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某單位曝出的 "1 歲工作 22 歲退休" 奇聞,大抵是我今年聽過最荒誕的笑話了。據通報,某工作人員的檔案里赫然寫著 1999 年出生、2000 年參加工作,2021 年便 "光榮退休"—— 算下來,這工齡比許多人的年齡都長,怕是連孟婆湯里都撈不出這么離奇的履歷。這哪是工作檔案,分明是用公權當筆,在人事管理的紙上畫鬼符,叫人看了只覺得背脊發涼。
一、檔案里的魔幻現實主義:當工齡成了橡皮泥
1 歲工作是何景象?怕不是叼著奶嘴坐在辦公桌前,22 歲退休又怎生風光?難不成是提前參透了職場三昧,要回家抱孫子?這般荒誕情節,若不是出現在嚴肅的人事檔案里,倒像是魯迅筆下 "狂人日記" 的現代續篇。可現實是,有人竟真把檔案當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出生年月能改,參加工作時間能挪,退休年齡能提前,唯獨真實的人生軌跡,被揉成了一團廢紙。
更叫人齒冷的是,這般明顯的漏洞竟能一路綠燈通過審核。從填表到歸檔,從初審到審批,層層關卡如同虛設,恰似一群睜著眼的瞎子,看著 "1 歲工作" 的荒唐戲碼上演。魯迅說 "世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放在此處倒要反過來說:世間本有規則,破的人多了,便成了笑話。當公權被用來編織謊言,檔案柜里鎖著的,哪里是個人履歷,分明是被踐踏的制度尊嚴。
二、退休背后的利益算盤:公權私用的 "工齡生意"
22 歲退休,絕非 "看破紅塵",多半是沖著退休金來的。按現行政策,工齡越長,退休金越多,有人便動了歪心思:把參加工作時間往前挪,把退休年齡往后推,中間的 "虛擬工齡" 便能憑空生財。這算盤打得精,卻忘了算一算:1 歲 "參加工作" 的工資是誰發的?22 歲 "退休" 的待遇是誰批的?每一筆不該有的收入,都是從公共財政里挖的窟窿,都是對其他勞動者的不公盤剝。
這種 "工齡生意",與舊時地主偽造地契強占土地何其相似,不過是換了身 "人事管理" 的馬甲。有知情人說,這類操作往往涉及 "內部人" 勾結:或有填表者虛報瞞報,或有審核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有審批者收了好處行方便。層層環節如同一條利益鏈條,把 "1 歲工作" 的荒唐,變成了實實在在的銅板。魯迅筆下的 "人血饅頭" 是吃人的罪惡,此處的 "虛擬工齡",何嘗不是吸公共資源的血?
三、通報之外:該砸碎的 "檔案造假" 溫床
當地紀委監委已介入調查,想必會有 "嚴肅處理" 的通報。但比處理個案更重要的,是砸爛滋生造假的溫床。為什么檔案能隨意篡改?因為審核流程形同虛設;為什么公權能如此濫用?因為監督機制軟弱無力。就像魯迅說的 "從來如此,便對嗎?"—— 當 "檔案造假" 成了某些地方的 "潛規則",當 "工齡貓膩" 成了心照不宣的 "福利",再嚴密的制度也會變成篩子。
更該追問的是,除了這個 "1 歲工作" 的案例,還有多少未被曝光的 "魔幻檔案"?那些 3 歲當干部的、5 歲評職稱的,是不是還躺在某個檔案柜里,等著被歲月塵封?若不建立電子檔案留痕制度,不推行跨部門信息聯網,不把人事管理曬在陽光下,今天是 "1 歲工作",明天保不齊就是 "未出生先入職" 的奇聞。
四、人事管理的底線:莫讓檔案成了謊言集
檔案本是記錄人生軌跡的鏡子,如今卻成了照見公權亂象的哈哈鏡。要根治這病,首先得讓人事管理回歸真實:出生年月以戶籍為準,參加工作時間以勞動合同為據,退休年齡以法定規定為繩,容不得半點篡改空間。其次得讓監督長牙:對檔案造假者,不管是填表人還是審批人,都該一查到底,讓他們知道,公權不是自家的橡皮泥,制度不是可以隨意揉捏的面團。
我們需要的是敢于直面問題的管理者 —— 直面檔案管理的漏洞,直面公權私用的病灶,直面利益勾結的黑幕。只有這樣,才能讓 "1 歲工作 22 歲退休" 的荒唐,不再成為檔案柜里的 "黑色幽默",而成為制度革新的警示鐘。
畢竟,人事檔案里的每一個數字,都該是勞動者汗水的結晶,而不是某些人公權私用的籌碼。若連工作年限都能造假,那我們還能相信什么?當 "1 歲工作" 的笑話堂而皇之地躺在檔案里,笑的不是某個荒誕的個體,而是整個制度的公信力 —— 這笑聲里的悲涼,比任何諷刺小說都更鋒利,也更值得每個握有公權的人,夜深人靜時好好掂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