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種說法,非常有感觸。
窮人身上總是帶有一些品質,例如摳門、自卑、敏感、清高。
但是如果我們將這些品質放在富人身上,那它們就自動轉化為了節約、謙遜、共情能力強、有個性。
優點還是缺點,全看個體的背景如何、怎么樣去解讀這個特質、甚至是評價這個特質的人心中的偏好。
這其中其實蘊含著一個很厲害的思維:那就是總把事情反過來想。
人的思維大多數時候就像是一條奔流的長河,永遠只向著一個方向;
這是被社會文化和環境教育熏陶十幾年、幾十年的思維方式,一時半會是改不過來的。
就像我們遇到了某件事A,導致了一個很壞的結局B,那么A和B看起來就是很明晰的因果關系。
可是,真的是事件A導致了結局B嗎?如果我說是結局B導致了事件A呢?
舉個例子,一個學生上課沒好好聽講,期末掛科了,只能等著和下一屆一起重修補考。
看起來是因為學生的不認真才導致了掛科;
而實際上其實是因為這個學生太過墮落,聽說教這門課的老師出的卷子很難,于是就放任自己曠了一個學期的課。
他給自己的潛意識加上了一個重修的理由,而后順理成章逃避考試,去和下一屆一起重修。
所以,應當是掛科和重修,導致了這個學生一整個學期都沒有好好聽課。
就像數學的證明題一樣,我們既可以從原因出發推斷結果,也可以從結果出發倒推原因。
這就是為什么人人都有反思能力,但卻只有聰明人可以從中總結經驗,推動自己的成長。
逆轉思維——從結果看原因
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好?為什么我總是那么悲觀?
說白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被結局困住了過程,被認知困住了情緒。
前段時間的公務員考試,我有個朋友提早去了考場,但是一檢查隨身事物才發現準考證沒有帶,家里的太遠,附近也沒有文印店。
這樣的壞結局幾乎已經可以預見,那就是因為沒有準考證而無法進場,缺席此次考試。
但我這個朋友卻立刻開始打電話,讓自己有電腦的朋友登上官網下載電子版準考證;
然后挨個問過來送考的家長:“家里有沒有打印機?”“附近最近的文印店多久能到?”
幸好,有一個家長說自己家有打印機,而他朋友也很快發了電子版準考證來,之后他跟著家長去打好自己的準考證,終于趕上了這場考試。
記得他說:“當時離開考還有一段時間,而且開考后半小時進場也可以,我總得利用這段時間做點什么。”
焦慮的情緒、可能發生的恐怖結局、他人的評判,這三座大山總是會在人們眼中變得無限大,大到能夠壓倒一個人的勇氣和欲望。
正是因為你被你想象中的結局給嚇到、欺騙到,所以才根據這個想象產生的認知而放棄了你能做的努力,將事情的走向引向了你預料中的結局。
然后,就開始了你的絕望、你的悲嘆。誰能想到,這樣的結局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呢?
認知重構——好壞自我設定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習慣了從常規的路徑思考問題,隨著正向的推理方式,得到直觀的答案。
但是,就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一樣,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或許就能得到不一樣的答案了。
就像一個年輕人覺得自己冒冒失失,不懂人情世故;
但是轉念一想,自己還年輕,就算冒失只要及時補救,大家也會因為“年輕”這個理由原諒,并且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還怕學不會嗎?
好與壞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好也可以變成壞,壞也可以變成好,全看你自己的認知和思維方式。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認知重構”;
作為一種重要的思維調整技術,它旨在通過察覺和修正那些負面或者扭曲的認知結果,改善個體的情緒和思維方式。
首先,我們要記錄情緒產生的情境和導致情緒出現的刺激事件;
其次,我們要客觀評價整個事實,檢查自己是否存在“災難化”、“悲觀化”的扭曲認知;
最后,嘗試用更平衡、更真實、更積極的觀點替代消極認知,如“失敗只是暫時的,我會總結經驗,下次一定能成功”。
成長心態——自己的優秀才是根本
記得曾看過一個帖子,帖主是一個學生,想要在暑假打工賺錢給自己買一個平板;
他在網上找了兼職,去教育機構門口發傳單拉客人,一天50塊錢。
但是第一天因為中途下雨,他只被結了35塊的工資。看著35塊錢,想想自己預算3000塊的平板,他感覺特別失落和無力。
但是回家后,媽媽詢問他賺了多少錢,得到結果后特別開心;
說:“太好了!從小我們就擔心把你養的太懶惰,現在看到你有賺錢的能力,我們就放心了。至少你以后長大了,就不會流落街頭了。”
他驚訝地發現,媽媽對自己的要求竟然這么低,只賺了35塊錢就這么高興嗎?
其實,無論是多么微小的進步,都值得我們表揚和獎勵自己。
這就是心理學家卡羅爾·德維克提出的“成長心態”;
強調的是個體的能力和智力能夠不斷提升,只要我們克服了自己無法成功的認知陷阱,就能夠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突破自己。
關鍵就在于很多人的步伐停留在了對某件事的單純認知上;
比如考公太難了、考研太難了、考某某證太難了,我根本就做不到,還不如就不要開始。
但是,你開始之后所做的每一分努力,都是你的進步;
將大任務拆解為小任務,一步一步做完之后,或許你就會發現,其實好像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
就像蘇軾那句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生活就像一座山峰,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去,就會看到不同的風景。
遇事往反方向去想,其實并不難,或許我們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和“真的嗎”,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個答案。
-The End - 作者-專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