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水鄉(xiāng)嵊州,清晨的街巷總會被一縷獨特的米香喚醒。這香氣來自嵊州市鹿山街道富豪路276-278號的"老袁炒年糕"店鋪,那里飄出的不僅是形似墻磚的米制品——嵊州年糕的芬芳,更是一段跨越三代的廚藝傳承。如今,雖然創(chuàng)始人袁南良老師傅已功成身退,將店鋪交給二代掌門人袁小蘭打理,但那份堅守了三十余年的匠心味道依然如初。
這段美食傳奇要追溯到袁家的廚藝世家。老袁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shù)赜忻膹N師,家族世代以烹飪?yōu)闃I(yè)。在這樣濃厚的飲食文化熏陶下,老袁從小就對美食有著獨特的感悟。1988年,三十歲的他從竹編廠下崗后,沒有選擇外出謀生,而是決定將家族廚藝發(fā)揚光大,專心研發(fā)嵊州傳統(tǒng)小吃——炒年糕。"那時候就想,總得讓嵊州年糕走出小縣城。"老袁回憶道。他遍訪鄉(xiāng)里老師傅,從選米、磨粉到蒸制、捶打,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反復琢磨。
傳統(tǒng)嵊州年糕選用粳米制作,質(zhì)地尤為勁道。不同于常見的干炒做法,嵊州人沿襲古制,在炒制后加入高湯煮沸,讓米香與湯汁完美融合。這種獨特的"帶湯炒法",既是對歷史的致敬,也成就了嵊州年糕"湯濃而不糊、糕韌而不硬"的絕妙口感。
真正的突破來自對會稽山團筍的發(fā)現(xiàn)。這種春季破土而出的山珍,鮮嫩中帶著微苦,與年糕的甘甜形成奇妙平衡。老袁創(chuàng)新性地將團筍引入炒年糕的配料體系,并獨創(chuàng)"三段火候法":猛火鎖鮮、文火入味、旺火收湯,完美解決了傳統(tǒng)做法"過稀則水,過濃則糊"的技術(shù)難題。經(jīng)過上千次試驗,他終于讓一鍋普通的炒年糕煥發(fā)出令人驚嘆的層次感。
2018年成為老袁炒年糕的"高光時刻"。春節(jié)期間的央視《家鄉(xiāng)的味道》欄目里,老袁用一口鐵鍋向全國觀眾展示了嵊州年糕的獨特魅力。鏡頭前,雪白的年糕在濃湯中翻滾,搭配嫩黃的團筍、翠綠的菜心,構(gòu)成一幅活色生香的江南食事圖。
同年四月,在浙江省首屆名點名小吃大賽上,這道看似樸實的炒年糕從百余種地方美食中脫穎而出,斬獲金獎。評委會給出的獲獎理由是:"在傳統(tǒng)中見創(chuàng)新,于簡單處顯功夫"。一個月后的紹興市傳統(tǒng)小吃職業(yè)技能爭霸賽上,袁老再次用實力證明,最地道的民間味道同樣能登上大雅之堂。
如今,走進鹿山街道富豪路276-278號的"老袁炒年糕"店鋪,依然能感受到那份不變的匠心。新任掌門人袁小蘭嚴格遵循老袁的教導:選用嵊州本地的晚粳米,堅持傳統(tǒng)石磨工藝,保留那勺畫龍點睛的"亮眼湯"。每天清晨,慕名而來的食客們在這里排起長隊,有驅(qū)車百里的饕客,也有拖著行李箱的游子,更多人則是吃著這口味道長大的街坊鄰居。
從伍子胥的"糯粉制墻磚"到袁家三代的廚藝傳承,從救命的"墻磚"到思鄉(xiāng)的美食,嵊州炒年糕承載的不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一個家族對傳統(tǒng)的堅守。當食客們端起那碗熱氣騰騰的炒年糕時,他們品嘗的是穿越時空的文化密碼,也是當代匠人對美食的執(zhí)著追求。在袁小蘭的帶領下,這份傳承了二千五百年的美味,必將繼續(xù)飄香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