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腳奧迪才剛透露要延長燃油車的生產周期,緊接著,6 月 20 日,梅賽德斯 - 奔馳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一時間,似乎踩下電動化轉型的“急剎車”,成了豪華汽車品牌間的新潮流。但在這一系列 “剎車” 操作的背后,各大豪華車企又有著怎樣的深層考量呢?
6月20日有消息稱,奔馳CEO康林松對外宣稱,鑒于電動車的普及速度未達預期,奔馳決定延長內燃機車型的生產時間。此前,奔馳曾計劃在2030年,依據市場實際情況,全面實現純電動化,如今這一計劃顯然已做出調整。康林松指出,具備高技術含量的燃油發動機還將在市場上服役較長時間。在當前電動車普及受阻的情況下,同時推進燃油車與電動車業務,是最為理智的選擇,車企不應輕易放棄任何一種技術路線。
而在 6 月 18 日,奧迪全球 CEO 高德諾宣布,推翻四年前制定的激進電動化方案,撤回原定于 2033 年全面停售燃油車的計劃,不再為內燃機的生產和銷售設定明確的終止時間。寶馬則一直秉持 “多元動力共存” 的理念,從未公布過退出燃油車市場的具體時間表。至此,德系豪華車三巨頭 BBA,集體轉變策略,暫停了原有的電動化推進時間表。
車叔認為,BBA 集體轉向,主要源于三重困境。
首當其沖的是全球市場發展不均衡,不同地區電動車的普及速度差異極大。相關數據很能說明問題,去年,奔馳電動車銷量下滑超兩成,在總銷量中的占比不足一成。但在中國市場,奔馳燃油車與電動車合計銷量達 68 萬多輛,中國依舊是其最大的單一市場。奧迪方面,2024 年電動車銷量僅占總銷量的 9.7%,全球銷量更是下跌了 11.8%,在豪華車陣營中跌幅最為明顯。另外,大眾集團的電動車業務出現了高達 21 億歐元的巨額虧損,而燃油車業務卻仍貢獻著 65% 的利潤。彭博社預測,明年全球電動車銷量有望達到 2200 萬輛,但增速僅為 25%,并且這其中大部分增長還依賴于中國市場的強勁表現。
其次,電動車的盈利模式尚未成熟。目前,BBA 旗下多數電動車型的毛利率低于同級別燃油車,燃油車依舊是各大車企的主要利潤來源,堪稱 “現金牛”。再者,歐洲本土市場也面臨諸多難題。歐盟雖制定了嚴苛的汽車排放要求,但歐洲地區的電動車市場份額卻陷入停滯。原本歐盟計劃在 2035 年全面禁售燃油車,如今看來,可能會對混動車網開一面。基于這些情況,車企們變得更加謹慎,不再輕易設定絕對目標,畢竟燃油車在未來幾年內,仍具備一定的市場支撐力。
當歐洲豪華品牌在電動化轉型的道路上猶豫不決時,中國新能源車企卻實現了高端市場的突破。在銷量方面,2025年1-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49.1%,同時,新勢力品牌不斷向上突破,2024年問界在中國豪華車市場中排名第六,問界M9(參數丨圖片)更是在2024年以15萬輛交付量位列第一,創下該市場的銷量紀錄。在技術層面,中國車企同樣優勢顯著。2024 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六席。面對中國純電技術的崛起,歐洲豪華品牌選擇采取戰略規避,推行 “高端電動化,中低端燃油化” 的雙軌發展策略。與此同時,中國車企的海外拓展模式,也已從單純的 “產品輸出”,升級為 “技術輸出”。
由此可見,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呈現出分化態勢。中國車企在純電領域持續發力,不斷向高端市場邁進;歐洲豪華品牌則試圖通過錯位競爭,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尋求新的發展生機。
車叔總結
總的來說,當中國車企在電動賽道定義新豪華時,歐洲豪門正以燃油續命換取轉型時間,但BBA的集體轉向絕非投降,而是基于市場規律的清醒調整。歸根結底,在電動車能否迅速取代燃油車這一問題上,沒有車企敢貿然下注。所以,現階段大家都選擇兩條腿走路,密切觀察市場走向。車企們一邊高呼環保口號,一邊緊抓燃油車業務,畢竟在商言商,盈利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如此看來,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轉型,恐怕還將經歷一段漫長的博弈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