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 侯瀟怡
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是金融強國關鍵核心要素“六個強大”之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近日,中央金融委員會印發《關于支持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經過五至十年建設,全面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顯著增強其在全球金融領域的地位。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會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關于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從推動金融機構集聚、做實“五篇大文章”、擴大制度型開放、提高監管水平、完善政策配套等方面提出具體舉措。在2025年陸家嘴論壇上,金融管理部門公布多項政策,為上海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提供有力支持。《意見》和《方案》以及配套政策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細化了措施,將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程全面提速,邁入新的階段。
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國際金融中心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紐約、倫敦等城市憑借其強大的金融實力,對全球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是中國邁向金融強國的必由之路,既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為全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還有助于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確保國家的金融穩定和安全,并在全球經濟金融秩序重構中獲得更多話語權。
在新時代加快建設金融強國,要以開放的金融體系和國際一流金融平臺作為支撐。上海市以其區位優勢、開放水平,尤其是強大的輻射效應,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齊備的城市之一,近年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能級不斷提升。自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以來,歷經5個五年計劃,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取得長足進步。
2004年2月,根據中央對上海的戰略定位,上海市委市政府推出了《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綱要》,并將建立人民幣產品中心作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突破口。這是自中央1992年提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國家戰略以來,上海第一次明確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實施路徑。2020年2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兩會一局”、上海市政府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圍繞推進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加快上海金融業對外開放以及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出了多項政策,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按下了“加速鍵”。
目前上海已經形成了一個由債券、股票、保險、貨幣、黃金、外匯、商品及金融期貨等構成的全國性現代金融市場體系,擁有上海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黃金交易所等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金融要素市場,浦發銀行、太平洋保險等金融機構聚集,金融機構體系更加健全。2024年,上海全市金融市場交易額達到3650.3萬億元,跨境人民幣結算接近30萬億元,各類持牌金融機構1782家,外資金融機構占比近三分之一,金融從業人數超過50萬人,“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等價格影響力日益擴大。
但客觀來看,上海當前國際影響力與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之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必須進一步采取全面措施,邁向更高能級,強競爭力和影響力,以金融高水平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金融機構加快集聚上海。在優化市場環境方面,金融運行和監管機制應進行優化調整,如探索建立符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特點的金融稅收制度等,建立起金融與海關、商務等部門的監管協調機制等。在優化法律環境方面,要加快構建國際化的法律法規環境,提升金融案件審理的專業性和效率。在優化政務環境方面,一方面加強政府與金融機構合作,開設金融便民服務中心,提升服務質效;另一方面政府應簡政放權,深化金融體制機制改革,改進和加強地方金融監管。要以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等設立為契機,加快數字金融創新,賦能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第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在科技金融方面,積極探索適合科技企業特點的金融服務模式,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好金融服務。如用好在上?!跋刃邢仍嚒钡慕Y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運用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支持私募股權機構發行科創債券,引導資金精準流向實體經濟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在綠色金融方面,金融機構要穩妥有序開展碳金融相關業務,支持上海參與國際碳金融定價權競爭,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用好政策紅利,通過發展自貿離岸債、優化自由貿易賬戶功能,拓寬外貿企業融資渠道,提升跨境資金融通效率,并吸引更多國際資本流入。
第三,匯聚高水平金融人才,提升市場競爭力。金融的競爭根本上是人才的競爭,衡量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個重要指標,正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金融人才數量。一方面要吸引全球金融業優質人才。應進一步健全吸引金融人才的體制機制與發展環境,將上海建設成金融從業者理想的工作城市,將中國及全球的金融精英聚集上海。另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地自主培養相關金融人才。金融機構應密切與高校、科研機構聯系,為金融人才培養提供實踐環境;學校教育緊跟金融業發展實踐特別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實際需求,深化產學研合作,避免閉門造車和自娛自樂,共同為金融業培養和輸送專業化、國際化的中高端人才。
第四,提高站位,統籌好金融發展和安全。上海不僅要為國內建設引進外資,更要吸引國際資金投向“走出去”企業和“一帶一路”建設;同時,還要深化航運保險和再保險業務創新,構建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離岸金融體系,有效維護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安全。要根據中央部署,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健全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和反逃稅等相關制度,尤其針對金融跨市場、跨國界活動的特點,實施“穿透式”監管。可以銀行間市場交易報告庫為契機,運用金融科技技術加強對風險前瞻性研究和及時研判,建立健全適應高水平開放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宏觀審慎評估和協調聯動體系。
上海市應以《行動方案》印發為契機,把握歷史發展機遇,順應未來金融趨勢,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作為長期工作持續落實推進,久久為功,持續發力。特別是要從法律制度與規則方面優化發展環境,推動金融開放從“政策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升級;要加大數字金融人才吸引和培養,加快建成國際一流金融科技中心,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形成聯動效應。(董希淼系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侯瀟怡系招聯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