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本身似乎沒有實際價值,有人覺得它純粹是炒作起來的。確實有人能通過它賺錢,這其實就是個“博傻游戲”,就看誰比誰更傻。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不會是最后接盤的那個,還想著能轉手獲利,這就是泡泡瑪特的運作邏輯。正統的經濟學很難解釋這種現象,只能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把它看作是一種“博傻”行為。凱恩斯也曾提及類似概念。
從經濟學角度看,泡泡瑪特所處的市場是由情緒推動的。它能火起來有諸多原因。一方面,人們缺少情感陪伴;另一方面,盲盒帶來的不確定性激發了大家的好奇心。這就好比以前大家收集水滸卡之類的,只不過在數字時代換了種形式重演。從心理學角度講,人需要“過渡性客體”。比如有些小朋友,即便心愛的玩具破舊不堪,也依然愛不釋手,他們把對世界的情感寄托在這些物品上。其實所有人都需要這樣一個過渡性客體,通過它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喜愛等。泡泡瑪特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
也許過幾年,泡泡瑪特就像抹布一樣無人問津。但從設計角度看,它其實很新奇。不懂設計的人可能察覺不到其精妙之處,我問過一位設計師朋友,他說泡泡瑪特的設計相當精巧,比如將一些不存在的元素組合在一起。這種精巧普通人難以察覺,卻能吸引大眾。因為有些人心思細膩,能發現其中的奇妙,就像看電影或欣賞演員,會莫名被觸動心弦。凡是流行的東西,總能觸動人心。這就像一種現代游戲的變種,玩的時候一時覺得爽就行,舊了就換下一個。就像之前的冰墩墩,之后肯定還會有類似的東西出現。
這里面是有技巧的。首先設計要新奇,它不像芭比娃娃追求傳統意義上的美,泡泡瑪特的形象可能看起來有些丑陋,但得有獨特味道。這既需要設計師精心打造,也需要有人講故事,還離不開資本的炒作。可以說,人有時候就是莫名其妙的,泡泡瑪特本身雖無實際價值,但其價值源于一種共識。
就像李笑來那句著名的話:“SB的共識也是共識,而共識就意味著經濟價值。”有人覺得別人最多賣3000,自己2000買到就賺了,這有點像“錨定效應”。比如一件衣服原本賣多少錢我們不清楚,現在標價800,降到500時,大家就覺得占了便宜,這就是“錨定效應”在作祟。泡泡瑪特和一些基于技術形成的共識不同,它純粹是炒作起來的“SB的共識”。
有人覺得泡泡瑪特是泡沫,但我認為“泡沫論”很膚淺。它有點本末倒置,條件一變,所謂的泡沫就說不通了。比如一個東西原來值100萬,現在值1萬,不能簡單說這就是泡沫破裂,因為情況發生了變化。不能把什么都歸結為泡沫,只能說“傻子”多的時候,泡泡瑪特就火爆;“傻子”少了,情況就不同了。
泡泡瑪特本質就是個博傻游戲,和一些基于技術共識的事物不一樣。我不反對大家去炒作泡泡瑪特,畢竟有時候非理性行為也能帶來理性結果,能賺錢就行。但要是賠了錢,也別抱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