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汝又一次把中國球員的名字寫進了WNBA的數據表,這次不是象征意義的“登場亮相,而是真金白銀地砍下兩雙,還把達拉斯飛翼從連敗泥潭里拖出來,68比55拿下亞特蘭大夢想,10分15板,34分鐘首發,數據和場面都看得球迷直呼“這才叫打出來,而賽后外網那波點贊、轉發和刷屏,多少有點意外,也讓人忍不住再問一句——她放棄國內8倍年薪、橫渡太平洋,到底值不值,這條路到底能不能走通。
先看比賽本身,飛翼之前1勝11負,實打實的擺爛隊,李月汝來了之后四場三勝,球隊排名直接躥升,數據不會騙人,氣質也變了,最直觀的就是場上那種“我靠,這隊終于有人能搶籃板了的感覺,李月汝拿下生涯新高的15個籃板,還不是那種刷出來的邊角數據,是真刀真槍地和格里納、瓊斯硬碰硬,甚至在關鍵時刻還能送搶斷、助攻,場上那種存在感,怎么看都不像個剛換隊沒一周的新外援,這種適應速度,是不是有點超出預期,球迷心里其實有數。
輿論這邊,國內外都炸了鍋,外網那群“懂球帝直接開夸,說她只要能有上場機會,表現就不會讓人失望,飛翼球迷甚至有點“撿到寶的意思,畢竟球隊狀態低迷,誰能帶來正反饋誰就是大腿,國內這頭也有不少人感慨,李月汝明明在內蒙古女籃能拿400萬年薪,來WNBA一年才6萬美元,差不多是人家薪水的1/8,你說圖啥,圖的是曝光度、是對抗、是成長,還是單純想證明自己能在世界舞臺站住腳,這事可能每個人答案都不一樣,但李月汝自己其實說得很明白——“我來美國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打籃球,這話聽著簡單,背后其實是把舒適區全都推翻了。
問題也隨之而來,國內球迷其實挺分裂,有人覺得,“你看,咱們球員到了世界頂級聯賽還是能打,但也有人冷靜分析,李月汝在西雅圖風暴場均才8.7分鐘、2.8分,換隊之后才有了23分鐘的出場和數據爆發,難道真的是體系、戰術和機會的問題嗎,WNBA整體對亞洲內線的認可度,現實就是不高,李月汝能有今天,多少帶著點天時地利人和的意思,萬一換個隊、換個教練,結局會不會又是板凳坐穿。
再扒拉一下WNBA的薪資體系,真的挺讓人無語,李月汝在芝加哥天空三年才18萬美金,平均一年比國內頂級俱樂部少太多,聯盟頂薪也不過25萬美金出頭,連NBA邊緣球員的零頭都不到,凱瑟琳·克拉克這種超級新星,年薪也才8.5萬美金,放到CBA或者WCBA,真的是“你愛來不來,但是,正因為待遇懸殊,但凡有中國球員能在那站住腳,含金量就上了一個臺階,這種“逆風翻盤也確實能帶動一波輿論熱度。
場上細節更值得聊,李月汝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純內線,她的球風其實更偏機動型,腳步快,二次起跳和補位意識都在線,和美系大中鋒的“靠身體吃飯有點不一樣,這場對格里納的正面剛,能看出來她在防守端的空間感和對抗都提了不止一檔,從芝加哥到西雅圖再到達拉斯,她的打法也在變,適應性越來越強,這種成長肉眼可見,不是刷數據能解釋的,關鍵時刻教練敢把她放在場上,也是對她信任的直接體現。
當然,不能光說好話,李月汝的短板也很明顯,進攻端自主能力還差點火候,面對包夾或者高強度對抗還是容易吃癟,罰球手感也不算穩定,WNBA的比賽節奏和防守強度比國內高一個維度,能不能長期保持高效,考驗的是她的持續調整能力,而且,外部環境也說變就變,飛翼現在給她機會,是因為球隊傷兵滿營、缺陣嚴重,等主力回歸或者球隊調整陣容,李月汝還能不能保持首發和高出場時間,誰都說不好,這種“不穩定性其實才是中國球員留洋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說到底,李月汝這波操作,既是個人突破,也是現實無奈,一邊是國內高薪的“保底,一邊是海外高壓的“試煉,選擇哪條路,都是勇氣和代價的博弈,放眼整個中國女籃,能像她這樣“跳出舒適區、敢和世界最頂級球員對噴對抗的,還是少數,李月汝用場上的硬核表現、用一場場數據告訴外界,中國球員不是只能混吃等死,也能在強隊里打出存在感,這本身就很提氣,但這條路能不能走成“常態,需要的不只是個人努力,更是環境和平臺的升級,接下來怎么走,李月汝還得自己拼,國內外的球迷,也只能一邊點贊一邊觀望,畢竟,籃球場上,數據不會騙人,機會留給能把握住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