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萊中心的聚光燈掃過看臺時,穿白西裝的楊瀚森正低頭整理袖口。亞當?肖華念出"Yang Hansen"的瞬間,整個場館像被按了暫停鍵——這孩子先是愣了兩秒,嘴唇抖了抖,然后突然笑出了聲。起身時西裝下擺帶起一陣風,鏡頭里他眼睛亮得像星星。
這是2025年6月26日,楊瀚森20歲生日夜。當"開拓者16號簽選中中國球員楊瀚森"的消息傳遍全球,中國球迷手機集體炸了。上一次有中國球員首輪被選,還是2007年易建聯的事——18年,6500多天,中國籃球等這個名字,等得太久了。
這不是偶然:開拓者藏了1年半的局
誰都沒想到。選秀前主流預測里,楊瀚森最多是次輪初段的命。可開拓者總經理克羅寧早有打算——一年半前,他就派了"大殺器"麥克?施密茨去青島隊看球。這位前ESPN選秀權威、DraftExpress聯合創始人,親自蹲場邊觀察的新秀,能差嗎?
更巧的是,開拓者陣中還有楊瀚森的"內線前輩"多普?里斯。當年在青島隊并肩作戰時,里斯就總跟隊友說:"這小子能打NBA。"后來回美國,他成了楊瀚森的"活廣告",幫著把名字塞進了開拓者的重點名單。試訓第一站選開拓者?人家早就在局里了。
聯盟變了:傳統中鋒的春天,楊瀚森趕上了
開拓者為啥頂著4個中鋒(艾頓、羅威、克林根、里斯)還要選他?看看今年NBA的風向就懂了——雷霆奪冠后,空間型五號位不香了,傳統中鋒的價值被重新挖出來。雷霆靠哈爾滕施泰因補籃板漏洞,騎士靠莫布利+阿倫雙塔硬扛,連火箭都玩起亞當斯+申京的重型組合。聯盟突然發現:能護框、能終結、能策應的大個子,才是戰術錨點。
楊瀚森正好撞在這個風口上。在CBA,他是"中國約基奇"——上賽季低位進攻次數聯盟第一,每回合0.991分的效率比平均水平高不少;擋拆不硬沖籃筐,偏愛在罰球線附近分球,跟偶像約基奇一個路數。防守端更絕:他在場時青島百回合只丟104.9分(聯盟第一),對手籃下命中率被壓到41.9%,這數據放NBA也不慫。
但挑戰也硬:他的短板,NBA不會慣著
可楊瀚森不是完美的。橫向移動慢,在CBA防擋拆靠沉退,到了NBA面對能投三分的持球手,這招大概率吃癟。動態天賦一般,進攻籃板搶不到,對抗也差點意思——在CBA能靠技術碾壓,到了NBA對抗更猛,終結效率還能穩嗎?
還有開拓者的問題。現在隊里4個中鋒搶48分鐘,艾頓和羅威合同就剩一年,雖說是要交易,但能不能順利送走還是未知數。更麻煩的是外線:上賽季三分命中率聯盟倒數第五,剛送走西蒙斯,換回來的霍勒迪投射也不見長。陣地戰空間擠成一團,楊瀚森的傳球才華咋發揮?
他的路,需要耐心
好在開拓者對他考察夠久,知道他的策應是寶貝。克林根上賽季總犯規坐冷板凳,楊瀚森在他身后,上場時間肯定有。但主帥比盧普斯是個變量——之前帶努爾基奇、艾頓都要求強延誤,效果一般;克林根在他手下也沒機會秀傳球。就怕楊瀚森初期表現波動,教練沒耐心,那成長節奏就亂了。
青島教練劉維偉說得實在:"中國不缺條件好的運動員,最后沒起來的,多少跟捧殺有關。"楊瀚森才20歲,首輪16順位給了他試錯空間,但輿論壓力也不小。前輩們的例子擺著,中國籃球的期待扛著,這擔子不輕。
不過他自己說得明白:"每一步都算數。"從青島隊的訓練場到巴克萊中心的聚光燈,從次輪預測到首輪16順位,他用14隊試訓2.7萬公里的汗水,把"可能"變成了"現實"。現在NBA的門開了,路就在腳下——至于能走多遠?慢慢走,每一步都算數。
18年前,姚明在休斯頓扛起中國籃球的大旗;18年后,20歲的楊瀚森在波特蘭接下這桿槍。他不是下一個姚明,也不是下一個約基奇,他只是楊瀚森——一個帶著山東口音、穿著白西裝、在選秀夜笑出眼淚的追夢人。中國籃球的新故事,才剛翻到第一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