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突如其來的警報聲頻頻撕破以色列各大城市上空,火光在特拉維夫、海法、貝爾謝巴的城市天際線上炸開。
伊朗的導彈,一枚接著一枚,竟頻頻穿透了被譽為“中東守護神”的以色列鐵穹防空系統,在人口稠密的都市區和關鍵設施附近轟然爆炸。
前幾天還接連斬獲戰果,對伊朗高官頻頻襲擊得手的以色列,在伊朗的地毯式導彈轟炸下,瞬間落入下風。
整個以色列社會,陷入一種前所未有的緊急避難狀態和混亂之中。
如此情形不禁讓人懷疑,此前一向無往而不利的以色列“鐵穹”系統,為何在伊朗的導彈面前吃了癟?
代理人戰爭
進入六月中旬,醞釀已久的伊以沖突還是爆發了。
在以色列頻頻對伊朗高層實施斬首行動且得手的情況下,哈梅內伊決然宣戰。
這場沖突的根子,其實早就深深埋下了。
兩邊的戰爭苗頭,要從兩年前那場震驚世界的大規模襲擊說起。
彼時,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發射了數千枚火箭彈進攻以色列本土。
特拉維夫、耶路撒冷這些大城市防空警報響成一片,鐵穹系統拼命發射攔截彈,空中炸開的火球像放煙花一樣密集。
之后便是巴以沖突的重燃,以色列軍隊開赴加沙,直到現在戰爭尚未結束。
作為巴勒斯坦哈馬斯背后的扶持者,伊朗早在巴以沖突期間就頻頻亮出手腕,對參戰一事蠢蠢欲動。
2024年4月,伊以兩邊算是徹底撕破了臉皮。
起因是以色列戰機把伊朗駐敘利亞領事館給炸了,幾個革命衛隊的高級軍官當場送了命。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氣得直拍桌子,發誓要讓以色列“血債血償”。
于是就有了那場代號“真實承諾”的大規模襲擊——300多架自殺式無人機、120多枚彈道導彈、30枚巡航導彈,從伊朗本土、也門胡塞武裝控制區等不同方向,像潮水般涌向以色列。
這次襲擊后,以色列當然要報復。
他們選了個敏感目標——伊朗伊斯法罕的核設施區域。
不過這次空襲很克制,更像是一次警告性打擊,雙方都默契地沒有把事態推向全面戰爭。
但表面的平靜下暗流涌動,真主黨在黎以邊境的火箭彈襲擊就沒斷過,胡塞武裝在紅海照常劫持商船,伊拉克民兵隔三差五往美軍基地扔火箭彈。
中東這盤棋,被伊朗用代理人的方式下得風生水起。
時間來到2025年,這種“打打停停”的節奏突然被打破了。
今年開春以來,以色列明顯加大了對伊朗境外軍事資產的打擊力度。
五月底,以軍戰機深入敘利亞腹地,炸毀了伊朗革命衛隊在阿勒頗附近新建的導彈倉庫。
六月初,以色列摩薩德特工和庫爾德武裝配合,在伊拉克北部端掉了伊朗用于轉運導彈部件的秘密通道。
再加上以色列對伊朗高官的斬首行動,這下子小打小鬧徹底兜不住了。
與去年四月那場聲勢浩大的“煙花秀”不同,這次伊朗玩的是精準打擊。
短短幾天時間,伊朗動用了數百枚導彈,其中包括法塔赫-5高超音速導彈,速度達到驚人的15馬赫,還有射程可達2000公里的“泥石”彈道導彈。
伊朗人這次直接動手,壓根沒有留手的意思,甚至打破了中東幾十年來的游戲規則。
過去幾十年,伊朗都是躲在幕后,讓哈馬斯、真主黨這些小弟在前臺和以色列過招。
但這回,伊朗不再滿足于用廉價無人機和火箭彈消耗以色列,而是開始亮出真正具有戰略威懾力的重型殺傷性導彈。
而作為敵對方的以色列,在這場導彈攻防戰中的表現卻讓人堪憂。
“鐵穹”的失效
遙想兩年前,“鐵穹”系統還是守護以色列屹立于不敗之地的“神盾”。
比如在面對哈馬斯24小時內發射的超過5000枚火箭彈時,這套由以色列自己研發的系統展現出超凡的“多任務處理能力”。
它的雷達能同時追蹤上百個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目標,智能算法在瞬間完成威脅等級排序,優先攔截那些可能擊中人口稠密區,或關鍵設施的火箭彈。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特拉維夫上空的攔截場景——鐵穹的“塔米爾”攔截彈從部署在城市周邊的發射單元呼嘯而出,在夜空中精準的像手術刀般迎向目標。
根據以色列軍方公布的數據,鐵穹的攔截成功率超過95%。
然而在新一輪的伊以沖突中,“鐵穹”卻被沖成了“篩子”。
自6月13日以來,伊朗向以色列發射共計超過400枚導彈。
17日伊朗四枚導彈突防成功,精準命中摩薩德總部;
18日伊朗發射30枚導彈,在“鐵穹”發射上百枚攔截彈的情況下,依舊讓多枚導彈命中目標;
19日,伊朗導彈更是精準落在以色列證券交易所的大樓......
