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農村產業融合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路徑以及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江蘇省作為全國經濟強省和農業大省,近年來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深入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21 - 2025年)》《“十四五”現代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等政策要求,以“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為引領,聚焦“農業 +”跨界融合,致力于推動農村產業從“單一化”向“多元化”、“傳統化”向“現代化”轉型。本報告基于2024 - 2025年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統計局、文化和旅游廳等官方數據,結合典型案例調研,對全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剖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旨在為政策制定和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二、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狀
(一)產業融合模式不斷豐富
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呈現出“多模式、多業態”的顯著特征,主要涵蓋以下四類融合模式:
農業內部融合:種養循環模式 以“稻蝦共作”“漁光互補”“畜禽 - 沼 - 菜”等為代表的種養循環模式,通過生態循環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2024年,全省稻蝦共作面積達120萬畝,主要分布在鹽城、淮安、宿遷等地,產量為15萬噸,產值超60億元;漁光互補項目裝機容量達500萬千瓦,帶動水產養殖面積30萬畝,實現了“發電 + 養魚”的雙收益。
產業鏈延伸:加工 + 電商模式 依托特色農產品,如海鮮、茶葉、水果等,延長加工鏈條,并結合電商拓展銷售渠道。2024年,全省農產品加工產值達2.1萬億元,與農業總產值比為3.8:1,遠高于全國平均的2.5:1;農村電商銷售額達3200億元,占農產品總銷售額的45%,其中海鮮、茶葉電商銷售額占比超60%。
功能拓展:文旅 + 康養模式 結合鄉村自然景觀和民俗文化,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康養產業。2024年,全省休閑農業接待游客達3.5億人次,收入超800億元;“民宿 + 旅游”集群,如蘇州太湖、無錫黿頭渚等地,帶動農戶增收超100億元。
技術滲透:數字 + 智慧模式 積極推廣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2024年,全省建成“數字農業示范基地”150個,物聯網技術覆蓋面積達200萬畝,主要用于蔬菜、水果種植;“智慧農業平臺”,如無錫“農業大腦”,實現了對農田環境、作物生長的實時監測,畝均增產15%、減藥20%。
(二)融合成效逐步顯現
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2024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萬元,同比增長8.5%,高于城鎮居民1.2個百分點。其中,產業融合帶動的收入占比達35%,例如民宿經營戶人均增收5萬元,電商農戶人均增收3萬元。
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 2024年,全省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82%,高于全國平均的72%;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數字農業滲透率達30%,高于全國平均的20%。
鄉村經濟活力增強 2024年,全省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國家級 + 省級)達50個,帶動就業人數達120萬人;農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50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產業融合項目貢獻占比達60%。
(三)政策支持體系日益完善
江蘇省先后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江蘇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2021 - 2025年)》等政策,從財政、土地、人才、金融等多個方面為產業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財政支持:2024年,省級財政安排“農村產業融合專項基金”10億元,用于支持精深加工、電商、文旅等項目。
