二、中國視角的靈魂拷問:當百老匯遇見東方思維
問安德魯·加菲爾德:東方美學如何“破壁”?
“您覺得《日落大道》如果搬到中國舞臺,會加些什么‘神秘東方元素’?”加菲貓眼睛一亮:“我看過《霸王別姬》電影,那里面的‘戲夢人生’和諾瑪的瘋魔太像了!或許可以加一段京劇獨白?讓諾瑪在廢墟里唱《貴妃醉酒》,想想就起雞皮疙瘩——藝術嘛,就是要讓不同時空的靈魂互相掐架。”
問莎拉·斯努克:女性角色為何總在“發瘋”?
“從《權力的游戲》到百老匯,您演了太多‘瘋批美人’,這是女性角色的困局嗎?”她突然笑出眼淚:“你知道嗎?英文里‘hysteria’(癔癥)詞根是‘子宮’,以前醫生覺得女人發瘋都是子宮惹的禍。但現在我們故意‘發瘋’——比如《玩偶之家》里的娜拉,摔門聲不夠響,那就用音樂劇的爆發力讓屋頂掀翻。”(壓低聲音)“對了,我超想演《金鎖記》里的曹七巧,那種被黃金鎖住的瘋,比任何歌劇都震撼。”
問科爾·艾斯科拉:如何用戲劇打破偏見?
“您覺得百老匯離真正的‘多元’還有多遠?”他們摸了摸假睫毛:“就像紐約的地鐵,表面上五顏六色,其實還有好多‘幽靈站’沒開通。不過上周我看到一個華裔導演在排《花木蘭》音樂劇,讓士兵們用扇子當劍,用算盤打節奏——這才對嘛!戲劇就該像火鍋,什么食材都能丟進去涮,只要鍋底夠辣夠濃。”
三、行業觀察:百老匯的“中國影子”與“影子戰爭”
當《也許快樂結局》照亮亞洲原創
今年托尼獎最大的驚喜,是韓國音樂劇《也許快樂結局》提名最佳音樂劇。我在后臺逮到了制作人李允貞,她抱著獎杯說:“十年前,我們只能買百老匯的版權;現在,他們開始研究我們的敘事邏輯。”這話讓我想起紐約時報廣場傳媒的陳萍老師,她昨天剛在論壇上說:“中國有24000個傳統戲曲劇目,隨便拆一段都夠百老匯喝一壺——關鍵是怎么用他們的‘咖啡杯’裝我們的‘蓋碗茶’。”
百老匯的“中國胃”與“文化折扣”
但現實沒那么浪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百老匯制作人跟我吐槽:“我們不是不想做東方故事,而是怕‘文化折扣’——比如《牡丹亭》,老外可能覺得杜麗娘的‘情’太含蓄,不如讓她直接唱搖滾版‘原來姹紫嫣紅開遍’。”這話扎心卻真實,就像我在紅毯上看到的華裔舞者,他們大多在群舞里“隱身”,能拿到獨唱段的少之又少。
四、最動人的瞬間:當戲劇回歸“人”本身
采訪快結束時,我遇到了一群穿著戲服的孩子——他們是百老匯公益項目“明日之星”的成員,有黑人、拉丁裔,還有一個扎著哪吒頭的華裔小姑娘。她舉著破破爛爛的魔杖說:“我要寫一個戲,讓灰姑娘開著挖掘機去舞會,王子在垃圾場彈吉他!”旁邊的黑人男孩接話:“那我要演會噴火的南瓜馬車!”
看著他們發亮的眼睛,突然懂了為什么百老匯永遠年輕——因為在這里,每個靈魂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魔法棒。而我們中國的戲劇人,或許缺的不是故事,而是讓“哪吒頭”在百老匯發光的勇氣。就像劉令飛老師說的:“別總想著讓老外‘看懂’,先讓他們‘看愣’——等他們回過神來,已經掉進化蝶的光影里了。”
離開紅毯時,紐約下起了太陽雨。無線電城的霓虹映著水洼,恍惚間看到《獅子王》的木偶在雨中漫步,遠處又飄來《上海方舟》的旋律——那是幾年前紐約時報廣場傳媒推的原創音樂劇,講的是二戰時上海收留猶太難民的故事。突然覺得,百老匯的偉大,或許就在于它永遠留著一扇窗,讓不同的月光都能照進來,在舞臺上釀成一場暴雨般的狂歡。
下次見啦,希望那時能在托尼獎現場,聽到《紅樓夢》的唱段蓋過《漢密爾頓》的饒舌——畢竟,咱們的寶黛初見,可比任何愛情故事都更值得一場standing ovation(起立鼓掌)。
作者簡介:
李神琦(Rex Lee)是一位華裔美國演員、獲獎劇作家與百老匯制作人,常駐紐約市。他本科畢業于芝加哥大學,主修歷史與政治學,并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獲得金融與社會學碩士學位。
李神琦擁有橫跨藝術、金融與公共事務領域的廣泛經驗,曾于國際頂級藝術拍賣行蘇富比(Sotheby’s)任職,并在華盛頓特區擔任企業說客,代表多家跨國公司進行政策游說。
他的表演生涯始于入圍全美極具聲望的 Jerry Herman Awards,這一經歷點燃了他對舞臺藝術的熱情。其后,李神琦成為當年唯一入選的華裔男演員,受邀加入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Company of Great Britain),并展開國際巡演。他也曾參演美國國家級廣告、影展短片,以及倫敦 Off-West End 的專業劇場演出,并受保加利亞文化部邀請,赴索菲亞國家劇院登臺演出,展現其多語文化的舞臺魅力。
舞臺之外,李神琦在學術領域同樣表現出色。他曾在全美歷史競賽(National History Bowl)及美國地理奧林匹克(U.S. Geography Olympiad)中取得佳績,并入選美國國家隊。他對全球事務、文化歷史與地緣政治的深厚理解,持續為其劇作與表演注入思想深度與跨文化的敘事視角。
作為百老匯制作人,李神琦致力于搭建中美戲劇之間的橋梁——將美國戲劇引入中國,也讓中國作品登上紐約舞臺。他堅信戲劇能夠穿越語言與國界,成為文化交流的窗口與心靈的共鳴。他的作品關注移民經驗、身份認同與文化錯位,通過藝術不斷重塑“歸屬”的意義,推動亞洲敘事在全球劇場中的傳播與再想象。
內容說明:文中圖片皆來源于網絡,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