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盡瘁蜀相魂
文/李壽謙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是杜甫的一首著名七律。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他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也曾稱少陵野老,故世稱杜工部和杜少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稱作“詩史”。《蜀相》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時所作。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結束了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資助下,于浣溪畔建成都草堂。成都城西是武侯祠,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詩人探訪武侯祠,寫下這篇傳世名作。
《蜀相》是一首詠史懷古詩,詩人借游覽古跡,表達對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輔佐兩朝,盡忠報國的稱頌,及對他出師未捷而死的惋惜之情。
詩的前兩聯記行寫景,后兩聯議事論人。前四句寫成都城外,蒼松翠柏之中,茵茵碧草,展現春色之美。空中黃鸝聲聲鳴叫,歌唱美麗的春天。丞相祠堂在這幽美的環境中,每年享受蜀國民眾的祭拜。“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表現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輔佐劉備奪荊襄,取西川,奠定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死后,諸葛亮輔佐后主劉禪,平定南方,出師北伐。一篇《出師表》,感動幾代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諸葛亮忠心謀國的心聲。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北伐雖未成功,他的這種堅守初心,堅韌不拔的精神,感動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宋代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現代有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革命干部的楷模孔繁森。還有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辛勤地工作著。正是這些普通人,支撐著共和國的大廈。正如偉人詩詞中所言,“數風流人揚,還看今朝”。
諸葛亮的功績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我們要繼承發揚這種精神,在民族復興的偉業中勇往直前,砥礪前行。
【作者簡介】李壽謙(男),泰安肥城市人。高中教師,大學學歷,現退休,寓居寧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