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理來說,郊區的房子,房價和到市中心的距離成反比:
房價離市中心越遠的地方,價格越低。
但是市場上有一些異類:
即便身在遠郊,但是卻因為其社區本身是“區域標桿”樓盤,其價格反而比周圍的小區、甚至比離近市區板塊的房子,價格還要高上一頭。
這類房子,價格高,自然是因為其稀缺,往往品質很高,定位很高,圈層很高。
如果按常理分析,這類房子看起來很稀缺,非常值得買,保值性良好;
但實際上這類房子,占領房價高位的時間段,恐怕都是非常短暫的——
未來的終局大概率是暴跌:
因為其稀缺性非常容易被后來者取代。
郊區的標桿樓盤其實很多,包括寶山、閔行,以及五大新城、金山其實都有。
比如松江新城的譽品谷水灣、東鼎名人府邸就很典型,甚至一度有松江湯臣一品的稱號(長得也有點像)。
類似的還有比如嘉定新城的西郊金茂府,青浦新城的葛洲壩玉蘭花園、奉賢新城的銀河麗灣、顓橋星河灣、川沙華府188,都屬于各自區域內的標桿改善社區。
標桿的社區配有標桿的價格,這些小區的價格一度都非常貴。
比如譽品谷水灣,最高峰成交價達到了7.5萬每平,比九亭泗涇的標桿還貴;
西郊金茂府,最高點的時候成交價接近8萬塊。
青浦新城的葛洲壩玉蘭花園最巔峰時期,大戶型也是5萬多的成交價,總價達到了800萬以上。
比如顓橋的星河灣,無論單價總價都曾經十分貴,典型的豪宅標準。
按理來說,標桿社區,即便是市場下行也是相對抗跌的,一般都不會跌到周邊新房的價格水平。
但是如今復盤一下這些社區,就會發現:
部分標桿社區跌的幅度很大,比周邊新房的價格都要便宜了。
比如譽品谷水灣都出現了4字開頭的成交房源,低于新房5-6萬的價格水準。
葛洲壩玉蘭花園直接跌到了3字頭,低于新房4-5萬的價格水準。
顓橋星河灣的價格跌到了6-7萬多的水平,已經到了周邊那些檔次不如自己的新房的價格水準。
當然上述案例也并不是沒有幸存者。
嘉定新城的西郊金茂府最新成交價格仍然在7萬上下,是這些郊區標桿中最抗跌的社區。
看到這相信大家也會比較好奇:
為啥,大部分郊區的二手標桿社區,都跌的比較慘?
又為什么,西郊金茂府成為了幸存者?
房子不會賣,價格不好談
賣房策略輕度咨詢
想要理解為什么郊區標桿跌的慘,就要先搞明白為啥郊區會有這種打破地段價值體系的房子。
開頭我就說過,上海大部分區域的房價,都是跟到市中心的距離成反比的:
離市區越遠,房價越便宜。
這個說法的底層邏輯其實很簡單:
上海這么多年都是堅定不移的走“一個中心”發展原則,一直在以傳統市中心為核心,向外圍攤大餅發展。
而郊區出現了這種“區域型的豪宅”或者說叫標桿社區,本質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這些地方,離市區太遠了,還沒有被大餅攤到。
一般來說,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那些從郊區被攤到市區邊緣的板塊,最終都會成為市區外溢體系的一部分,價格體系逐漸融入以市區為中心的價格鄙視鏈。
這件事本質上是一個認知的改變過程。
以前沒進市區范圍的時候,我可能是個小鎮,縣城。
縣城里的好地段可能就是縣城中央那個商業街,因此那個地方的房價最貴。
我到上海市區相當于“去上海”,就跟從縣城到省會一樣;
離上海近的地方可能是我這個縣城的郊區,反而是差地段。
但是當我有一天被市區包裹進來之后呢?
