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大案是指明朝末期(萬歷至天啟年間)接連發生的三起宮廷疑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
這三案圍繞皇權繼承展開,牽連后宮、宦官、朝臣等多方勢力,加劇了黨爭與政治動蕩,被視為明朝衰亡的重要標志。
一、梃擊案(1615年)
萬歷帝寵愛鄭貴妃,欲立其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朝臣堅持“立長”原則,擁戴宮女王氏所生的皇長子朱常洛。
雙方斗爭長達20余年(“國本之爭”),直至1601年朱常洛被立為太子。
1615年5月30日,男子張差手持棗木棍闖入太子居住的慈慶宮,打傷守門太監,直逼太子寢殿被捕。刑部主事王之寀秘密審訊,張差供稱受鄭貴妃心腹太監龐保、劉成指使,承諾“打死太子,必有重賞”。
萬歷帝與太子朱常洛為平息爭端,以“瘋癲奸徒”罪將張差凌遲處死,龐保、劉成被密令處決。
鄭貴妃勢力受挫,太子地位暫時穩固。
二、紅丸案(1620年)
萬歷帝死后,太子朱常洛即位(泰昌帝)。鄭貴妃為自保,進獻8名美女。泰昌帝縱欲過度,十日后病倒。
1、太監崔文升(鄭貴妃心腹)進瀉藥大黃,致泰昌帝一晝夜腹瀉數十次,病情惡化;
2、鴻臚寺丞李可灼自稱有“仙丹紅丸”,泰昌帝服第一丸后精神稍振,再服第二丸后次日凌晨暴斃,在位僅29天。
朝臣懷疑鄭貴妃指使下毒,東林黨抨擊首輔方從哲包庇兇手。崔文升流放,李可灼充軍,但真相未明。
此案引發持續8年的黨爭。
三、移宮案(1620年)
泰昌帝死后,其寵妃李選侍(原鄭貴妃侍女)挾持幼帝朱由校(15歲),強居乾清宮,勾結宦官魏忠賢圖謀垂簾聽政。
大臣楊漣、左光斗等率眾直闖乾清宮,太監王安設計救出朱由校。李選侍拒遷宮殿,群臣于宮門外高聲斥責,最終迫使她懷抱幼女倉促移居仁壽宮噦鸞宮。
朱由校順利即位(天啟帝),李選侍封康妃但失權。此案挫敗后宮干政企圖,但加劇宦官與東林黨對立。
三案關聯與影響
1、主線貫穿:三案均源于“國本之爭”,鄭貴妃集團為扶植福王朱常洵,從謀刺太子(梃擊)到毒殺新帝(紅丸),再到勾結李選侍控權(移宮),貫穿萬歷至天啟初年。
2、黨爭激化:東林黨借三案打擊浙黨(如首輔方從哲)、宦官及后宮勢力,而閹黨(魏忠賢)后期反撲,釀成殘酷的“東林黨禍”。
3、皇權衰落:皇帝或軟弱(萬歷)、或短命(泰昌)、或幼沖(天啟),宮廷陰謀與官僚傾軋加速明朝統治崩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