戰爭僅開始一周,以色列的“鐵穹”系統就幾乎淪為擺設。
如此情形不禁讓人發問,短短兩年時間,“鐵穹”為何會出現如此天差地別的表現?
伊朗陰謀?
單從技術上看,“鐵穹”明顯已經不是伊朗導彈雨的對手,弱點正在加速暴露。
但歸根結底,“鐵穹”的慘敗絕不是技術失靈這么簡單,而是以色列這些年被拖進了一個精心設計的戰略陷阱。
想象一下,一個人天天忙著擋四面八方飛來的小石子,練就了一身接石子的絕活,卻忘了防備遠處可能突然射來的冷箭。
以色列過去十幾年就處在這樣的狀態里,他們把太多精力、太多資源都投在對付“抵抗之弧”那些像下雨一樣的火箭彈上了。
哈馬斯、真主黨這幫組織,背后都站著伊朗。
他們從加沙、從黎巴嫩南部,隔三差五就朝以色列居民區打火箭彈。
這些火箭彈技術含量不高,飛得慢,造價便宜,但架不住數量多啊。
以色列老百姓受不了這個,成天拉警報躲防空洞,社會心理壓力巨大。
鐵穹系統就是在這種壓力下被捧成“國家救星”的。
它也確實爭氣,在對付這些短程火箭彈方面,攔截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多,老百姓看到天上“砰砰”炸開的攔截彈煙花,心里就踏實不少。
久而久之,鐵穹成了以色列安全感的象征,成了國家投入的重中之重。
錢像流水一樣投進去研發、生產、部署,鐵穹的升級換代沒停過,整個防空預算的大頭都喂給它了。
但問題就出在這里。
當你把絕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對付“石子雨”上時,對手卻在悄悄磨那把能要你命的“長弓”。
伊朗人精明得很,他們這套戰略玩了不是一年兩年,是實打實的“十年磨一劍”。
他們通過真主黨、哈馬斯這些“手套”,持續不斷地用火箭彈襲擾以色列。
兩年前的巴以沖突,表面看是以色列贏了,“鐵穹”攔截率漂亮得很。
可深層次看呢?
每一次這樣的沖突,都在劇烈消耗以色列的攔截彈庫存,都在燒掉以色列大把的軍費,更重要的是,這些都在不斷強化以色列軍方和決策層的一種思維定式:“火箭彈才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最現實的威脅,鐵穹就是我們的護身符。”
這種思維定式,讓以色列有意無意地輕視或者說推遲了對另一個層級威脅——也就是伊朗本土發射的中遠程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武器。
以色列不是沒有防導彈的系統,“箭”式反導系統就是干這個的,技術也挺先進。
但因為資源傾斜太厲害,鐵穹吃掉了防空預算的七成,“箭”系統只能分到兩成左右。
這就導致“箭”系統的部署密度不夠,覆蓋范圍有盲區,應對大規模、多方向同時襲來的導彈雨就顯得力不從心。
而且,這些年伊朗的導彈技術可沒閑著,尤其是在一些或明或暗的技術支持下,突防能力蹭蹭往上漲。
像“法塔赫”系列彈道導彈,特別是后來展示的高超音速型號,速度更快、軌跡更刁鉆。
可以色列這邊呢?
對“箭”系統的升級和擴充投入明顯不足,有點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
很多以色列防務專家私下都承認,軍方高層存在一種“導彈威脅雖然存在,但伊朗真敢直接大規模打我本土嗎?”的僥幸心理,或者說有點低估了伊朗的決心和能力。
這種戰略上的“偏科”和自滿,在今天付出了代價。
伊朗人等的就是這個時機。
他們先用代理人的火箭彈持續消耗、麻痹以色列十幾年,然后在以色列注意力被牽制、防空體系“偏科”最嚴重的時候,圖窮匕見,親自下場。
從本土直接發射三百多架無人機,加上四百多枚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這架勢就是要打一場飽和攻擊。
為什么說這是“陰謀”?
因為伊朗非常清楚以色列防空網的軟肋在哪里。
他們故意先用大量廉價無人機打頭陣,這些沙赫德無人機飛得慢,但數量龐大,目的就是引誘以色列的防空系統,特別是鐵穹和部分中程防御力量開火攔截,消耗你的彈藥,干擾你的雷達,讓你的系統過載。
等你的攔截力量被這些誘餌吸引、消耗得差不多了,真正的大殺器——那些高速的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導彈才跟著殺到。
這時候,以色列依賴的鐵穹,攔截效率大打折扣。而本應擔任主力的“箭”系統,又因為數量不夠、部署不足、升級滯后,出現了攔截漏洞。
結果就是,以色列的“鐵穹”被突出篩子,伊朗的導彈實實在在地穿透了以色列的天空盾牌。
這場沖突揭示了一個殘酷教訓:在瞬息萬變的中東,防御系統需均衡發展,偏科火箭彈而忽視導彈,無異于自縛手腳。
參考資料
裘雯涵.伊朗用新型導彈報復以色列?[N].解放日報,2025-06-16
李威,趙國柱,韓洪濤,等.伊朗打擊以色列軍事行動綜合分析[J].中國航天,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