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陳存仁《抗戰時代生活史》第一章 戰事爆發在上海
陳存仁(1908年—1990年),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醫。原名陳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廂一衰落綢緞商人家。八歲喪父。師從姚公鶴、 章太炎。在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畢業后,師從名中醫丁甘仁、丁仲英父子。陳存仁社交甚廣、經歷十分傳奇,移居香港后陸續出版了有關大陸時期的回憶錄和雜談等作品,如《銀元時代生活史》、《抗戰時代生活史》、《被閹割的文明》、《業外雜談錄》《閱世品人錄》《被忽視的發明》與《被誤讀的遠行》。作為當時上海地區中醫界重要代表,參與主編《中國藥學大辭典》、《皇漢醫學叢書》、《中國藥學大典》、《中國醫學史圖鑒》、《津津有味譚》、《傷寒手冊》、《食物療病方》、《胃病驗方》、《小兒百病驗方》等醫學著作。
侵略戰爭開始之前,日本軍閥在上海有幾個優越條件:在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事件之后,中國在屈辱的情況之下訂立了一個《淞滬停戰協定》,中國軍隊不得駐扎上海周圍數十里之內,只準到昆山為止,昆山以西,是見不到一個中國兵的??墒侨毡救朔炊梢栽谏虾9沧饨绲暮缈趨^屯駐軍隊,同時黃浦江中經常有大批軍艦駐守,海陸空軍都有,而且當時日軍在上海布下了許多間諜,混在中國的各階層組織之中,中國老百姓不知道的事情,日本人早已都知道。那時節上海市政府設立在市中心區,可是上海人要到那個區去,必定要經過在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底的日本海軍司令部,才可以到達市中心區,所以這個司令部就控制了市中心區的咽喉。
當時上海市市長是俞鴻鈞,他每天出出入入都感到日本軍人的威脅。市政府有一個情報處,有一天,俞市長下手諭把歷年情報檔案運出中心區,哪知道所有檔案早已全部失蹤,代替檔案的完全是白紙,原來當時市政府的秘書王長春早已受日本軍部的利誘,勾結部分職員,干了這件“盜宗卷”的事情。因此市府一切情報,日本人早就知道。換句話說,這時市政府的情報處,早已變為日本人的情報處了。
俞鴻鈞(1898—1960),歷任上海市政府英文秘書兼宣傳科長、市長等職。去臺后任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
上海市政府從那年的八月五日起就由俞鴻鈞帶了十六名親信和八個衛士,在法租界白賽仲路(今復興西路)一座神秘的屋宇之內,辦理一切公務,上海的一般老百姓是不得而知的。
白賽仲路的辦公處,五號上午開始辦公,下午就有日本同盟社送來一份油印的新聞稿,俞鴻鈞見了這個新聞稿為之駭然,因為他在此地辦公是極端秘密的,何以當天就被日本方面知道了呢?日本同盟社送來的稿件分為兩種,一種是報紙用的新聞稿,一種是不公開的參考資料,在參考資料中就提到上海市政府已秘密遷移,且將全部人員名單調查得一清二楚。后來才發覺,俞鴻鈞的秘書中有一法文秘書耿績之,就和日本人關系非常密切。同盟社每天送來的參考資料,竟然把南京最高當局每天給俞鴻鈞私人的密碼公文都譯了出來,足見日本間諜不僅上海市政府有之,連政府最高機關都有,這么一來,才把俞市長嚇壞了!
同盟通信社由新聞聯合社(外務省支持)和電報通訊社(陸軍背景)合并,日本戰敗后同盟通信社被解散
日本人在八一三之前,駐在上海的軍隊實在很少,其實不能應付較大的戰爭,他們所依仗的力量,只有三分是兵力,七分卻是這批間諜的情報;他們對國民政府和市政府的情報了如指掌,所以一味靠“嚇”和“詐”兩個字,要令中國政府屈服。
當時民情和輿論,一致主張抗日,要對日本決一死戰,所有報紙都同樣主張要強硬對付,其他出版物如《抗日必勝論》等小冊子,銷數竟達數萬冊。表面的情況是如此,而當政的人都知道日本間諜已經滲透了全國上下,等于一個梨子已經從核心里腐爛開來,所以主張“不到最后關頭,不作最后犧牲”。
在時局最緊張時,國民政府百般委曲求全,如代表國民黨的《民國日報》登載了一段提及日本皇室的新聞,日本軍部就認為是侮辱元首,要求停版,政府竟然立刻應允。
市政府在南京路大陸商場設立了一個新聞檢查處,處長為陳克成,日本人又要求撤換,市府也馬上答允。原來其中潛伏著一個叫黃香谷的人,也是日本人的間諜。
在這般情況之下,政府方面對日本人任何要求都唯唯答應,大家以為戰事可能打不起來,所以從閘北逃到租界的人,雖成千上萬,但是因此時的局勢時緊時弛,有好多人又搬回了閘北。
被民眾抓捕的漢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