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排一直是塊金字招牌,這支隊伍的“家文化有多扎實,其實經常能在各種場合看出來——不管誰退役了,老隊員們總能在關鍵節點上集體現身,給現役姑娘們撐腰,這次世界女排聯賽香港站,現場除了看臺上的黃金一代,大屏幕一晃,還能看到楊珺菁的身影,氣氛不用太熱烈,情感卻藏不住,退役球員回歸助威,和新老球迷一起“在線追星,說白了,這種場景本身就已經是中國女排的傳統節目,你說巧不巧,楊珺菁這次還帶上了女兒,前幾次露面則是和丈夫劉向東雙雙出鏡,三口之家其樂融融,氣場和當年場上“暴力副攻判若兩人
回頭看楊珺菁的職業軌跡,坦白說,她算得上是典型的大器晚成,1989年出生,2011年才第一次進國家隊,這節奏在國內排球圈并不多見,彼時主帥俞覺敏慧眼識珠,直接從八一隊邊緣球員里挑了她,理由很簡單:身體素質在線、心理不怵事、下手又快又狠,這種副攻在國內稀缺,說是“暴力副攻也不算夸張,事實證明,楊珺菁的確是那種敢拼敢上的球員,她在國家隊的定位始終是得分點,尤其進攻端的爆發力和對抗能力,很多場硬仗都靠她撐著,世界杯季軍、奧運門票都沒落下
不過球迷都知道,楊珺菁的巔峰和遺憾是捆綁在一起的,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女排鎩羽而歸,彼時全隊低氣壓,楊珺菁也沒能一戰成名,但這姑娘沒被一錘子打倒,反倒在郎平手下迎來了二次成長,2014年世錦賽亞軍、2015年世界杯冠軍,這些獎牌背后有楊珺菁的一份力,進攻手法和套路都有明顯提升,說到底,這一波成長用“厚積薄發來形容不過分,等到大家都在憧憬里約奧運的時候,劇情突然急轉直下,2015年軍運會楊珺菁右腿十字韌帶斷裂,這種傷說輕松點是運動員的夢魘,手術、康復、反復修煉,最后還是沒能趕上大名單,錯失與隊友一起站上奧運冠軍領獎臺,這一幕,很多老球迷說到現在都覺得可惜
問題來了,運動員職業生涯就像一場持久戰,有人能順風順水,有人卻注定跟遺憾打交道,楊珺菁沒趕上奧運金牌,外人也許覺得天都塌了,但她自己并沒選擇“擺爛,反而在康復之后又拼了一波,2019年繼續打軍運會,2021年全運會再拿銀牌,這種執著其實比單純熱血更讓人動容,畢竟,能頂著傷病和落選的心理落差持續奮斗,這才是真正的職業精神,當然,競技體育就是這么現實,你可以努力到極致,但有些結果就是沒法強求
楊珺菁退役之后的生活,算得上是“體壇幸福模板,和比自己小4歲的劉向東從隊友變成伴侶,2018年順利求婚,2022年女兒出生,這波操作看似平淡,背后卻是無數次相互扶持和理解,畢竟,兩個排球人組建家庭,生活節奏、職業規劃、育兒理念都得磨合,外人看著幸福,只有當事人才知道那些年的辛酸和堅持,這次楊珺菁帶女兒亮相香港,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家庭和事業的“雙重回歸,不少球迷調侃:“暴力副攻變成了“溫柔媽媽,轉型之路比場上還精彩
有意思的是,楊珺菁即便退役了,依然心系女排,和惠若琪一起現身比賽、參加發布會,這種“前輩帶頭的氛圍對現役球員來說就是一種無形的鼓勵,說到底,中國女排最寶貴的東西不是獎牌,而是這種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情感和責任感,有人說女排精神早就變味了,但只要你還看到老隊員能為新隊員打call,看到球迷和球員在同一個看臺“對噴技戰術,甚至還能在線點贊回懟,這種氛圍就還在,沒必要非得上綱上線地喊口號
當然,競技場上沒有常勝將軍,楊珺菁的故事其實是大多數運動員命運的縮影,拼過、摔過、爬起來再拼,不是每個人都能拿到奧運金牌,但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退役后能找到人生新坐標,這比單純追逐金牌還要難得,楊珺菁的經歷,既有傷病帶來的遺憾,也有家庭的圓滿,放到整個中國女排歷史里,她不是最耀眼的那一個,但她的堅韌和轉型絕對值得點贊
最后說一句,職業體育說到底就是一場和時間、身體、命運的對抗,有人永遠站在聚光燈下,有人默默做幕后英雄,楊珺菁的故事,某種意義上像極了現實版的“逆風翻盤,金牌可惜,但人生不止領獎臺這一個舞臺,女排精神,真正厲害的地方就在于:無論你在哪里,心還在球隊,腳還在生活,未來的路就不會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