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方案設定了到2030年累計建成13.5億畝、改造提升2.8億畝的宏偉目標。
這份藍圖背后,是國家對“飯碗工程”的破釜沉舟——當“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渠相連”的沃土成為國家意志,既有的利益格局正經歷一場無聲重構。
為何舉國之力押注良田?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面對復雜國際局勢與14億人口的飯碗壓力,藏糧于地是無可替代的戰略基石。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聚焦于此,其深層邏輯清晰:
糧食安全不容閃失:極端天氣頻發與國際供應鏈波動警示,自給自足能力攸關國運。高標準農田抗旱防澇、穩產高產,是應對風險的關鍵屏障。
耕地紅線需質變突破:18億畝紅線數量雖守,但碎片化、地力退化問題嚴峻。農田“小變大、彎變直”的整合,將直接賦能規模化科技農業轉型。
盛宴下的暗流涌動
政策推進絕非坦途,甘肅慶陽市等地曝光的“數字造田”、豆腐渣工程,揭開了一場資源爭奪戰的序幕;在浙江,一些縣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竟然被拋荒、被傾倒垃圾、挖塘養殖等,不僅嚴重破壞了高標準農田的功能和價值,也暴露了管理和維護方面的嚴重缺失。
地方利益鏈的“奶酪”:工程資金動輒上億,部分承包商偷工減料套取補貼,基層干部權力尋租,將民生工程異化為“唐僧肉”。
監管觸角的“奶酪”局限: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回頭看”和專項整治部級專班調研時強調,“存量問題未見底,增量問題仍發生”。項目點多面廣,基層監管力量薄弱,衛星圖斑難查暗渠質量,傳統巡查易陷被動。
技術短板的“奶酪”空隙:驗收標準模糊、數字化監測滯后,給“表面達標”留下操作空間。如甘肅慶陽市西峰區違規施肥事件,暴露了土壤改良環節的監管盲區。
透明利劍斬斷灰色鏈條
要讓良田真正成為“糧田”,需以刮骨療毒的決心重構治理體系:
陽光照進田野角落:全國統一舉報電話的設立僅是起點,需推動項目資金流向、施工進度全流程公開,引入第三方審計與村民監督小組,讓暗箱操作無處遁形。
科技賦能精準監管:推廣衛星遙感+物聯網動態監測,對土壤墑情、灌排效率實時預警;建立工程質量數據庫,用算法識別異常波動。
制度長出“帶電牙齒”:對腐敗“零容忍”需配套終身追責制,將承包商納入誠信黑名單,提高違法成本。如韓俊部長強調的用好約談、通報、提級移送、“四不兩直”暗訪等手段,動真碰硬推動解決問題。
當高標準農田從紙面方案落地為阡陌縱橫的沃野,不僅關乎糧食安全的宏大敘事,更是一場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壓力測試。動“奶酪”的本質,是破除舊有利益藩籬,將國家資源真正轉化為田間地頭的生產力。飯碗能否端得更穩,取決于我們能否以“刺刀見紅”的勇氣,讓每一寸良田都經得起風雨與民心的雙重檢驗。
在國家糧食安全的天平上,一端是13億畝良田的厚重承諾,另一端是斬斷灰色利益鏈的鋒利決心。
附舉報電話:
關注生物有機肥行業前沿資訊/最新熱點,點擊下方名片關注:
作者/編輯/責編:張亞靜
監制:張博群
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