土地政策: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優先保障產業融合項目用地。2024年,全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面積達5萬畝。
人才培養:實施“農村電商人才培養計劃”,2024年培養電商人才2萬人。
金融支持:推出“產業融合貸”,2024年發放貸款達500億元,有力支持了中小企業發展。
三、典型案例分析
(一)蘇州吳中區:“鄉村旅游 + 民宿”融合模式
蘇州吳中區位于太湖之濱,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如太湖、東山、西山等,以及獨特的民俗文化,如蘇繡、評彈等。其具體做法如下:
整合鄉村資源:將分散的農戶房屋、農田、魚塘進行整合,打造“太湖民宿”集群,如“東山民宿村”“西山民宿村”。
豐富業態:推出“采摘 + 民宿”“民俗體驗 + 民宿”“康養 + 民宿”等多樣化產品,如東山的“枇杷采摘 + 蘇繡體驗”,西山的“太湖垂釣 + 評彈欣賞”。
利益聯結:采用“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模式,農戶通過房屋入股、勞務就業、分紅等方式參與其中。例如,農戶房屋入股占比30%,每年分紅超2萬元。 成效顯著,2024年,吳中區民宿接待游客達500萬人次,收入超20億元;帶動農戶增收超10億元,戶均增收5萬元。
(二)無錫濱湖區:“物聯網 + 農業”融合模式
無錫濱湖區是無錫的農業主產區,主要種植蔬菜、水果,如草莓、葡萄等。其做法如下:
建設“智慧農業園”:引入物聯網技術,如傳感器、無人機、智能大棚等,實現對農田環境(溫度、濕度、土壤肥力)、作物生長(病蟲害、成熟度)的實時監測。
開發“農業大腦”平臺:整合監測數據,通過人工智能分析,提供精準種植建議,如澆水、施肥、噴藥的時間和劑量。
對接電商:通過“智慧農業平臺”連接電商平臺,如京東、淘寶等,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直供,如草莓采摘后直接通過冷鏈物流發送到消費者手中。 2024年,濱湖區“智慧農業園”產量達10萬噸,產值超5億元;畝均增產20%,減藥30%;電商銷售額達2億元,占總銷售額的60%。
(三)南通啟東市:“海鮮加工 + 電商”融合模式
南通啟東市位于長江入海口,擁有豐富的海鮮資源,如呂四港的黃魚、帶魚、蝦蟹等。其做法如下:
發展精深加工:建設“呂四港海鮮加工園”,引入大型加工企業,如“啟東海鮮集團”,開發冷凍海鮮、即食海鮮、海鮮深加工產品,如海鮮罐頭、海鮮零食、魚膠原蛋白肽、甲殼素等。
拓展電商渠道:與電商平臺,如拼多多、抖音等合作,開設“啟東海鮮旗艦店”,通過直播帶貨進行銷售。2024年“雙11”期間,直播銷售額達1.2億元。
建立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呂四港冷鏈物流園”,實現海鮮從捕撈到加工、運輸、銷售的全程冷鏈。冷凍海鮮的損耗率從15%降至5%。 2024年,啟東市海鮮加工產值達80億元,占漁業總產值的70%;電商銷售額達30億元,占海鮮總銷售額的50%;帶動漁民增收超5億元,戶均增收3萬元。
(四)鹽城大豐區:“稻蝦共作 + 冷鏈”融合模式
鹽城大豐區是鹽城的糧食主產區,主要種植水稻,同時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其做法如下:
推廣“稻蝦共作”模式:在稻田中養殖小龍蝦,實現“水稻種植 + 小龍蝦養殖”的生態循環,水稻為小龍蝦提供棲息環境,小龍蝦為水稻松土、除蟲。
建設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大豐稻蝦冷鏈物流園”,實現小龍蝦從捕撈到加工、運輸的全程冷鏈。小龍蝦的保鮮期從2天延長至7天。
對接市場:與大型超市,如蘇果、大潤發等,以及電商平臺,如盒馬鮮生等合作,銷售“大豐稻蝦”品牌產品,如鮮活小龍蝦、小龍蝦尾、小龍蝦仁等。 2024年,大豐區稻蝦共作面積達30萬畝,產量4.5萬噸,產值超18億元;帶動農戶增收超6億元,戶均增收2萬元。
四、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一)產業鏈延伸不足,精深加工能力薄弱
盡管江蘇省農產品加工產值較高,但精深加工率僅為40%,遠低于發達國家70%以上的水平。加工主要集中在初級加工,如冷凍、烘干等,精深加工產品,如生物制品、功能食品等占比較低。例如,茶葉加工主要以散裝茶為主,高端茶,如有機茶、保健茶等占比不足20%;海鮮加工主要以冷凍產品為主,即食海鮮、深加工產品占比不足30%。
(二)要素制約突出,人才資金土地短缺
人才短缺:農村電商、數字農業、文旅策劃等專業人才短缺問題較為突出。2024年,全省農村電商人才缺口達5萬人,數字農業人才缺口達3萬人。
資金不足: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依然存在。2024年,全省農村產業融合項目融資需求達1000億元,實際到位資金僅600億元。
土地緊張: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困難,2024年全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面積僅占需求的30%,嚴重制約了產業融合項目的擴張。
