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源媒匯
作者 | 胡青木
編輯 | 蘇淮
聯邦制藥,終于迎來了一場“及時雨”。
2025年6月20日,聯邦制藥發布公告稱,公司確認收到諾和諾德支付的UBT251三靶點減肥藥預付款1.8億美元。按當日匯率折算,這筆約合人民幣12.93億元的資金,相當于聯邦制藥2024年凈利潤的50%。
截圖來源于公司公告
作為以原料藥和胰島素及抗生素制劑為核心的珠海傳統藥企,聯邦制藥近年來深陷轉型陣痛:2024年受集采政策沖擊,公司制劑業務盈利同比下跌近半,研發投入卻持續攀升至近10億元。諾和諾德這筆首付款到賬,不僅可以大幅改善聯邦制藥的現金流,更為公司其他創新藥管線研發打了一針強心劑。
令人好奇的是,手握年銷售額近300億美元的“減肥神藥”司美格魯肽的諾和諾德,為何仍要斥資收購聯邦制藥的減肥藥管線?
01
“藥王”寶座受到威脅
丹麥百年藥企諾和諾德,自1923年實現胰島素商業化生產以來,便在糖尿病治療領域持續深耕。
2012年,諾和諾德研發團隊發現一種新化合物在人體內半衰期約160小時,體內代謝濃度曲線平穩,具備開發為每周一次注射制劑的獨特優勢,這一發現為“司美格魯肽”的誕生奠定了科學基礎。
歷經多年研發攻堅,司美格魯肽于2017年獲FDA批準用于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首次在全球醫藥市場嶄露頭角;2020年1月,FDA再次擴大其適應癥,批準用于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至此,司美格魯肽這款創新藥物的市場潛力開始全面釋放。
不過真正讓司美格魯肽一飛沖天的,是其在減肥領域的“跨界”突破。2021年6月,該藥在美國獲批用于長期體重管理,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持續接受治療的肥胖癥患者68周后平均減重17%-18%。
消息一經公布,迅速在全球掀起熱潮,“減肥神藥”之名不脛而走。巨大市場潛力,更是帶動司美格魯肽的商業數據一路狂飆。
2024年,司美格魯肽以292億美元的全球銷售額收官,距默沙東的“K藥”(帕博利珠單抗)僅2億美元之差,屈居亞軍。而在2025年第一季度,司美格魯肽以84億美元的單季銷售額強勢反超K藥的72億美元,首次登上全球藥品銷售榜冠軍寶座,正式加冕“全球藥王”稱號。
然而,在全球超10億人深陷肥胖困擾的龐大需求下,一場圍繞新型減肥藥的軍備競賽早已悄然打響,各大藥企紛紛入局,試圖在這片千億藍海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比如恒瑞醫藥、華東醫藥等國內藥企,以及羅氏、阿斯利康、安進等跨國藥企,均紛紛投身其中,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和療法,也加劇了市場競爭。
但是要說最能威脅到諾和諾德“藥王”地位的,莫屬禮來。其雙靶點藥物替爾泊肽2024年銷售額為164億美元,在同領域銷售額僅次于諾和諾德的司美格魯肽。
而禮來的三靶點藥物Retatrutide,目前已進入臨床Ⅲ期階段,其針對超重或肥胖患者的Ⅱ期數據顯示,受試者在48周治療后體重降幅最高達24.2%,顯著優于司美格魯肽的17%-18%。該藥物的Ⅲ期關鍵數據預計于2025年內公布,若進展順利,最快可能在2026年提交上市申請,預計2027年獲批。
禮來憑借替爾泊肽的療效突破與Retatrutide的管線儲備,已構建對諾和諾德的“代際壓制”。在此背景下,諾和諾德亟需構建更具差異化的產品矩陣,因此聯邦制藥的減肥藥管線,就成為其破局關鍵。
從產品本身來看,聯邦制藥的UBT251作為三靶點激動劑,在1b期試驗中,最高劑量組受試者12周平均減重達15.1%,展現出深厚的減重潛力;在技術層面,UBT251采用化學合成工藝,相比生物發酵,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具備明顯的成本優勢,有助于諾和諾德在未來市場競爭中構建價格壁壘。
盡管UBT251處于中美II期進行中,研發進度稍落后于禮來的Retatrutide,但在諾和諾德強大的研發與商業化能力加持下,有望加速推進,補充其在多靶點減肥藥領域的管線布局,助力諾和諾德穩固市場地位,應對激烈的競爭格局。
綜合來看,對財大氣粗的諾和諾德而言,這筆交易用“首付款+里程碑付款”的輕資產模式,既用可控成本豐富管線,又對沖了禮來三靶點藥物威脅。但對聯邦制藥來說,能否借此扭轉業績頹勢呢?
02
傳統業務下滑嚴重
2024年度,聯邦制藥總營收相比上年僅微增500萬元,增速近乎停滯;而凈利潤更是出現了下滑,這也是其近幾年來的首次負增長。這兩項關鍵數據,反映出聯邦制藥盈利能力的惡化。
聯邦制藥2024年的業績下滑,主要集中在制劑與原料藥兩大傳統業務板塊。
在制劑業務領域,2024年對外銷售收入為47億元,同比下降6%,板塊利潤更同比銳減47%。這一頹勢主要源于國家藥品集采政策的持續沖擊——集采規則下產品招標價格大幅下調,直接導致制劑產品毛利率承壓。其中核心抗生素產品聯邦他唑仙的營收降幅高達近六成,其他抗生素品種也因集采不同程度出現收入下滑。
原料藥業務同樣面臨壓力,2024年對外銷售收入約64億元,同比微降0.4%,利潤則同比下滑10%。究其原因,全球原料藥市場產能過剩導致價格持續下行,疊加部分此前供應緊張的產品因供應鏈恢復而市場缺口收窄,企業整體議價能力減弱,最終造成營收與利潤的雙下滑局面。
那么,在傳統業務滯漲的背景下,聯邦制藥把核心減肥藥管線授權給諾和諾德,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剛剛到賬的1.8億美元首付款,不僅可以直接緩解聯邦制藥的研發投入壓力,還能在短期內穩定公司的財務狀況。而且UBT251尚處Ⅱ期臨床,全球研發成本高昂,后續投入或超10億美元。授權后,諾和諾德承擔Ⅲ期及海外推廣風險,聯邦制藥則保留大中華區權益。
但是,UBT251作為聯邦制藥唯一對標國際一線的三靶點減肥藥,這筆交易直接導致其核心創新管線出現“斷層”。目前公司剩余管線中,司美格魯肽仿制藥雖處于申報上市階段,卻面臨國內超10家藥企的激烈內卷;JAK抑制劑尚在Ⅱ期臨床,進度已落后于澤璟制藥、恒瑞醫藥等同行;而口服GLP-1、減脂增肌藥等早期管線仍處臨床前,5年內難以貢獻收入。
此前與諾和諾德的交易公布后,聯邦制藥的股價一度暴跌超10%,直觀反映投資者對這一“賣青苗”模式的質疑。2024年財報顯示,聯邦制藥中間體與原料藥業務占營收比超六成,出售UBT251后創新標簽進一步弱化,估值也將持續錨定傳統業務,資本對其創新轉型的信心不足,后續融資能力與市值增長空間或持續受限。
針對如何應對集采沖擊,以及出售減肥藥管線后如何維持企業本身的競爭力等問題,源媒匯向聯邦制藥公司郵箱發送了問詢郵件,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對于聯邦制藥來說,賣掉一棵樹不可惜,重要的是能否讓技術土壤長出整片森林。
部分圖片引用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