靠近市區的地方變成了好地段,因為我不再是縣城,而是上海的一部分。
居民通過公交、地鐵、自駕很容易前往更繁華的上海市中心,那么曾經那套縣城中心的價值體系就逐漸泯滅了。
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9號線。
從徐家匯到田林康健、金虹橋、古美、七寶、再到九亭泗涇。
這條線上的價格基本就是沿著地鐵外溢,價格一路下降的。
而經過了洞涇佘山這些沒有被市區攤到的地方,價格體系基本就中斷了。
而來到松江新城,其實就轉變為了另外一小體系:
以松江本地居民為主,以本地人為主導的另外一套屬于松江的價格體系,本質是個內生市場。
內生市場,就類似于縣城市場。
因為其沒有完全融入市區,當地居民對地段判斷的觀念自然就不是市區那一套。
我當地最好的房子,自然是新城(縣城)的地段體系中地段最好、品質最好的房子,而不是離上海市區最近的房子。
所謂的郊區豪宅,郊區標桿就是這么個體系下誕生的:
匹配當地本地人主流需求的改善型住宅,成為了當地的標桿“豪宅”,占領了房價的高地。
這些小區的產品設計,就不是市區外溢體系下的小戶型剛需住宅。
而是以大戶型為主、品質不錯的改善型社區,主打的就是本地人最好的圈層。
像前文提到的譽品谷水灣、閔行星河灣、奉賢的銀河麗灣,包括川沙的華府188都是類似的產品。
最近幾年有個很火的詞,叫縣城婆羅門。
這個概念指的就是階層嚴重固化的小城市里,有錢的群體十分固定,就那么一批家庭及其家庭成員。
當有錢人的總數比較恒定的時候,一個區域內的豪宅總量其實就是比較固定的。
比如我有1000組富人家庭,可能就只需要那么三四個豪宅社區就足夠了,需求是有限的,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好房子。
但是這只是需求端的固化,供給端可沒有停止供應。
如果我重新在縣城周邊畫一片地,造一片新區,造一片新的“豪宅”呢?
那對不起,曾經的老城區可能就先要整體沒落了;曾經的好房子就可能全部被淘汰了,都變成舊日貴族了。
其實這個事情就是現在全國廣大三四線城市在做的事情,開發新區。
而對應的就是,雖然大部分三四線城市的樓市很差,但是很多小城市、甚至縣城都出現了一些讓我們從業者都驚嘆的好房子。
下圖就是江蘇某縣城的超級大平層,這房子在北上廣深杭都得夸一句牛x。
同理,在上海也是一樣的。
比如松江新城,富人群體大多就是早年那批開發者、大學城老師、外企高管、工廠主,這些年也沒啥變化,畢竟外部增量有限。
有富人,就有豪宅,于是有了譽品谷水灣、東鼎名人府邸這些豪宅。
但是松江新城的新房可是一直沒停。
松江新城核心區沒地了,現在就開發了印象城,開發了廣富林街道,一批新房子出來了,大面積的也不少。
富人群體自然會逐漸轉移到這些新開發的“豪宅”中去。
老牌的豪宅們被富人拋棄后,反而因為面積太大脫離了普通人的需求,總價就要更大規模的下調到普通人的總價區間,因此單價就出現了暴跌。
私信免費標的選擇咨詢
對于這些郊區標桿社區來說,替代品是非常容易出現的。
一方面,郊區新城周邊都是大把的空地,并不存在說沒地可建的概念,因此就不會做大規模的城市更新。
松江新城替代老城、嘉定新城替代老城,就是這么個邏輯。
即便未來不會有新的新城,搞個新片區開發還是很容易的。
這種情況下,自然就會有新的標桿出來,那么老牌的標桿社區就要進入“暴跌”周期,比普通住宅跌的還要慘的那種。
而所謂產品的稀缺性更是非常容易打破。
姑且不談現在新房做的都是“豪宅化”的設計,會所、鋁板、精裝地庫都是標配。
就單是郊區放開四代住宅這一條,就足以把所有郊區的老牌豪宅打死。
當然說到這,會有很多朋友問為啥西郊金茂府沒有暴跌?
第一,個層面就是嘉定新城沒有那么內生,畢竟離市區近,購買力的基數比較大,相對堅挺。
第二,就是的確是沒啥能夠完全打敗他的替代品出來,不像松江、青浦都出來一批品質不差的新房。
第三,他也不是那種超級大戶型的社區,被淘汰暴跌的風險本來就比較小。
而顓橋的星河灣,其實故事和他們不太一樣。
星河灣曾經算是閔行南部區域第一改善豪宅,他的情況就屬于是被市區的大餅攤進去了。
現在閔行全區主城區,大家地段觀念都開始以市區為中心了,至少也是以徐家匯徐匯濱江為中心。
你這種偏離中心的區域型豪宅,必然是要被拋棄的。
這個邏輯就和市區被淘汰掉的豪宅一樣:
隨著資源全面回歸市區,那些板塊獨苗型(不成片)的豪宅、位置一般只是品質好的社區,都會逐漸被打回原形。
結語
其實郊區并入市區,也就是被攤大餅攤到的區域,非常多。
以前上海各個板塊片區都有區域型的標桿改善社區:
比如最開始的普陀大華親水灣,比如閔行的梅隴四大名園,曾經都是區域居民的改善目標。
但是隨著市中心的擴大,交通方式逐漸發達,市區對郊區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
這些被攤進市區的板塊,都出現了一批社區階層滑落的現象,房子很難賣,價格也上不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