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奧運會這事兒,總有人以為只要肯砸錢,最后基本都是“賠本賺吆喝,特別是東京奧運虧了500億,里約虧了141億,聽著數字都讓人腦殼疼,北京奧運會當年也動靜不小,投入3000億起步,難道也是“花錢買教訓,還是說,這次我們真成了例外,這話題這些年一直在網上對噴,今天就來拆一拆這盤棋,看看北京奧運到底是“砸了錢還是“賺了面子又賺了錢。
很多人先入為主覺得奧運會就是擺爛現場,畢竟東京空場辦賽,票房幾乎原地爆炸,里約更是趕工拖延加腐敗,最后爛攤子一地雞毛,這種虧損一傳十十傳百,導致“申奧=賠錢貨成了網絡共識,問題來了,北京奧運會真有那么慘嗎,還是說背后有別的故事。
先說最直接的賬面,北京奧運會總投入大概3000億人民幣,聽著像天文數字,很多人直接拿這個和東京、里約對標,覺得只要投入大就肯定“血虧,但其實這里有個大坑,北京奧運的大頭花在了基礎設施,比如新建12個場館,改造19個,修了5條地鐵線,還加了當時全球最大的機場航站樓,這些錢不是只為奧運會燒的,更像是借著奧運這股東風,提前把一堆老大難項目都給辦了,換句話說,這錢屬于“長期投資,而不是一錘子買賣。
有人說,基礎設施再好,奧運會本身收不回血還是虧,可北京奧運的盈利方式和別人不太一樣,先不說那年賣了650萬張門票,直接進賬40億,光是電視轉播就拿下了10億美元,國際大牌贊助商排隊送錢,贊助總額直接碾壓場館建設費,再加上奧運年北京接待了400多萬外國游客,酒店、餐飲、交通全都大賺一筆,這波操作,怎么看都是“多點開花,不像東京、里約那樣全靠門票和游客。
再對比東京和里約,東京本來指望奧運帶動經濟復蘇,結果遇上疫情,觀眾席上稀稀拉拉,門票收入直接腰斬,旅游業也幾乎零增長,更別說本地消費,幾乎全線崩盤,最終虧了500億人民幣,里約奧運就更魔幻,巴西經濟本身就低迷,門票賣不出去,安全問題一堆,連體育場都被迫關門維修,場館腐敗問題鬧得滿城風雨,最后算下來虧了141億人民幣,這倆案例放一起,簡直就是“奧運擺爛雙雄。
可北京奧運那年,幾乎是全民狂歡,場館火爆,國際關注度爆棚,連國際奧委會主席都點贊回懟,說這是“最難忘的奧運記憶之一,而且更重要的一點,北京的地鐵、鳥巢、水立方這些設施到現在還在用,等于說奧運投入變成了城市發展的助推器,并不是“一次性消費,反而成了“長期利好。
當然,網上也有人說北京奧運“賺的都是面子錢,但真要細算,電視轉播、門票、贊助、旅游拉動、相關產業鏈加起來,盈利大約12億人民幣,別小看這個數字,和東京、里約動輒百億級虧損比起來,已經是“逆天改命,再考慮到奧運帶來的國際形象提升和城市改造,這波就算不是“暴利,也是“穩賺不賠。
這也解釋了為啥巴黎奧運還能繼續申辦,巴黎學北京,擴地鐵、凈河水、搞旅游,門票賣了970萬張,座位率95%,還有阿里巴巴、可口可樂等國際大廠贊助,收支基本平衡甚至小賺,奧運會到底虧不虧錢,關鍵還是看會不會算賬、會不會運營。
你說巧不巧,同樣是奧運,有人擺爛賠錢,有人穩扎穩打,靠“基礎設施+產業鏈搞活整座城,北京奧運會說明,只要思路對、節奏正,奧運不光能掙面子,還能給城市留下一堆“后手,別再一口咬死“奧運必虧,這局棋,咱真沒輸。
最后一句,有人還在爭論“奧運值不值,其實體育這事兒,本來就不只是賺幾個小錢,關鍵是能不能借著一場大賽,把面子、里子、票子都賺到手,北京奧運會這局,就算放在現在,依然是教科書級的操作,誰說大賽不能賺錢,關鍵就看你怎么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