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涼拌菜讓她“全身換血”
近日,68歲的王女士被一道家常涼菜送進了急診監護室(EICU)。
據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介紹,6月2日清早,王女士用泡發了一整夜的銀耳做了一道涼拌菜。當天中午她就開始肚子疼,上吐下瀉了十多次。第二天上午,王女士全身酸痛無力,連起床、行走都非常困難,家里人趕緊將她送往醫院。
醫生檢查發現,王女士的肝功能指標超過正常值的數十倍。雖然進行了護肝、糾酸、補液等治療,病情仍持續惡化,陷入昏迷并出現肝衰竭,隨即被轉至浙大一院進一步搶救。
得知王女士吃的銀耳是前一天剩下的,醫生懷疑是“米酵菌酸”中毒,立即對其進行血漿置換,并對癥進行臟器功能支持治療。“米酵菌酸中毒沒有特效的解藥,只能通過血液透析稀釋體內毒素,同時進行對癥支持治療。但如果毒素攝入量過大,基本上是九死一生。”
經過近一周時間的搶救,王女士才成功脫險、轉危為安。
近年來,類似事件并不少見。為此,專家提醒:警惕涼皮、河粉、腸粉(卷粉)、粿條、米線(米粉)等淀粉制品,發酵玉米面、糍粑、吊漿粑等谷類發酵制品,變質木耳、銀耳等,在高溫潮濕天氣下,受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污染,長時間室溫存放產生米酵菌酸毒素,引起中毒。
米酵菌酸是什么?
米酵菌酸是一種細菌產生的毒素,是由環境中廣泛存在的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產生。這種細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容易在酸性、溫度為25-37℃的環境中滋生,特別是高溫潮濕的夏、秋季節,非常適合于這類細菌的繁殖。
毒性強:進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對人體的肝、腎、心、腦等重要器官均能產生嚴重損害。
病死率高:目前對米酵菌酸尚無特效解讀藥物,一旦中毒,病死率可達40%以上。
耐高溫:即使用100℃的開水煮沸或用高壓鍋蒸煮也不能破壞其毒性。
米酵菌酸中毒有哪些癥狀?
米酵菌酸中毒的潛伏期一般為30分鐘至12小時,少數長達1-2天。米酵菌酸毒素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腦、腎等人體重要臟器,只需1mg即可致命。
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有: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輕微腹瀉、頭暈、全身無力。重者出現黃疸、肝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煩燥不安、驚厥、抽搐、休克等。重癥病人多呈肝昏迷,中樞神經麻痹,并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一般無發熱。
目前,尚無米酵菌酸特效解毒藥物,病情及愈后情況與攝入的毒素量有關。
如何遠離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中毒離我們非常近,上述案例有一個共同特點:
這些食品的制作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發酵或浸泡。
米酵菌酸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節,食品因天氣炎熱、潮濕,貯存不當而變質。特別是以下3類物品:
谷類發酵制品
濕米粉
長時間泡發的木耳和銀耳
及其他變質淀粉類(糯米、小米、高粱和馬鈴薯粉等)制品等較容易受椰毒假單胞菌屬酵米面亞種污染而產生米酵菌酸,引起中毒。
Q
如何預防?
01
不要制作、食用酸湯子等發酵面米食品
02
不食用浸泡過夜的黑木耳
03
購買新鮮的、生產日期近的食材
04
購買食物時盡量選擇小包裝,不囤積食物
05
選擇低溫干燥、通風的環境儲存食物,避免陽光直射
06
發霉食品及時處理掉,絕不可沖洗或去除霉變部分后繼續食用
疑似中毒怎么辦?
如果發生疑似中毒,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盡快催吐,排出胃內容物,以減少毒素的吸收和對機體的損傷,并及時送醫院救治,對癥治療。
如在外就餐發生食物中毒,可撥打12345市民熱線投訴舉報,并保存好消費票據、就診記錄、體檢報告等相關證據,以便執法部門調查取證。
夏至已至
標志著盛夏開啟
高溫高濕的環境
易為細菌提供“溫床”
小編提醒
泡發木耳等菌類的時間
不宜過長、避免隔夜
一旦發現食物發黏、有異味
應立即丟棄
疑似中毒后
需立即催吐并第一時間就醫
文章轉自:中國醫學論壇報
綜合自:央視新聞客戶端、浙大一院、國家應急廣播、中國新聞網、北京日報、廈門日報、珠海疾控、河南疾控、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雜志、西安交大二附院。
請把這篇文章轉發提醒所有人
我是巍子,急診科醫生,每天都會和大家分享更多的急救技能和健康知識!這個公眾號幫過許多人,救過許多命!
遠離悲劇,健康平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