(三)品牌影響力有限,市場競爭力不強
盡管江蘇省擁有“蘇農優品”等區域公用品牌,但品牌影響力有限,與“浙江綠茶”“山東蘋果”“四川獼猴桃”等知名品牌相比,市場競爭力較弱。例如,“大豐稻蝦”品牌認知度在全國范圍內僅為30%,“啟東海鮮”品牌認知度僅為25%。
(四)區域發展不平衡,蘇北融合水平滯后
蘇南地區,如蘇州、無錫、常州等地,產業融合水平較高。2024年,蘇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萬元,產業融合帶動收入占比達45%;而蘇北地區,如徐州、淮安、宿遷等地,產業融合水平滯后,2024年蘇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2.2萬元,產業融合帶動收入占比達25%。主要原因是蘇北地區經濟基礎薄弱,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短缺。
五、對策建議
(一)強化產業鏈延伸,提升精深加工能力
支持精深加工企業發展:設立“江蘇省農產品精深加工專項基金”,為企業開發高端產品,如有機茶、保健茶、海鮮深加工產品等提供資金支持。
建設精深加工園區:在蘇北地區建設“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如徐州農產品加工園、淮安食品加工園等,吸引蘇南企業轉移。
加強技術研發:與高校,如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大學等合作,建立“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發中心”,集中攻關關鍵技術,如茶葉保鮮技術、海鮮深加工技術等。
(二)加強要素保障,破解人才資金土地瓶頸
人才培養:實施“農村產業融合人才培養計劃”,與高校合作開設“農村電商”“數字農業”“文旅策劃”等專業,2025年計劃培養人才3萬人。
資金支持:擴大“產業融合貸”規模,2025年發放貸款達800億元;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設立“農村產業融合私募股權基金”。
土地政策:放寬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條件,2025年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面積達8萬畝;優先保障產業融合項目用地,對重點項目給予土地出讓金減免。
(三)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
整合品牌資源:將“大豐稻蝦”“啟東海鮮”“吳中山茶”等特色品牌整合到“蘇農優品”區域公用品牌下,實現統一標識、統一標準、統一宣傳。
加強品牌宣傳:通過央視、抖音、微信等平臺,加大對“蘇農優品”品牌的宣傳力度。2025年計劃投放廣告1億元。
提升品牌價值:推動“蘇農優品”品牌獲得國際認證,如歐盟有機認證、日本JAS認證等。2025年實現認證產品達50個。
(四)推動區域協同,促進蘇北融合發展
蘇南帶動蘇北:推動蘇南企業,如蘇州民宿企業、無錫智慧農業企業等向蘇北轉移,帶動蘇北產業融合,如徐州的“鄉村旅游 + 民宿”、淮安的“智慧農業 + 電商”等。
政策傾斜:加大對蘇北地區的財政支持,2025年省級財政安排“蘇北農村產業融合專項基金”5億元。
要素流動:推動蘇南人才、資金、技術向蘇北流動,實施“蘇南專家蘇北行”計劃,2025年組織專家1000人次到蘇北指導。
(五)數字賦能,加快智慧農業建設
推廣物聯網技術:2025年,全省物聯網技術覆蓋面積達300萬畝,建成“數字農業示范基地”200個。
完善“農業大腦”平臺:整合全省農業數據,實現“數據共享、智能分析、精準服務”。2025年“農業大腦”平臺用戶達100萬戶。
發展數字電商:推動“數字農業平臺”與電商平臺對接,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直供。2025年數字電商銷售額達4000億元。
六、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江蘇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多模式、多業態”的融合格局,有力帶動了農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然而,也存在產業鏈延伸不足、要素制約突出、品牌影響力有限、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未來,江蘇省應聚焦“產業鏈延伸、要素保障、品牌建設、區域協同、數字賦能”五大方向,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農村產業融合向“更深層次、更高質量”發展,為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江蘇經驗”。同時,建議進一步加強對新興技術在農村產業融合中的應用研究,深入探索區域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不斷提升品牌建設的國際化水平,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和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